统编版必修上册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00: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设计依据】
《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13课。
本单元属于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片,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所以分析文本,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是此任务群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课本中,单元导读强调学习本单元,要“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与之相呼应的单元学习任务第一项,便是通过阅读黑塞和王佐良的读书求学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回顾难忘的读书经历。依据课标与课本,教者将本单元的核心目标设定为“学习之道”,以便学生了解读书的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观。第13课的两篇文章均是文艺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是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意义的一篇文章。整篇文章充满睿智的思考,温暖感人;《上图书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表现了作者从阅读中品味到的乐趣以及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也反映出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依据单元核心目标,结合文本特色,教者将本课的核心目标设定为“了解读书的意义”,围绕此目标,结合《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后学习提示中对文本的分析,采用梳理文本、求同存异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完成核心任务。
就学情而言,本单元是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思辨单元,高一的学生刚刚接触论述类文章,引导学生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够理解论述类文章的针对性,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即可。就两篇课文而言,两位作者均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能够概括人物的阅读经历,对于读书的意义和方法也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他们对于两位作者的共性解读可能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去联读文章。同时两篇文章读起来相对枯燥,也需要教师采用新奇的切入点,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以“读书的意义”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对比、反思,形成正确的读书观、学习观,改进读书的方法,认识读书的意义。
分任务一: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德国作家黑塞和中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的生平经历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随笔的文体知识,从中领悟文章亲切自然、情理交融的写作风格。
分任务二:梳理文本思路,联读文章,对比分析黑塞和王佐良的读书经历中内容、过程、影响的相似之处,思考读书的意义和方法。
分任务三:反思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阅读问题,借鉴和传承前人优秀的读书经验,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明确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学习策略】
(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德国作家黑塞和中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的生平经历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随笔的文体知识,从中领悟文章亲切自然、情理交融的写作风格。
(二)合作探究
1、情境讨论:带入课堂创设的情境,围绕情境问题,相互交流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小组研讨:梳理文本思路,联读文章,对比分析黑塞和王佐良的读书经历中内容、过程、影响的相似之处,思考读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目标】
1.把握《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的观点及其说理思路,领略作者阐述观点的针对性和思辨性特征;
2.认识随笔这种文体兼有议论与抒情的表达特征,感受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曲折表达自己见解和情感的方法;
3.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严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作者思考问题和阐述观点的思辨性与针对性。
2. 学习随笔以恰当方式表达自己见解和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德国作家黑塞和中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的生平经历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随笔的文体知识;完成导学案。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
引用《人民日报》关于“读书的意义”的相关插图切入课题。
二、情境设置
在进行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的预习时,有一位同学给老师悄悄塞了张纸条,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老师:
在写作指导课上,您总是用“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来告诉我们文章标题的重要性,然而我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读书:目的和前提》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标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也在文中找到了诸多关于“教养”的文字佐证,为何在编写新教材时要改名为《读书:目的和前提》呢?同时,我还认为《上图书馆》中的“上”字,不符合我们的用语习惯,我们平常总说“去图书馆”,为何作者要用《上图书馆》为标题呢?而且这两篇文章我读来味同嚼蜡,丝毫提不起任何兴趣,我不明白阅读这两篇文章于我的学习和考试有什么意义?
盼望老师的答复。
学生:小丁
今天借这个机会,邀请同学们帮助小丁,解答他的疑惑。
【设计意图】该设计是学生真实的读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人公精神。同时解答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观,使其渴望完善和提升自己对读书的认识,正是这种自身发展的渴望,推动学生走进文本。
三、任务驱动
任务一:对话文本
我们常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好的文题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提供有效信息,或提供情绪价值,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以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去分析《获得教养的途径》与《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与《去图书馆》的特点。
(1)以作者的角度从阅读兴趣、关键信息、价值观三个维度分析两组文题,确定你喜欢的文题。
(2)以读者的角度梳理《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文本内容,总结两篇文章文题的意义。
作者角度:
【设计意图】解读文题的过程,是学生快速梳理文本内容,掌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通过文题对比能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
任务二:对话作者
穿越时空,当你魂穿到黑塞身上,你将如何与大家分享你的阅读经历?若你是王佐良的朋友,又会如何向大家展示王佐良阅读的心路历程?请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概述黑塞和王佐良的阅读经历(可展开合理想象,加入自己的创意),并说说两者的相似之处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关于读书的启示。
(1)《读书:目的和前提》
(2)《上图书馆》
(3)两人相似的经历:
①都是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由此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②都阅读了外国文学作品,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充实了自我。
③阅读没有具体的目的,属于非功利化的阅读。
④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体悟。
(4)总结读书的意义和方法:
①要从少年时期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且以兴趣启蒙
②要从经典作品或者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读起,而不是单靠报纸或者偶尔的流行文学
③合理运用身边的资源帮助读书,拓宽读书的深度和广度
④读书不是消遣,而是完成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间的联系。挖掘语篇的隐含信息。两位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阅读经历,是希望传达给读者更多关于读书的经验,凭借兴趣自由选择书籍,非功利的广泛涉猎等。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观。
任务三:对话现实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请大家以朋友的身份向小丁阐明读书的意义。(可运用排比句、对称句,可引名言,可列举名人事例,200字左右)
(播放“读书的意义”相关视频)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图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以致用,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同时以朋友的身份阐述读书的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解答对方疑惑的同时,也完成了与自己的对话,消除了内心的困惑,从而牢固树立健康的读书观。此外,学生在表达观点时不仅要考虑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方法,还要注意根据身份来写作。这是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实践活动。
四、课后作业(延续任务)
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进行批注。
【设计意图】设计延续任务能将读、悟、写结合起来,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有效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延续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形式良好的阅读观。
五、结语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