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2015课标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中国近代史:民国前期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28
课程标准: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民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袁世凯
直系军阀
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孙传芳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段祺瑞
张作霖
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1916年)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
北洋军阀:甲午战争后,袁世凯编练新式陆军,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军事政治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6)
梳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是怎样一步步独揽大权的?革命党人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怎样一步步独揽大权的?革命党人又采取哪些措施
袁世凯统治 反袁斗争
谋求正式大总统
谋求终身总统
谋求帝制
1.解散国民党
2.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3.《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4.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1.二次革命
(1913年)
2.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袁
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1916年为洪宪元年
护国运动
(1915-1916年)
思考:袁世凯统治时期的
政治特征是什么?
对内:专制独裁
对外:出卖主权
袁世凯短暂的皇帝梦说明了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称帝83天的袁世凯被迫宣告退位。6月6日病逝。
民国初期的主要军阀派系有哪些?
在地图上指出各军阀控制的范围。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北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军阀混战和割据
政治上分崩离析
派系 代表 人物 支持 国家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
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占据东北三省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护法运动
参加一战
总结: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3.11
1914.5
1914底
1915.12
1915.5
1912.3 袁世凯北京就职
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为总统制
袁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袁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袁称帝,年号“洪宪”,将民国改为帝国
黎、段“府院之争”
张勋拥溥仪复辟
段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3.3
袁解散国民党
1913“二次革命”
1915护国战争
1917年
1917护法运动
袁取消帝制,6月病逝
1916.3
“宋教仁”案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据上述史实,概括民国前期政治上的基本特点。
(1)独裁统治与帝制复辟交替出现;
(2)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
(3)革命党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均告失败;
……
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的 “短暂春天”:1912——1919)
材料二:“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引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张静如主编16页-17页)
(1)原因:
①政治: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③国际: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主要原因)
材料三: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 间 国 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④民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特别是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0世纪初,中国商店贴出的标语
清华大学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
火花——火柴盒上的商标,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的爱国精神。
(2)表现: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批民族企业
迅速壮大起来。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
荣宗敬
荣德生
(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
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1919年6月10日,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工人罢工游行
2、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除旧布新:
(1)改用阳历;
(2)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3)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
改称谓,废跪拜
1、原因:当时人们痛苦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认识到大多数国民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兴起:(1)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次年改名《新青年》)。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思想文化 —— 新文化运动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
从左到右: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钱玄同、刘半农、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阵营”
材料:陈独秀就把志同道合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陶孟和等都请进了《新青年》编辑部。后来,又陆续增加归国到北大任教的李大钊、高一涵、胡适以及鲁迅、周作人等,……还有文科的沈尹默、沈兼士,理科的王星拱、朱家骅法科的陶孟和、高一涵,可以说网罗了北大各科的优秀人才。在陈独秀周围,这个“新文化运动阵营”,真是人才济济,高朋满座。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油画《北大钟声》
(又名:宽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2.概况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思想文化 ——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拥护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3.主张
拥护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时间 兴起 标志 前期 指导思想 主要 代表人物 主要
阵地
1915
开始
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民主
科学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钱玄同
刘半农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材料: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
——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朋友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胡适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2021·浙江学考·16)下表所列为1915年9月到1917年8月间《新青年》上发表的部分文章篇名。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以自由和民主为旗帜 B.肇端于《新青年》的创刊
C.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D.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学改良
4.影响
①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
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时间 篇名 刊号
1915年9月 《敬告青年》 创刊号(《青年杂志》)
1915年9月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创刊号(《青年杂志》)
1916年2月 《吾人最后之觉悟》 第1卷第6号
1917年1月 《文学改良刍议》 第2卷第5号
1917年8月 《复辟与尊孔》 第3卷第6号
C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印象中的北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一个黑暗中孕育光明的时代
一个混乱中艰难前行的时代
…………
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还原那段被扭曲的历史,反思中华民族近代深重灾难之缘起,挖掘弘扬那一时期的思想自由的人文精神,让北洋大时代这段历史重新照亮民族未来之路。
——陈钦《北洋大时代》
(2021·山东高考·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链接高考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
A
(2019.4·浙江高考·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1917年起,为数渐增……真正轰动一时……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文学革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
实业救国论,以张謇等人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提出,排除B项;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C项。
D
链接高考
(2016·上海高考·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C
链接高考
【解析】材料“覆民政而复帝制”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复辟帝制。19世纪中期还处在清王朝统治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
19世纪末期还处在清王朝统治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
20世纪初期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最终失败,“民国乃得中兴”,故C项正确;20世纪中期与民国初年“国体初建”时间上不符合,故D项错误。
(2019·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
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D项。
A
链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