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学设计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教学设计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12: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观潮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能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大潮的壮观,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二是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并积累“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想象画面。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记叙景物的方法。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说明: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想象画面。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体会作者生动、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写作方法。
说明:
教学目标分为字词、句式、理解和应用几个板块,层层递进。其中,字词和句子学习和理解相对比较简单,而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单元目标要求,列为教学重点。学习和练习写作对学生的表达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在《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以课后练习中的一首古诗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理解“天下奇观”。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正音:“崩”、“震”、“霎”注意读准确。
(2)字形:“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划分段落: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结合课后思考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
2.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说明: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思考题按照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
四、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导入:那么,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生交流
(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随文理解:若隐若现、人山人海)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1)指名读
(2)想象画面:这些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词语,让我们根据这些词语先来想象一下画面吧!
2.媒体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说明:
根据所给词语想象潮来时的画面并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
(1)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预设: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感受雷声: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理解沸腾:人群是怎么沸腾起来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理解人声鼎沸: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指导朗读。
③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示图片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
指导朗读: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又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巩固理解“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④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随文理解: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山崩地裂
想想画面: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关注气泡:
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有什么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说明:
文中的小气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说明:
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2.指导背诵。
(1)师生配合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出示括号内的词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板书:顺序:由远及近)
(3)生看书试背
3.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学习潮过后景象:潮过后,江面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随文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读古诗,从课文中找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句子。
师:钱塘江大潮,难怪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原来早在唐朝时期,刘禹锡的那首《浪淘沙》就已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一奇观。
(1)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从课文中找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顺序:由远及近
1.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