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01:0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思考一:标题中包含了几个人?
侍坐:
在尊长近旁陪坐
这是孔子与弟子的一次聊天记录
思考二:标题和文本中的称呼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称名表示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自谦(自称),称字(称呼别人)表示尊敬。
孔子称呼弟子用名,传递的是日常的亲切和自在的谈话氛围
人物资料: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60岁。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51岁。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39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31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18岁。
孔子与学生的课堂在围绕着什么做讨论?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志
围绕着这个主题,这个课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阶段(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咏而归”):弟子言志。
第三阶段(从“夫子喟然叹曰”到结束):孔子评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①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②以,因为;长,年长;
③以,同“已”,止。
④居,平时、平日。则,就。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⑤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⑥则:连词,那么,就
⑦何以:(打算)做什么。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不要(因为)我(年长)就停止(说话)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①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对:回答。
②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③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乎:于,在。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④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⑤因,接续。饥馑,饥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⑥为:治。 ⑦比及:等到。⑧且:连词,并且。
⑨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①哂(shěn):微笑
②方:方圆,纵横。③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④足:使……富足
④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⑤其:那。 ⑥俟:等待。
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的事,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①能:动词,胜任,能做到。
②焉:这里作兼词,于此,也可理解为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③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先的场所。如:连词,或者。
④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⑤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⑥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⑦愿:愿意;
⑧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①鼓:名词做动词,弹奏。
②瑟:古乐器。
③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④舍:放下。
⑤作:立起来,站起身;
⑥撰:才具,才能。这里可以翻译为志向。
⑦何伤:何妨。
⑧乎:语气词,呢。
译文:“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①莫春:指农历三月。莫,同“暮”。既:副词,已经。
②冠者:成年男子。古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行加冠礼)。
③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
④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⑤咏:唱歌。
译文:(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①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
②也已矣:罢了。何,为什么。
③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译文: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②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
③安:怎么,哪里。
④会同: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⑤小、大:做小相,做大相。
译文: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小活动
请五名同学分别饰演(动作、表情、性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表演时可将每个角色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用白话文的方式叙述。】大家观看表演,并对表演分别作出评价。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中等国家,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描写:
神态、语言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描写:
语言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文明)
描写:
语言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志:
性格:
幸福祥和
动作、语言
描写:
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孔 子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对“其言不让”态度的嗔怪
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
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非笑其志,而笑其述志。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正义》:“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
《论语·季氏》:“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侍奉君子,与君交谈,容易犯三种错误:还没轮到自己就说话,这叫急躁;轮到自己说话的时候又不说,这叫隐瞒;不看脸色,不根据情况说话,这叫盲目。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乳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们人,请为弟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①鄙:粗朴。②伉直:刚强直爽。③冠:戴……帽子。④服豚:猪。豭,公猪。豚,小猪。指以豭豚皮装饰的剑。⑤陵暴:欺凌,施暴。⑥稍:慢慢地,渐渐地。⑦委质:学生初次拜见教师,致送礼物。委,交付,托付。质,通“贽”,礼物。⑧因:经由,通过。
子路生性粗鲁,好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身佩
用野猪皮装饰的剑。他曾经凭借勇力,欺侮过孔子。孔子设置礼仪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改穿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弟子,请求做了孔子的学生。
对其直率行事风格不出所料的了然
“哂”子路
子路杀虎
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持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因志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又问:"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用舌端。"又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
——明代陶宗仪《说郛》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象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做强盗。”
“哂”子路
对其为政才能的肯定、欣赏、赞许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尾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对其把“为国以礼”想得太简单的否定
“知方”是以礼治国的最高境界。子路自己也还没有做到,所以夫子“哂之”。
“哂”子路
对自己不能实现以礼治国的感慨自嘲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政治主张得不到响应。听到弟子如此志向,胸中感慨万分,五味俱陈,所以他只能笑一笑了。
总结:微微一笑,内涵丰富
1、对“其言不让”态度的嗔怪
2、对其直率行事风格不出所料的了然
3、对其把“为国以礼”想得太简单的否定
4、对其为政才能的肯定、欣赏、赞许
5、对自己不能实现以礼治国的感慨自嘲
“莫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夫子喟然叹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
一、体现了孔子的大同社会(太平社会)的理想。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太平盛世图”——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
曾皙
二、体现了孔子“礼乐之治”的图景
礼乐是典章、制度、仪节、习俗(主要是周代所形成并在天下推广形成制式的东西)。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记,完成子学乐。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感化更好的方法了。要想使君主安心,百姓驯服,没有比用礼办办事更好的了。
“礼”强调秩序; “礼”侧重外在规范
“乐”讲究和谐; “乐”强调内在修养
礼乐治国
“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假如真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礼乐治国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用政令来引导入民,用刑法来治理规范人民,这样人民虽然可以避免犯罪,但心里不知羞耻;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教化)人民,用礼制来治理规范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且会改正过错。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子之(到达)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弦歌:弹琴唱歌;莞尔:微笑的样子;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
君子:此指官员;学道:学习大道,礼是德的主要体现,乐是道的主要体现
小人:此指平民百姓。易使:按字面解释是指容易支使,但实际意思是使他们做事会做得更好
二三子:你们几个人。
礼乐治国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孔子的礼乐治国的思想?
莫春:暮春三月,万物复生,农事开始,人们佩兰春游,娱目骋怀。
春服既成:
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素,冬服宜艳。(明卫泳《悦容编》)
四时衣服有别,不仅表明丰衣足食,更体现古人的服饰之礼。
冠者:古人二十岁行冠礼。
浴乎沂:“禊xì”就是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之礼;举行祭祀活动需要斋戒冰浴。
风乎舞雩: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让人们从礼乐(日常仪节、习俗)修养身心
咏而归:音乐对陶冶性情的重要作用。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
四位候选人的政治理想孰优孰劣?你如何选择?
子路的“不挨打”属于强兵,是治国的硬道理。
冉有的“不挨饿”属于富国,也是硬道理。
公西华提到的“礼”是富起来才有的礼,道德文明建设是软道理。
曾皙则是享受生活,享受文明,享受和平,享受富裕,他的志向是建立在前三者的理想之上。没有和平、富裕和文明,曾皙之志难以实现。
所以四个学生的志向是不可分割的。
夫子为何喟然叹曰?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的鲁莽轻率,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晳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东鲁____吾与点,
南华秋水我知鱼。
春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叫《四子侍坐》,还有一个标题就是《沂水春风》。沂水汤汤,春风骀荡,那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千载而后,仍让我们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孔 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01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礼法),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敏捷)于事而慎于言,就(接近)有道而正(纠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及其思想
《论语》简介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南宋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简介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