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01:2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
2、品味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
情。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提高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
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
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
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
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
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
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
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
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
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
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3、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
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
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
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
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4、题目解说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
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
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
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
,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5、层次结构
第1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3段:江中自诉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6 、全文分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②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
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在一种平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
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呐喊,那是襁
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
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
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
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荡着你的神经,你挣脱
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3、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