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01: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一首自读诗歌。这个单元共选了8首诗歌,有魏晋时期的诗歌,也有唐宋诗词;体裁多样,乐府、古体诗、律诗、词等;风格多样,豪迈、雄健、沉郁顿挫、浪漫、婉约。第9课选择的是三位宋代词人的词,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其中苏辛词划分为豪放派,李词为婉约派。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在单元导读中提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①逐步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②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③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谁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第9课学习提示中有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有:①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品读本课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词作多用典,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这首词的主旨,应注意领悟。可以拓展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③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关的内容:①知人论世,深入理解作品,了解辛弃疾所处时代和人生经历。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已学过的诗歌,探讨诗歌的内涵,思考诗歌对你的启示;②组织班级诗歌朗诵会;③学习鉴赏时应重点关注诗词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④学写文学短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宋词,本单元作为诗歌单元,选了诗与词,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点。重点关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用典,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词中典故的内涵,及词人选择这些典故的意图,以及分析词人处理这些典故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辛弃疾心中历经无数挫折依然不改收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读古诗词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单元安排在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高一上期所学内容,学生初入高中,这是第一次集中学习古诗词的单元,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教给学生相应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适时补充内容,进行创意朗读,初步了解本词大意,初步感受辛弃疾想要收复中原的抱负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2、通过梳理各典故间的联系,思考词人运用典故方法,运用典故的意图等;(借古讽今)
3、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如虽遭受无数挫折,被闲置、被弃用、用而不信等,依然不改当初收复中原之志向,老当益壮,以及不能实现抱负的苦闷。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各典故间的联系,思考词人运用典故方法,运用典故的意图等;(借古讽今)
2、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如虽遭受无数挫折,被闲置、被弃用、用而不信等,依然不改当初收复中原之志向,老当益壮,以及不能实现抱负的苦闷。
【教学难点】
1、通过梳理各典故间的联系,思考词人运用典故方法,运用典故的意图等;(借古讽今)
2、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如虽遭受无数挫折,被闲置、被弃用、用而不信等,依然不改当初收复中原之志向,老当益壮,以及不能实现抱负的苦闷。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适时补充内容,进行创意朗读,初步了解本词大意;
2、初步感受辛弃疾想要收复中原的抱负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课前作业】(预估时间:30分钟左右)
1、典故知识知多少。
(1)用典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根据这个定义,请判断典故可以分为两种( )和( )。
(2)我记得有典故的诗句: 。(写一个即可)
这个典故的内涵及表达的情感是: 。
2、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完成下列要求。
(1) 读完这边文章后,你对辛弃疾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用3-5个关键词概括。
(2) 请在这些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的感受,(150个字左右)
3、请结合所学知识和课下注释,梳理本词的典故,完成典故解读卡。(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任务一:梳理本词典故,理解本词中典故的内涵及情感。
活动1:请学生标出韵脚,根据词意划分朗读节奏。
韵脚特点:一韵到底,押的是仄声韵,给人以铿锵有力之感。
(学生活动:大声诵读(自由读)、全班齐读,学生单独读,感受仄声韵脚的特点,读出铿锵有力之感。)
活动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本词因为诗歌特点而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并通过朗读大致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根据理解,对本词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先学生自己单独补充,补充完后小组交流讨论,包括称呼的确定,最后确定补充内容。)并大致说明这样补充的理由。)
补充参考:(如学生补充内容有不同,可以讨论比较)
千古江山(千古江山),(现如今)英雄无觅(无觅),孙仲谋处。(连)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遥))想当年,(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万里如虎)。
元嘉(北伐)草草,(刘义隆)(想)封狼居胥,(最后却)赢得仓皇北顾(北顾)。四十三年(了/前),(我)望中犹记,(当时)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矣,饭否?)
活动3:请学生交流分享课前作业第1题。
(学生交流分享课前作业第1题。)
学生分享时,老师适时纠正点评,总结读懂典故的两大原则:
(1)彼时彼境彼情,即弄清典故本身的意义;
(2)此时此境此情,即作者用典的意图。
活动4:学生交流分享“典故解读卡”。
(1)每小组选择一个典故深入解读;
(2)小组推荐人上台交流分享;
(3)修正自己的错误理解处,并对自己理解错误的典故进行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分享课前作业第3题。)
【课中作业】要求课堂上完成。(预估5分钟左右)
根据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理解及讨论,选择一个典故,用叙事的方式讲述这个典故,并结合具体字词或具体手法分析词人选择这个典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意图。
步骤及要求:①小组讨论(由组长主持,组员轮流发言,记录员记录。)(教师要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对典故适当进行分配,以防某一处出现空档。)
要求②小组推举成员发言交流。(其他同学记录其他组的发言要点)(可上台通过多媒体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1、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适时点评总结,给予帮助。
资料提供:(1)孙权的相关信息(《三国志﹒吴主传》)(可直接给出);(2)梁衡《把栏杆拍遍》中学生概括的辛弃疾生平关键词的解读;(3)本词写作背景:韩侂胄主持的北伐。
3、在学生分享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典故内涵及情感。
如上阙中除了对英雄的仰慕之外,还要抓住“无觅”“被雨打风吹去”“曾住”等词揣摩词人对英雄不再的感叹,以及渴望现在有如此英雄。抓住“凭谁问”理解本词的主旨,词人一生虽遭受无数挫折,被闲置、被弃用、用而不信等的壮志难酬。虽然如此,辛弃疾依然不改当初收复中原之志向,老当益壮,依然想为国出力的坚持。等等。
【课后作业】(10分钟左右)
1、(非原创)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参考答案:B
2、我校拟制作古代诗人宣传橱窗,体会古代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请你为辛弃疾做一张宣传海报。海报内容包括诗人头像(这个不需要选择),你觉得最能体现辛弃疾精神的或人生追求的词句(不限于此词),并根据此词句写出对同学们的启示(需要用对偶句的形式表达,字数不超过10字),完成后需写明你选择的理由。
所选词句:__________
启示:___ _______
理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梳理各典故间的联系,思考词人运用典故方法,运用典故的意图等;(借古讽今)
2.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如虽遭受无数挫折,被闲置、被弃用、用而不信等,依然不改当初收复中原之志向,老当益壮,以及不能实现抱负的苦闷。
任务二:通过比较探究,理解本词运用这些典故的原因。
活动1:请尝试把本词中的所有典故都去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某某某(或换成别的英雄人物如周瑜等)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某某(或换成别的英雄人物)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北伐)草草,盼显赫功绩,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某某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吾老矣,尚能上战场否?
活动2:小组合作,请选择一个典故,说明用典和不用典的区别。
步骤及要求:①小组讨论(由组长主持,组员轮流发言,记录员记录。)(教师要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对典故适当进行分配,以防某一处出现空档。)
要求②小组推举成员发言交流。(其他同学记录其他组的发言要点)(可上台通过多媒体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弃疾用这些典故的原因:
(1) 辛弃疾对于当时之事多有避讳,不愿直言陈之。
(2) 辛弃疾用典可能并不是仅是有心以此为托喻,而是真的面对古典形象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感发的生命力量。
(3) 典故能产生含蓄蕴藉的效果。(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4) 而辛弃疾在《永》诗中所用典故并也不是随手而用,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这首词有5个典故,加一个典中典。其中前四个典故都与京口一带有关,有辛弃疾推崇的孙权和刘裕,表达了辛弃疾想要北伐中原振兴国家的愿望,暗示当时南宋统治者缺乏这样的英雄人物。辛弃疾不完成草率北伐,实际上是反对当时以韩侂胄为主把持的朝廷无充分准备的仓促北伐,不忍看到佛狸祠的香火旺盛,实际上暗讽南宋君臣无志抗金,沦陷区的汉族人民南盼王师无望,民族意识已逐渐麻木。这四个典故,是词人在京口北固亭远望,回忆自己当年不平凡的斗争岁月以及心中潜藏的收复中原的理想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此外廉颇典故也是集中表达了自己为国奉献而不得的境地,与前四个典故所展示的情感是一致的。
【课中作业】典故连连看(8分钟左右)
任务三:通过比较分析,探究本词用典多而不觉堆砌的原因
根据【课中作业】典故连连看总结。
活动1:请梳理五个典故的共同点及内在联系;
预设:(1)作者经过精心选择,四个典故都与京口有关,且5个典故从正面反面共同抒发词人的想要收复中原的抱负,虽然历经挫折,不受重用,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坚守。
(2)5个典故指向的方面是不一样的,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词人的抱负。孙权、刘裕典故重点传递辛弃疾的收复中原的抱负。而收复中原这样的大事业不可能简简单单就成功,因此在收复过程中一定要做足充分的准备,比如政治上的准备,当然更重要的的是军事准备,不能草率出兵。同时朝廷也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北方沦陷太久,百姓们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如果不早日北伐收复失地,便会完全失去民心。而朝廷要统一,要收复中原,就必须选拔,任用有才之人。词人作为一个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词人,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依然可以为国奉献。所以,从整体上看,这首词的典故并不是凌乱使用,而是有内在逻辑的。
活动2:请选择一个典故分析词人处理这个典故的手法;或典故之间的处理方式。
预设:(1)词语句式的选择:倒装、突出强调,带来的主观情感(赞扬或讽刺批评);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可堪回首等
(3) 对比手法的运用;
(4) 反问;凭谁问。
(5) 历史与现实的映衬、借古讽今;
(6) 形象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可重点分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活动3:请词人除了用典之外还写了什么?这与典故的运用和主旨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预设:主要是词人的回忆。
关系:(过渡)词人由怀古转向伤今,由历史转向现实
(对比)与现实的对比(包括沦陷区百姓的状况和自己的处境)
活动4:根据以上分析,请写一篇文学短评,分析本词用典多而不觉堆砌的原因。
要求:选择一个小切口,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不可泛泛而谈。字数不少于400字。
【课后作业】(15分钟左右)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和自己进行对比,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廉颇自比,请你列出他们对比的点和自比的相似处,并谈谈两位词人想要通过对比和自比达到怎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