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1生命的起源的5个假说:
(1)神创论:来自天意,由神或上帝创造的
(2)自然发生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淤泥生鼠)
(3)生生论:雷迪和巴斯德实验
实验结果说明: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4)宇宙生命论:生命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
(5)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是在漫长的宇宙进化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到某一阶段的产物。
2.化学进化论
(1)原始地球(能量)条件:闪电、宇宙射线、高温、紫外线。
(2)原始地球大气的成分: 氨、氢气、甲烷,和水蒸气但没有氧气(游离的氧)
(3)原始大气在当时的能量环境下在形成了有机小分子,小分子汇聚在原始海洋中,形成了原始生命。
(4)1853年米勒的模拟实验
2.米勒实验:
a.密闭实验装置内循环流动的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大气。
b.正负电极火花放电模拟的是闪电。
c.沸水模拟的是原始海洋。
d.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米勒实验的结论: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小分子无机物到小分子有机物这一过程可以实现。
(6)证据: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1.进化: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2.进化论的依据:
(1)古生物学上的证据(中间过渡类型化石、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2)胚胎学上的证据(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从一个受精卵开始、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比较)
(3)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同源器官)
(4)比较古生物的DNA和蛋白质3.化石:地层中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1)种子蕨的化石证明了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2)始祖鸟的化石,证明了鸟类是从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3)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生物的化石越复杂越高等。
(4)根据地层中化石分布①证实了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②进化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5)生物进化历程
①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②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③植物:藻类→ 苔藓、蕨类→ 种子植物
(6)生物进化历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①蕨类植物不是由苔藓植物进化来的,而是由原生生物中的藻类类群进化来的。哺乳类不是由鸟类进化来的,而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②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开始于爬行类而不是两栖类。
4. 胚胎学上的证据:在发育初期都有鳃裂、尾、肢芽;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5. 同源器官:形态和功能不同,但它们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是相似的6.细胞色素C——稳定,不易变异,对比氨基酸差异。
7.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定义: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2)内容
①过度繁殖——前提②遗传变异——基础③生存斗争——动力
④适者生存——结果
(3)辩证思维 是先选择再变异,还是先变异,再选择?
是先变异,在过度繁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变异个体,自然选择出适合生存的动物个体,优秀个体不断繁殖,优势基因得到了积累,从而存活下来许多适应生存的个体。
(4)变异特性:普遍性、不定向性、多有害、随机性
(5)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6)例子:a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是大风选择出无翅昆虫。
b解释细菌抗药性的增强:细菌存在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的变异类型→抗生素对其选择→抗药性强的能生存下来(有利变异)→遗传积累→出现超级细菌(适者生存)。
8.人工选择: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
9.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与联系
1.第一个发现细菌的是( )
A.荷兰人列文虎克 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C.英国的皇家学会 D.生物学家达尔文
2.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原始生命起源于( )
A.原始海洋 B.原始陆地 C.原始大气 D.原始森林
3.如图是著名的巴斯德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B.该实验证明了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的
C.该实验设计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
D.巴斯德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对曲颈瓶的设计,使曲颈瓶内没有微生物进入
4.如图为米勒研究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通入了甲烷、氨,氢、二氧化碳等混合气体,模拟了 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 。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中的 。
(2)装置中B处的液体相当于原始地球条件下的 。实验后取样检测到其中可能含有 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5.1953年米勒做了一个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实验,他向装置中通入推测的原始大气成分,通过放电和紫外线照射的方法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如图是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米勒实验装置中大容器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它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主要不含 。
(2)图中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大分子物质形成的场所依次是 和
(3)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证明了图中生命起源的 (填图中序号)阶段。
(4)持化学进化论观点的科学家认为:生命诞生的“摇篮”是 ,生命发生的开端是 的形成。
(5)1972年米勒又开始做另一个实验,他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物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据此可作出的推测是 。
6.某博物馆举行古代动物化石展览,古代鱼类化石、古代始祖鸟化石的照片见下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进化历程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直接证据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古代鱼类可能要比始祖鸟更早出现在地球上
D.始祖鸟化石证明了古代鸟类是由古代哺乳类进化而来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种类繁多到种类稀少
D.由水生到陆生
8.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常用作比较生物进化和分类的依据。如表是几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数目差异(数目越小,表明亲缘关系越近)比较。由此判断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物种 黑猩猩 马 小麦 酵母菌
氨基酸差别(个) 0 12 35 44
A.黑猩猩 B.马 C.小麦 D.酵母菌
9.斑马由原马进化而来,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研究表明,斑纹既可以产生视觉假象迷惑捕食者,也可以比纯色的马更好的抵御蚊虫叮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斑马产生的所有变异都是对其有利的 B.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
C.斑纹的产生是为了躲避天敌和虫害而产生的定向变异 D.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生物种类多样性
10.我国金鱼的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 )
A.金鱼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金鱼内部斗争的结果
11.桦尺蛾是一种生活在树林中的昆虫,如图为1890~1960年间科学家调查的英国曼彻斯特城中两种颜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蛾类型的变迁实际上是一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在生物的 和 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生物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
(2)1920年前曼彻斯特城的环境优美,树上长了厚厚的白色地衣, 色桦尺蛾更容易被天敌捕食。
(3)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行,环境逐渐被污染,工厂排出的煤烟将树皮熏成黑褐色,由图可知自 年开始,深色桦尺蛾数量逐渐多于浅色。请你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
(4)在工业污染严重时期,浅色体色属于 (填“有利”或“不利”)变异,请你在下图中绘制出白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 。
(5)若该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请你推测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可能会 。(填“增加”或“减少”)。
12.云南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历史教科书首页,其祖先是( )
A.云南元谋人 B.森林古猿 C.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 D.滇金丝猴
13.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B.人类的起源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C.从猿到人最关键的一步是直立行走
D.根据露西化石和其他有关证据,科学家认为露西已会使用语言
14.下列有关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B.南方古猿、智人、直立人、能人
C.南方古猿、能人、智人、直立人
D.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15.2022年10月3日,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为解决古人类基因组测序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出的贡献,他为研究人类进化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此之前,科学家是如何推断、论证人类起源的?下图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图中的[①] 。
(2)依据已有证据,科学家认为,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 大量消失,一部分①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①,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 行走的方向发展。
(3)人类从③到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开始制造和使用 ; 的使用改善了古人类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古人类在群体的交流合作中产生了 ,使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4)“解锁”古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之前,科学家研究人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
【详解】A.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A正确。
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创立“巴氏消毒法”,B错误。
C.英国皇家学会,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于1660年成立,C错误。
D.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发表了进化论,D错误。
故选A。
2.A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详解】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后来在高温、雷电、紫外线的作用下,在原始大气中产生了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随着雨水一起汇入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有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才形成了具有生命现象的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故选A。
3.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此题是为了验证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来自于空气,还是自身产生,因此控制的变量是细菌。
【详解】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巴斯德的肉汤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A正确。
B.此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肉汤本身自然发生的,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早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B错误。
C.本实验要探究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否是来自于空气,因此变量是微生物——细菌,C正确。
D.巴斯德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了曲颈瓶,使曲颈瓶内没有细菌进入,D正确。
故选B。
4.(1) 原始大气 氧气 闪电
(2) 原始海洋 氨基酸
【分析】米勒实验装置:(1)密闭实验装置内循环流动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地球中的原始大气。(2)火花放电模拟的是原始地球中的紫外线、闪电、高温等条件。(3)反应后的气体和水蒸气形成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4)米勒实验的结论:在原始地球上,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详解】(1)米勒实验装置中的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A装置内两电极通电是模拟实验中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2)图中B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装置里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中共有20种有机物,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即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5.(1)氧气##O2
(2) 原始大气 原始海洋
(3)②
(4) 原始海洋 有机小分子
(5)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可能起源于低温条件下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详解】(1)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
(2)原始大气(无机物)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故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大分子物质形成的场所依次是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3)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②阶段。
(4)大气中的有机物小分子,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生命摇篮是原始海洋,生命发生的开端是有机小分子的形成。
(5)米勒将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物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证明了低温环境中,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物,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可能起源于低温条件下。
6.D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直接证据,A正确。
B.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动物之间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是古代的鱼类化石,可能要比始祖鸟更早出现在地球上,C正确。
D.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和哺乳类是由古代的B爬行动物进化来的,D错误。
故选D。
7.C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详解】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可见,选项中“由种类繁多到种类稀少”不是生物进化的历程,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A
【分析】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
【详解】根据氨基酸个数与人类的区别可知,上表写出以上四种动物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酵母菌→小麦→马→黑猩猩,因此,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黑猩猩,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分析】1.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变异,属于有利变异。斑马产生的所有变异不一定都是对其生存有利的,A错误。
B.达尔文认为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故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B正确。
C.斑纹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为了躲避天敌和虫害而产生的定向变异,C错误。
D.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生物基因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10.B
【分析】(1)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2)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详解】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因此AC错误,B正确。
故选B。
11.(1) 遗传变异 环境因素
(2)深
(3) 1940 当树皮被熏成黑褐色,浅色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捕食,数量减少,而深色桦尺蛾不易被天敌发现,存活率高,并能将深色基因遗传给后代(合理即可)
(4) 不利
(5)增加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一切生物都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1)桦尺蛾类型的变迁实际上是一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树上长了厚厚的白色地衣,深色桦尺蛾更容易被天敌捕食。
(3)由图可知自1940年开始,深色桦尺蛾数量逐渐多于浅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因此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为:当树皮被熏成黑褐色,浅色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捕食,数量减少,而深色桦尺蛾不易被天敌发现,存活率高,并能通过繁殖将深色基因遗传给后代。
(4)在工业污染严重时期,浅色体色属于不利变异,因为它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因此白色桦尺蛾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如图:
(5)若该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则树皮颜色会比较浅,浅色桦尺蛾在树干上不易被发现而被捕食,因此推测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可能会增加。
12.B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类人猿也叫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许多相近的体质特征,是近亲,二者有着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历史教科书首页,其祖先也是森林古猿,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3.D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AB.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AB正确。
C.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能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因此,从古猿进化成人中的关键一步是直立行走,C正确。
D.从化石可以看出,露西的髋骨较宽阔,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肢骨更粗壮,有利于直立行走。根据化石和其他有关证据,科学家认为,古人类自身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朝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露西并不会使用语言,D错误。
故选D。
14.D
【分析】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详解】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1)森林古猿
(2) 森林 直立
(3) 工具 火 语言
(4)化石
【分析】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详解】(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是图中的①,地面生活的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前臂和手逐渐变得灵活。
(2)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改变,一代一代的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3)从③到⑦,人的前肢逐渐解放出来,开始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火的使用改变了古人类的饮食,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结构,有利于脑的发育,从而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交流,使相互之间更好地交流合作。
(4)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