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通过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借助图片、感情朗读、想象,体会张继忧愁至深的情绪。
3.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抓景,了解背景,想象等方法体会张继的愁苦。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谈话:
今天出门,什么感觉?(冷)时光如梭,2023快要过去了,春夏秋冬又是一个轮回。 四个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学生说)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致,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体验,每个季节都有迷人之处。四季也是许多诗人的最爱,分享有关四季的诗歌。
导入新课:
1.出示单元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了解本单元课文——游记、散文、古诗词三首)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四季里的品诗会,品一首《古诗三首》里的诗——《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3.齐读诗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
整体理解:唐代诗人张继一天晚上把船停泊在苏州的枫桥边写的一首诗。
4.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很多同学会读、会背,但并不代表会品。
品诗可以怎么品?(读注释、看插图、查资料……)
二、读中品,品出韵律
朱自清先生说过:“诗歌是语言的精粹,是韵律的艺术。”
1.出示诗歌,指名读。(正确流利,读出停顿2|2|3)
2.师范读,你听出了怎样的变化?(字音长短的变化——平长仄短)
3.PPT讲解出示诗歌的平长仄短,品出诗歌的韵律变化之美。(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三、思中品,品出画面
古人说:“诗是用文字在作画。”这首诗字字如画,一起品一品这首诗的画面。
1.圈出这首诗中写到的景物。
2.指名说,小助手板贴。(按顺序)
3.看看黑板上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还原这幅画面。(指名说,教师点评)
4.音诗画:为古诗配上音乐和画面。(播放视频,齐读,指名读。)
四、悟中品,品出诗情
过渡:品到这,你的胸中一定涌动一种感情。诗言情,古诗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作品。
(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愁思
1.找一个字来表现诗人的情。(板书——愁:秋+心,就像张继在这个秋天满心的愁绪)
师:好的诗不仅会把愁直接抒发出来,还会藏在字里行间。人们说诗人是最擅长借景抒情的(板书:借景抒情),景物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愁绪呢?
2.品读提示:想一想,这些写景的词语都藏着诗人怎样的愁绪?讲一讲,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计时3分钟)
3.指名交流,学生板书。
“乌啼”(孤独) “霜满天”(寒冷、忧愁) “渔火”(低落)
“月落”(低沉) “钟声”(衬托夜的寂静,体现作者的孤独)
4.同样是“愁”,不同的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不同的。(播放钟声音频),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里,张继听到钟声,心中又产生怎样的感受?张继把他的情全部融进了景里,这就叫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二)借助诗人身世深入诗愁
1.张继为什么有这样的愁呢?(生回答)
师:走进诗人的人生经历,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悟出诗情。打开诗词档案,看看当时的张继经历了什么。
2.播放诗词档案视频:安史之乱,被迫逃难,思念远在湖北的家人;为自己不能施展报国之志而叹息;为风雨飘摇的国家而担忧。
3.你从中又读出了张继怎样的愁绪?学生发言,师相机板书(思念、担忧、迷茫)
师:品着品着,这份愁绪好像又更加丰富了。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诗人,才会把这天下的愁都融进这28个字中。
4.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传递出自己的理解体会。
(三)借助共感,体会延续千年的经典魅力
师:张继因为这首诗名垂诗坛,后世也有很多诗人不断吟咏这首诗中的意象。
宋代诗人陆游写道: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明代诗人高启写道: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清代诗人王士祯写道: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1.学生读诗句。
2.看看标红的部分,熟悉吗?为什么千百年过去了,还有人写枫桥,月落,乌啼,写钟声呢?
这些饱含情感的词语,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产生共情。能够引起共情的诗就会有知音,就会流传千古。张继用一首诗,一座桥,一段钟声,点亮了姑苏这座城,更留下了一种文化。
3.出示图片:枫桥、寒山寺(已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播放当地学生诵读诗歌视频——《跟着书本去旅行》。
4.配乐朗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5.小结:相信这些经典的诗句一定留在了你的内心深处,在你未来人生道路的某个时刻,我们一定还能与这首诗相遇,当你再读《枫桥夜泊》,一定会想起那个人,那个秋天的夜晚,想到无眠的夜,相信到那个时候,你也一定学会了如何面对孤独和寂寞,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四)课外延伸
1.写中品:默写古诗,把经典的诗句记在心中。
2.比中品:阅读《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比较两首诗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