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08: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季之美》逐字稿
教学目标:
1.通过美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独特,感受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的迷人景色;(重点)
2.借助图片想象画面和关键词提示法,尝试背诵课文1、2自然段;(重点)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重点)
4.感受作者细腻的笔触,选材视角的独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老师:
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今天啊我们要一起走进日本女作家青少纳言笔下的散文,读课题--四季之美。
课文都预习了吗?会读了吧。看看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请你。
生读: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老师:
他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他。多音字不好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什么颜色?什么样的红色?请你说。
学生:
就是那种微微渲染开来的红色哦。
老师:
那种红色就像她脸上的红色一样漂亮。淡淡的红色。然后我在前面加一个叠词,请你再读。
学生:
染上微微的红晕。
老师:
不读染上,直接读微微的红晕是什么感觉?
学生:
感觉特别的轻柔。
老师:
它变淡了,变柔了是吗?
学生:
是的,孩子们,你看叠词有加深程度的作用,它可以让淡的变得更淡,浓的,快的呢、慢的呢?(更浓 很快 更慢)
第二段叠词更多了,谁想读?
学生: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老师:
他读得很流畅。
孩子,你看,如果把那个蒙蒙细雨再读的轻一点,慢一点,那我们就能感受到那种朦胧的感觉。你愿意再试试吗?
学生:
夏天最美是夜晚。
老师:
最后一句。
学生: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
老师:
蒙蒙细雨慢一点。
学生: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老师:
是不是读得就更好啦?那第三自然段谁想读?请你。
学生: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案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老师:
这个字很少见,但是他读准了。
心旷神怡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旁边那个姑娘。
学生:
表示心情,表示感受的词。
老师:
那秋天到底让人有怎样心旷神怡的感受呢?待会儿我们慢慢去体会。
最后一个自然段有点长。很多同学都想读这样,我们一人读一句,轮读。
第一句有点短,但是很重要。从你开始——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
老师:
我们果然是五年级的孩子,看来读课文都不成问题。这一段里面也有表示心情的词,你发现了吗?请你。
学生:
表示心情的词是闲逸。
老师:
这个是闲逸yí还是闲逸yì?
哎,对,还有吗?
学生:
还有扫兴。
老师:
你有过闲逸的时候吗?
学生:
我闲逸的时候就是作业做完了过后,躺在沙发上拿着一本书在那里安安静静的看起来。老师:
我感觉到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在书香里沉醉的感觉是不是很美好,你呢?你有闲疑的时候吗?
学生:
我有,就是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我很闲逸。嗯,哪个时候没有事情的时候,就是作业做完,然后呢所有事情都做完了的时候,
老师:
哦,看来我们也真的不容易啊。我还以为老师的事情很多,原来你们的事情也那么多。来希望你以后能多有一些闲逸的时候放松。同学们,你看,我们这样连起来整体一读啊,我们发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特别喜欢用一些什么词。(叠词)
还有呢。待会儿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啊,要多留意这些词,看看这些词会给这篇文章带来什么样的味道。
同学们,这样连起来整体一读,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围绕四季之美到底写了什么呀?请你。
学生:
我觉得写的应该是四个季节最美的时候,最美的景物哦,像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老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他抓住了四个中心句,一下子就读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很了不起哦。
孩子们,你们看,我们这样整体一读,不仅读出了这篇文章的结构内容,我们还发现了这篇文章用词的特点。
可是这样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们仅仅这样读就够了吗?不够是吧?我看到你们都在摇头,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我请后边的同学说,请你。
学生:
我觉得还可以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去细品哦。
老师:
这个词可用的真好,品,我们应该怎么品呀?
学生:
就是去想象他这一句描写了他的画面,我们还可以读出文字背后的什么。
老师:
是的,如何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呢?(板书:画)
老师:
孩子们,我们可以怎么读?
学生:
顺着文字想完整
关注动态描写
老师:我们刚刚走过了秋天,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上这样的方法去读一读作者笔下的秋天的黄昏,看你能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打开书,自己去读自己的,多读几遍。
老师:(指着想象支架)
在刚才的阅读中,你们做到了吗?
看起来很有信心的样子,那关注到了吗?谁来说说你顺着文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最后那个女孩请你。
学生:
我仿佛看到了夕阳斜照西山,把大地全部照成了金黄色,看到了点点归鸦急急匆匆的回家。
老师:
夕阳归鸦,还有吗?他顺着文字想完整了没有。
学生:
没有。
老师:
那你能顺着文字继续想吗?
学生:
我还看见成群结队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一会儿排成一字形,往暖和的地方飞去,夕阳西沉,风声还有风声和虫鸣。老师:
你看这样一顺着文字,你是不是就一下子能想完整了,很了不起。
还有谁愿意把你看到的这样的一幅完整的画面分享给我们,请你。
学生:
我看到了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在高空中飞翔的大雁的翅膀上好美,我还听到了风声和虫鸣在耳边回响。
老师:
嗯,你看到了大雁、听到了风声虫鸣,还有吗?你帮他说说,他还有什么没想完整。
学生:应该还有,就是夕阳照着西山,就是那个山就变成金色。
老师:
还有夕阳西山,还有吗?还有他刚刚还有没有想完整的?旁边继续帮助。
学生:
还有点点。
老师:
是的,同学们,你看在这样的一幅画中有看到的夕阳西山,还有归鸦、大雁还有听到的风声虫鸣,这幅画还真的很丰富。是不是?
(老师画上大雁 过鸦)
那你们关注到动态描写了吗?(板书动态描写)这幅画哪儿在动啊?请你吧。
学生:
我觉得这里在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的朝窠里飞去,归鸦一飞动了,然后还有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
老师:
嗯,他发现了两个,你呢,同桌儿帮忙!
学生:
嗯,我发现这里也在动,就是夕阳西沉,夜幕降临,这里太阳慢慢的从天空中到下山了。
老师:
这个发现很了不起,因为这里是要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到的。
开始是夕阳斜照西山,后来呢夕阳西沉,夕阳一沉动了!掌声送给他,很了不起。还有吗?请你。
学生:
还有把风吹到那个草的时候,那个草都在跳舞哦。
老师:
原来听到的声音也在告诉我们这里动啦!除了风声以外。
学生:
还有虫鸣。
老师:
是的,同学们,这就是动态描写。
关注关键词:成群结队 比翼而飞
可是,归鸦也在动,大雁也在飞,你看到的画面是一样的吗?
哪些词跳出来,让你看到了画面不一样,再去读一读哦。
好,请你来。
学生:
我抓住了关键词。因为归鸦是点点归鸦,然后急急匆匆朝家里飞去,然后大雁是成群结队的在高空中比翼而飞。
老师:
嗯,那你看到他们的画面哪里不一样呢?
学生:
因为归鸦是点点归鸦,就是零零碎碎的,就急着特别急着要朝家里飞去。而大雁这个时候应该是要去南方过冬,然后所以说是成群结队的比翼而飞。
老师:
成群结队说明大雁怎么样?
学生:
非常团结哦,数量还很多。
老师:
哎,你看他很了不起。这幅画中有点点归鸦,一点一点,还有成群结队的。
你看归鸦点点,大雁成群结队,这幅画中有点,还有线,你刚刚说的归鸦是少,对不对?大雁是多。这幅画更丰富了。
那你刚说了,急急匆匆是他飞得怎么样?
学生:
很快。
老师:
归鸦急急匆匆飞的那么快,那么急,它要回家干嘛呀?
学生:
我觉得它要回家见他的亲人。
老师:
原来是对亲人的眷恋,你呢?
学生:
我觉得他还可能是回家去照顾他的孩子。
老师:
嗯,也有可能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下了班要匆匆急急的赶回来见你们一样,是不是?
原来呀,归鸦这个急急匆匆的背后不仅仅是有它飞的样子,还有对孩子的牵挂,对家的眷恋。
那刚刚他也说了,大雁是怎么在飞?
比翼而飞是什么意思呀?请你说。
学生:
我认为比翼而飞就是说他们一个翅膀挨着一个的,一起去迁徙。
老师:
想象一下,他们翅膀挨着翅膀的样子,就像你和你的同桌,常常肩并肩前行一样,他们是要迁徙到哪里?你说。
学生:
他们是要迁徙到南方那个温暖的地方。
老师:
是啊,长途跋涉的旅行迁徙,所以他们才成群结队地飞,所以他们才一一比翼而飞。
这两个词的背后,你又看到的是怎样的情谊呢?
学生:
他们是那样的团结,才成群结队,才比翼而飞。
老师:
你有朋友吗?有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你失落的时候,他们会鼓励你吗?
学生:
会。
老师:
孩子们,你看同样的飞的背后;却有着不同的样态和不同的情谊。
少的小的是归鸦,
多的是大雁。
那飞得快的呢,(归鸦)
飞得高的呢?(大雁)
成一点一点的呢?(归鸦)
成线,成人的呢?(大雁)
眷念亲人的,牵挂孩子的,是谁?(归鸦)
有朋友温暖的是(大雁)
你能关注这几个关键的词,读好这样不同的画面吗?请你。
学生: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你看到没有?
老师:
急急匆匆他真的读的有点急,成群结队他读的有点重,表示大雁很多,他读的特别好。同学们你看,我们体会动态描解描写,不仅仅是要读出他们谁在动,还要读出他们怎么动,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这幅画丰富生动。
关注背景
老师:
同学们,归鸦和大雁是在哪儿飞呀?这幅画是有背景的哟。
再去把这一段话浏览一下,是在哪飞?
学生:
我觉得那个归鸦和大雁他们是在空中飞,而且他们飞的时候是下午,是黄昏。
老师:
哎,是!还有吗?
他们是在空中飞,可是这个空中是有背景的哟,你发现了吗?
学生:
我发现背景是夕阳,还有西山。
老师:
是在夕阳斜照西山这样的背景下飞,这是很不容易发现的。你发现了,那我们就跟着作者顺着文字来画画!
看六个字,你能读好吗?请你。
学生:
夕阳斜照西山。
老师:
你看到过最美的夕阳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
就是太阳照到云的时候,云就是金色或者红色的,那是一种那种淡淡的那种那种白里透红的那种感觉。
老师:
是一种很温暖的橙红是吗?
学生:
对。
老师:
你看,这样的红色是铺满了整个天空和大地,你想来读吗?
学生:
夕阳斜照西山。
老师:
他读的有点慢,是对的,但是你要看到远方,你看到远处的夕阳了吗?看远,再读。
学生:
看到了。
夕阳斜照西山。
老师:
再看远一点儿,读。
学生:
夕阳斜照西山。
老师:
夕阳斜照西山的时候呀,点点归鸦飞来了,你想读吗?往远处看,请你。
学生: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的朝窠里飞去。
老师:
我都被你打动了,谢谢你。我们再往高处看。请你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高空把你的声音传到高空中去,大雁是在高空中飞。
学生: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老师:
真好。
夕阳西沉了,夜幕降临了,天地间一切都安静了下来。背景变了,闭上眼睛。你听到风声了吗?你听到虫鸣了吗?请你读
学生: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老师:
我感觉到你已经陶醉了,真的,他把那个风声虫鸣读的很轻很好。
同学们你看这幅画有了背景是不是就更美更迷人啦,是不是?(画上背景)
让我们站在秋日的黄昏,静静的来欣赏吧。
配乐师生合诵
老师:
我感觉到有的同学已经陶醉了,我想请你读。
学生:
秋天最美是黄昏。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
朝案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老师:
什么感受?
是什么让你感觉那么舒畅,那么舒服?
学生:
我感受到了这个是秋天的时候,夕阳斜照西山,归鸦在空中飞,大雁排着人字形在往南方飞着。这一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好,让人感觉是秋高气爽。
老师:
是啊,和谐、美好。心旷神怡。(相机板书)
还有谁想读你是吧?
学生:
秋天最美是黄昏。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
朝案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老师:
太美了,从夕阳斜照到夕阳西沉,我们就是这样静静的看着,欣赏着、感受着。让我们把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记在心里吧。
秋天最美是黄昏,起。
学生齐读。
老师:
这样的画面真的是叫人——心旷神怡。
现在知道心旷神怡是什么感受了吗?
学生:
知道了。
回顾学习路径
老师:
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读出这样的一幅画面的呢?
学生:
我们就是先去找到他们的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去读去感受画面,这样我们就能够体会到那个心旷神怡了。
老师:
小结: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还先顺着文字想象了画面,然后再像他刚刚说的那样,我们重点关注了动态描写,读出了谁在动,怎么动,在怎样的背景下动,于是我们就真的体会到了动态描写,也感受到了这幅画和谐美好心旷神怡的那种独特韵味。
那么,孩子们春天夏天又是一幅怎样的画呢?你能用上这样的方法多读几遍,读出春天和夏天的画面吗?
自己去读一读,我们可以多读几遍美好的文字,要用心用情的读,待会儿可以把你们感受到的美,通过你们的朗读分享给大家,自己去读吧。
学生自读
老师:
春天来了,谁想读?
学生读春天: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老师:你知道你读的时候有多打动老师吗?好美呀!你看,一点一点,真的就让人感受到色彩那种轻柔缓慢的变化。
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走过春天的黎明,来到夏天的夜晚。
请你读。
学生读夏天: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老师:
你看看他的表情,他都被你读的沉醉了。
夏天一共有三种夜,你最喜欢哪种夜?
学生:
我最喜欢的是明亮的月夜,因为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显得十分美。
老师:请你读一读,好吗?
学生读。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
老师;
固然两个字表明你已经肯定它的美了。
你想读哪种夜?
学生:我喜欢哪种漆黑漆黑的暗夜,因为萤火虫在那里翩翩飞舞。
老师:漆黑的暗夜,可萤火虫的那种光交织和对比多美呀。
学生: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老师:
你想读哪种夜?
学生:
我喜欢蒙蒙细雨的夜晚。又有萤火虫在里面飞,微光若隐若现,非常迷人。
老师:你能把这种迷人读出来吗?
学生: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老师:
我看好多人都陶醉了。我们一起来读吧!
全班齐读。
老师:
走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 秋天的黄昏,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作者喜欢用的这些叠词和表示心情的词,再去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
老师:
猜一猜,作者在写着一篇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
悠闲、宁静祥和的心情。
学生:
愉悦欢快的心情。
老师:
你们真的读出了作者的心情。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就非常的闲适,有一颗闲适的心才能写出这样闲适的文字。据说,王维写《山居秋暝》的时候,当时他也是隐居在山林中。他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也很闲适。
那我们去对比着读一读,看他们的文字有什么相似之处,来开头读一读。
有什么相同的?你说。
学生:
都写了这幅画的内容。
老师:
你看他一下子读出了他们开头都写了这幅画的背景。
很好,请坐下。
那我们再看中间都写了——动态描写,然后最后。你说。
学生:
老师:
是的,一个是一千多年前日本的女作家,一个是我们中国唐代的诗人,他们的文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相似呢?请你说。
学生:
因为我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当时当时唐朝的这些诗人的诗,在当时的日本非常的盛行。
老师:
掌声送给他。我喜欢就是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了解作者的一些资料,这样我们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深入,真的就是这样。你看。明白了吗?
明白了什么?你说。
学生:
我明白了。清少纳言从小出生贵族,然后因为熟读唐诗,深受中国唐诗文化的影响,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一篇和唐诗特别相特别相似的文章。
老师:
对,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清少纳言是一句话构成一幅充满意趣的画。
同学们,文化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相融共生的。
之前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帮助我们学习今天的《四季之美》。
今天我们学习了《四季之美》,我相信一定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唐诗。
读到这里,是不是发现还有一个自然段没读?
冬天的早晨和前面三个自然段都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吗?
你看写了人呢!
想读吗?
还有更多有趣的文字,其实写在清少纳言的这一本书里。《枕草子》想读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我们自己眼中的美景写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四季之美。
孩子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