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级第二次段考
生物试卷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
1.如图表示正常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可表示泌尿系统,③→①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
B.②大部分流回①中,因此与①成分相似,而③中蛋白质含量较低
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脑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脑细胞
D.此图可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下图为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①区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B.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C.损伤发生在中央前回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望梅止渴”反射的完成需要图中某些区域参与,而“吃梅止渴”反射的完成则不需要
3.人在长期恐惧、焦虑的情况下,会出现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肾上腺素、钠尿肽和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关。当心脏血输出量过多时,心房细胞就会产生钠尿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钠尿肽会抑制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的作用
B.人在恐惧时,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会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长期恐慌、焦虑可能会使机体产生激素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使人体免疫力下降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引起心脏血输出量增加,进而引起钠尿肽分泌增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协同作用
4.当种群最适数量上升时,可以推测出此时处于下列哪种环境条件( )
A.捕食者压力增大 B.气候变得更加恶劣
C.传染病概率降低 D.交配季节可能到来
5.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处理方法 胰岛素 + - + -
阿司匹林 - + + -
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高于正常 高于正常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A.第1、3组的实验结果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
B.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C.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
D.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毒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除细胞1外,细胞2~细胞5都能够特异性识别破伤风毒素
B.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中细胞3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C.物质a主要分布于内环境中,能与多种抗原结合
D.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的是细胞2
7.如图所示,图一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二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点时,具有最大值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大于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二可知,生长素的浓度不同时,对胚芽鞘的生长促进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8.光敏色素是一种接收光信号的蛋白质。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缺失的突变体、光敏色素B缺失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培养基上,光照下培养8天后,测量幼苗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AC处理对地上部分生长有抑制作用
B.PAC浓度小于10-7mol/L时,对主根生长均起促进作用
C.光敏色素A对地上部分的生长几乎无影响
D.在一定PAC浓度范围内,光敏色素B对主根生长起促进作用
9.东北鼢鼠会在其生活的洞穴中挖掘土壤并推至地表,形成土丘,造成草地退化。研究人员使用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人工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飞行高度进行拍摄,以确定无人机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的最佳航拍高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法基于东北鼢鼠数量与土丘数量相等的前提
B.人工调查结果是无人机航拍结果准确程度的参照
C.无人机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的最佳航拍高度为200m
D.依据调查得出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东北鼢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0.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病原微生物,其主要致病物质是其分泌的外毒素。某同学不慎右足底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杆菌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B.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能激活记忆B细胞产生分泌抗体
C.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这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的
D.伤口处有化脓现象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细胞攻击破伤风杆菌的结果
11.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记重捕法
B.自然状态下种群都呈“S”形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
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12.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I 和 II 为幼年期,III 和 IV 为成年期,V 和 VI 为老年期
A.环境可以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乙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可预测甲地阴坡的种群数量会增多
13.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船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下图1所示;下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下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情况。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图1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背光生长
B.若图1中茎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p的范围是m<p<2m
C.图3中②可表示的是顶芽,c-d表示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D.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根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r>2m
14.某校学生开展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如图结果,图1是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将某阶段的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实验结果来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图1中a点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内斗争最激烈
C.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待酵母菌细胞沉降后再盖盖玻片
D.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1.44×107个/mL
15.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则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C.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16.免疫系统在胚胎期尚未成熟,某科研小组以小鼠为模型动物探究免疫排斥反应的相关原理,其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子代A系鼠将对C系鼠的免疫识别能力会遗传给了其子代
B.子代A系鼠体内的辅助性T 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细胞
C.B系鼠和 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均是抗原
D.子代A系鼠不排斥C系鼠皮肤的原因是无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7.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 。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 。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是 。被VZV感染的细胞会被 识别并被裂解,病原体被暴露。
(3)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产生 ,再次接种VarV后, 。
(4)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 。
18.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控简图,图1中大写字母表示相应器官,小写字母表示相应物质,数字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c是 。若某患者出现了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等症状,说明该患者体内 减少。已知该患者有一种器官功能异常,若给患者注射激素d后症状未明显好转,但是注射激素e后症状暂时消失,说明该患者最可能是 器官功能障碍。
(2)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和抗利尿激素均参与了尿量的调节,如刺激迷走神经会导致其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ADH)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的机理如图2所示。饮水不足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直接刺激 使其兴奋。ADH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的ADH受体结合后,通过M蛋白促进 ,从而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参与大鼠尿量调节过程中的信息分子有 。
19.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在我国云南高黎贡山海拔2800~3300米的混交林中的高大乔木,有性繁殖,自然杂交的结实率很低。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使得大树杜鹃的种子难以到达土壤基质层,因而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极低,且幼苗生长缓慢,科学家预测,野生的大树杜鹃从育苗到开花大约需要50年时间,现已成为濒危物种,高黎贡山已被划为自然保护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因大树杜鹃种群数量极少,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某一次调查队在1/4平方千米区域内,发现有40余株大树杜鹃”该描述体现了种群数量特征中的 。科研人员判定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将趋于稳定,提出该判定的依据是基于调查了该种群的 。
(2)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 (至少写出两种),生物因素可能有 。(至少写出两种)
(3)有人建议,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可以提高大树杜鹃的 ,促进种群数量增长。这一建议有道理,但是也会对大树杜鹃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理由是: 。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赤霉素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
赤霉素(mg/L) 初始萌发时间(d) 平均萌发时间(d) 最终萌发时间(d)
0 9.67 13.64 84.67
100 8.00 10.68 87.33
200 7.00 10.35 88.67
500 7.00 9.18 95.33
1000 6.67 8.05 96.00
注:初始萌发时间是第一粒种子萌发所用的时间;最终萌发时间是最后一粒种子萌发所用的时间
①据表1推测,在自然条件下,大树杜鹃种子平均萌发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萌发早期,自身分泌的赤霉素含量 ,支持该推测的理由是 ;随着外源赤霉素浓度上升,大树杜鹃种子最终萌发时间延长的原因可能是,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外源补充的赤霉素可能导致总量增加,对种子萌发起 作用。
②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继续研究提高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方向): 。
20.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受到多种激素调节,脱落酸 能促进果实成熟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的调控;而许多果实在成熟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IAA含量的下降。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在草莓果实发育至成熟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做了相关实验。
(1)ABA和IAA等激素对植物体生命活动起着 作用。少量的生长素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是植物体还要源源不断合成生长素的原因是 。
(2)科研人员对草莓果实发育至成熟过程中果实内 IAA和 ABA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甲所示。果实发育初期,正在发育的 中有 IAA合成,促进草莓果实由小绿变成大绿。果实由大绿到全红的过程中,两种激素含量分别发生的变化是 ,从而使果实逐渐成熟。
(3)为了进一步研究 ABA和IAA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用大绿果期的草莓进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据图乙分析,IAA抑制果实成熟,理由是与对照组相比,IAA处理组 。两种激素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是 关系。
② 结合图乙和图丙推测,果实成熟后期, ABA能够通过 ,使果实由纯白变为全红。
21.糖尿病显著增加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研究团队发现在胰岛素抵抗(IR)状态下,脂肪组织释放的外泌囊泡(AT-EV)中有高含量的miR-9-3p(一种miRNA),使神经细胞结构功能改变,导致认知水平降低。图1示IR鼠脂肪组织与大脑信息交流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神经冲动传导至①时,轴突末梢内的 移至突触前膜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 打开,突触后膜电位升高。若突触间隙K+浓度升高,则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 。
(2)脂肪组织参与体内血糖调节,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可以通过 降低血糖浓度,IR状态下由于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 ,降血糖作用被削弱。图1中由②释放的③经体液运输至脑部,miR-9-3p进入神经细胞,抑制细胞内 。
(3)为研究miR-9-3p对突触的影响,采集正常鼠和IR鼠的AT-EV置于缓冲液中,分别注入b、c组实验鼠,a组的处理是 。2周后检测实验鼠海马突触数量,结果如图2.分析图中数据并给出结论: 。
(4)为研究抑制miR-9-3p可否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运用腺病毒载体将miR-9-3p抑制剂导入实验鼠。导入该抑制剂后,需测定对照和实验组miR-9-3p含量,还需通过实验检测 。
试卷第10页,共11页
1.B
【分析】1、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分析题图: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详解】A、分析题图,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即③→①过程,A正确;
B、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其中组织液大部分流回到血浆中,由于三者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因此组织液的成分与血浆和淋巴相似,但是血浆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的蛋白质含量较低,B错误;
C、K+通过消化系统被吸收后进入A(循环系统),由①(血浆)进入②(组织液),最后进入脑细胞,C正确;
D、在各系统的参与下,外界环境中的物质通过内环境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等通过内环境进入外界环境,因此图示可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
2.A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损伤发生在S区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而①为W区,A错误;
B、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若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B正确;
C、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为低级神经中枢控制,与中央前回无关,C正确;
D、“望梅止渴”反射的完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而“吃梅止渴”反射是低级神经中枢控制,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正确。
故选A。
3.D
【分析】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肾上腺素在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使体温升高。
【详解】A、根据题意,当心脏血输出量过多时,心房细胞就会产生钠尿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说明钠尿肽具有抑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的作用,使尿量增加,A正确;
B、恐惧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神经冲动最终传到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因此人在恐惧时,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会增加,血糖升高,这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B正确;
C、根据题意“人在长期恐惧,焦虑的情况下,会出现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肾上腺素,钠尿肽和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关”,说明长期恐慌、焦虑可能会使机体产生激素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使人体免疫力下降,C正确;
D、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血压升高、心脏血输出量增多,从而引起钠尿肽释放量增加。在尿量的调节中,钠尿肽能减少肾脏对水等的重吸收,而肾上腺素不能直接引起肾脏对水重吸收,因此不能体现激素的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D。
4.C
【分析】集群生活的动物在种群最适密度时存活率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降低存活率;传染病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气候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捕食者压力增大,种群最适数量下降,A错误;
B、气候变得更加恶劣,种群最适数量下降,B错误;
C、传染病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传染病概率下降,种群最适数量上升,C正确;
D、交配季节可能到来,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数量上升,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降低存活率,因此并不影响种群最适数量,D错误。
故选C。
5.A
【分析】1、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2、题表表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结果,4个小组均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实验对象;因实验小鼠对胰岛素不敏感,第1组注射只用胰岛素处理,第1组实验结果血糖浓度高于正常;第3组同时采用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可知,第3组实验结果正常。
【详解】A、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A正确;
B、第4组注射生理盐水,表明第4组为对照,该实验目的是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小鼠应该均为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B错误;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饲喂则胰岛素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被细胞吸收,故胰岛素不能通过饲喂添加,应该采用注射方法,C错误;
D、该实验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但不能证明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误。
故选A。
6.D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细胞1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物质a是抗体。
【详解】A、细胞4是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A错误;
B、细胞3是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
C、物质a是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不能与多种抗原结合,C错误;
D、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的是细胞2 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D正确;
故选D。
7.A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B点所对应的浓度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因此,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胚芽鞘生长作用最强,此时的α具有最小值,A错误;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大,胚芽鞘一侧生长最快,其弯曲程度最高,α具有最小值。因此,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α逐渐减小,B正确;
C、图中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的生长表现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状态,高于该浓度后,生长素表现为抑制胚芽鞘的生长,C正确;
D、由图二曲线可知,图中B点为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该浓度值,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都有所减弱,在图示的B点的两侧可找到两个不同浓度,对胚芽鞘的生长促进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D正确。
故选A。
8.D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PAC(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光敏色素A缺失的突变体不产生光敏色素A,光敏色素B缺失的突变体不产生光敏色素B。根据曲线图可知:自变量为PAC浓度和水稻种类,因变量是幼苗地上部分和主根的相对长度。图一中随着PAC浓度的增加,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生长长度都减少,而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地上部分生长长度减少比其他两组较慢,而光敏色素A的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水稻种子地上部分生长长度减少的变化一致。图2中,随着PAC浓度的增加,对根的生长促进作用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比其他两组主根生长长度较大。
【详解】A、根据曲线图一分析可知,随着PAC浓度的增加,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生长长度都减少,说明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A正确;
B、根据曲线图二分析可知,浓度为10-5mol/L的PAC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都比初始值高,说明对主根生长起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较弱而已,B正确;
C、根据曲线图一分析可知,光敏色素A的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水稻种子地上部分生长长度减少的变化一致,说明色素A对地上部分的生长几乎无影响,C正确;
D、根据曲线图二分析可知,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比其他两组主根生长长度较大,说明没有光敏色素B,主根生长更快,也就是光敏色素B对主根生长起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9.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大小;
3、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由题意可知:此调查法是根据东北鼢鼠在地表形成的土丘来间接调查东北鼢鼠的数量,所以此调查法基于东北鼢鼠的数量与土丘数量成一定的比例,例如:人工调查土丘中东北鼢鼠的数量求平均值,就可以大致知道一个土丘中有多少只东北鼢鼠,再根据航拍结果中调查的土丘数目,就可以大致估计出该地区东北鼢鼠的种群数量,此调查法并不要求东北鼢鼠数量与土丘数量相等,A错误;
B、 人工调查结果是实际值,无人机航拍结果属于估算值,所以人工调查结果是无人机航拍结果准确程度的参照,B正确;
C、由题图知:土丘识别度最高的应为无人机最佳航拍高度,所以最佳航拍高度为30m,C错误;
D、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B。
10.A
【分析】免疫的方法有亮种: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抗原,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属于被动免疫;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详解】A、破伤风类毒素属于抗原,注射后引起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由于抗体在机体内存在的时间较短,而记忆细胞存活时间较长,故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被动免疫),A正确;
B、记忆细胞不能分泌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B错误;
C、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导致的,C错误;
D、伤口处有化脓现象是人体自身的白细胞攻击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免疫应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A。
11.C
【分析】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详解】A、跳蝻活动能力较弱且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A错误;
B、在自然条件下,不是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S”形曲线增长,有的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或不断波动,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也可能会出现“J”形增长,B错误;
C、自然状态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C正确;
D、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若适应新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呈“J”形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则不会出现“J”形增长,就会发生锐减,甚至消失,D错误。
故选C。
12.B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详解】AC、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中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由此可知,环境可以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AC正确;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m2个,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
D、甲地阴坡的幼年时期个体数多,则可预测甲地阴坡的种群数量会增多,D正确。
故选B。
13.B
【分析】太空飞行的航天飞机,失去重力作用,植物生长受到单侧光的影响,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图1所示植物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而单侧光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引起茎向着光源方向生长,A错误;
B、若图1中茎的向光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m,因为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多且生长快于向光侧,因此其浓度范围应该大于m小于2m,即m<p<2m,B正确;
C、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于芽,因此②可表示的是顶芽,c-d表示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芽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C错误;
D、若把图1的装置放回地球上,同时去掉光源,由于重力的影响,根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近地侧抑制生长,远地侧促进生长,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是大于c,既r>c,D错误。
故选B。
14.D
【分析】1、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详解】A、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加后相对稳定,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为0,图中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出现负数,意味着后期种群数量在减少,不呈S型增长,A错误;
B、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图1中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数量没有达到最大值,图1中曲线与横坐标轴的交点代表的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图中是16(中格)×25(小格)的计数板,应计四个角的4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对于边界线上的酵母菌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因此,这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9(左上)+9(右上)+8(左下)+10(右下)=36(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36÷100(4个中方格的小方格总数)×400(计数室的小方格总数)÷(1mm×1mm×0.1 mm)×10×10(稀释倍数)=1.44×107(个/mL),D正确。
故选D。
15.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可通过血液运输,若该器官是胰腺,②不可能是胰液,因为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不到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不作用于肌糖原;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都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A、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只供肌肉细胞利用,不能分解补充血糖,A错误;
B、胰腺分泌的胰液,属于外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不进入血液,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该过程中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且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不能作用于性腺,D错误。
故选C。
16.D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此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注射C系鼠的淋巴细胞给A系鼠中的胚胎鼠,C系鼠的淋巴细胞会在子代A系鼠中增殖使子代A系鼠体内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这并不是子代A系鼠将对C系鼠的免疫识别能力会遗传给了其子代,A错误;
B、辅助性T 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应为子代A系鼠体内的细胞毒性T 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细胞,B错误;
C、子代A系鼠对来自C系鼠的皮肤不发生排斥,对来自B系鼠的皮肤发生排斥,说明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不是抗原,B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C错误;
D、由图可知,子代A系鼠对移植的C系鼠的皮肤细胞不发生排斥反应,说明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不是抗原,不引起免疫反应,无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17.(1)组织液
(2)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免疫(防御)功能减弱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然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3) 抗体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4)过敏反应
【分析】、内环境也称为细胞外液是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3、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题表是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的调查结果,横坐标表示出生年份,纵坐标表示发病率和接种率;分析表明2007~2015年随着第一剂次VarV和第二剂VarV接种率增加水痘发病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
【详解】(1)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皮肤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是组织液,故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明形成的透明的水泡,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2)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黏膜作为第一道防线受损,免疫功能减弱,病毒更易侵犯机体。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然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由此可知,被VZV感染的细胞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被裂解,病原体被暴露。
(3)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机体内会产生大量抗体和记忆细胞,但若以后长期不接触抗原,记忆细胞和抗体就会慢慢消失,再次接种VarV后,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必须及时接种第二针以保证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
(4)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而造成局部水肿的损害,是一种过敏症状,因此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
18.(1) 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 垂体
(2)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转移,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3)抗利尿激素和神经递质
【分析】1、分析图1可知,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腺,激素a是胰岛素,b是胰高血糖素;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C为肾上腺;D可分泌促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E分泌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f激素由垂体释放,可调节血浆渗透压,故为抗利尿激素。
2、分析图2可知,图示为抗利尿激素(ADH)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的机理。
【详解】(1)图1中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代谢水平,并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某患者出现了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等症状,说明该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过程,已知该患者有一种器官功能异常,若给患者注射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症状未明显好转,但是注射激素e促甲状腺激素后症状暂时消失,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说明该患者最可能是垂体器官功能障碍。
(2)饮水不足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直接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兴奋;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ADH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ADH受体结合后,通过M蛋白促进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转移,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刺激大鼠的迷走神经后,发现其尿量明显增知,说明该过程存在神经调节,因此信息分子还有神经递质,因此参与大鼠尿量调节过程中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和(2)中涉及的抗利尿激素。
19.(1) 逐个计数法 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2)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基质、凋落物 种内竞争、传粉动物、土壤微生物、人类活动、周围速生树种
(3) 种子发芽率 凋落物分解后会增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如果人工除去,可能会造成土壤贫瘠(或去除凋落物,可能影响地表温度和含水量)
(4) 不足##较少 随赤霉素处理浓度增加,初始萌发时间和平均萌发时间均缩短 抑制 探究凋落物厚度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探究土壤基质种类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探究其他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1)大树杜鹃种群数量极少,分布又较为集中,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可以用逐个计数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某一次调查队在1/4平方千米区域内,发现有40余株大树杜鹃”,该描述就体现了种群数量特征中的种群密度。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可以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预测种群的数量。科研人员判定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将趋于稳定,提出该判定的依据是基于调查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2)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根据题干,大树杜鹃分布在我国云南高黎贡山海拔2800~3300米的混交林中的高大乔木,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使得大树杜鹃的种子难以到达土壤基质层,因而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极低,所以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基质、凋落物等,生物因素可能有种内竞争、传粉动物、土壤微生物、人类活动、周围速生树种等。
(3)由于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使得大树杜鹃的种子难以到达土壤基质层,因而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极低,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可以提高大树杜鹃种子的发芽率,促进种群数量增长。这一建议有道理,但是也会对大树杜鹃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理由是:凋落物分解后会增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如果人工除去,可能会造成土壤贫瘠;凋落物有保温保水作用,去除凋落物,可能影响地表温度和含水量。
(4)①在该实验中,随着赤霉素含量的逐渐升高,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和平均萌发时间越来越短,所以在自然条件下,大树杜鹃种子平均萌发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萌发早期,自身分泌的赤霉素含量较低导致的;随着外源赤霉素浓度上升,大树杜鹃种子最终萌发时间逐渐延长,原因可能是: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外源补充的赤霉素可能导致总量增加,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②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继续研究提高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可以探究不同温度下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探究凋落物厚度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探究土壤基质种类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探究其他植物激素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 调节 (信息分子)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2) 种子##果实 ABA含量增加,IAA含量逐渐降低
(3) 绿果个数明显增加 拮抗
抑制IAA 的合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表示ABA和IAA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其中ABA逐渐增多,IAA先增多然后逐渐减少;图乙表示ABA和IAA处理果实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情况;图丙表示ABA处理会抑制IAA的产生。
【详解】(1)ABA和IAA等激素通过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从而对植物体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少量的生长素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是生长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所以植物体需要源源不断合成生长素满足调节生命活动的需求。
(2)根据图甲可知,果实发育初期,正在发育的种子(果实)中有IAA合成,促进草莓果实由小绿变成大绿;果实由大绿到全红的过程中,ABA含量增加,IAA含量逐渐降低,从而使果实逐渐成熟。
(3)①据图乙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IAA处理组中绿果个数明显增加,说明IAA抑制果实成熟,而与对照组相比,ABA处理组绿果个数明显减少,多红果和全红果个数明显增多,因此,两种激素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是拮抗关系;
②结合图可知,果实成熟后期,ABA含量增加,IAA含量逐渐降低,因此,果实成熟后期,ABA能够通过抑制IAA的合成,使果实由纯白变为全红。
21.(1) 突触小泡 钠离子通道 变小
(2) 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
数量减少,结构异常 相关基因表达
(3) 注入等量的缓冲液 图像分析:b组与a组相比,正常鼠AT-EV不影响突触数量;c组与b组相比,IR鼠的AT-EV会使突触数量减少。结论:IR鼠的miR-9-3P能使突触数量减少
(4)突触数量,认知水平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兴奋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1)当神经冲动传导至①时,轴突末梢内的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电位升高;神经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若突触间隙K+浓度升高,则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变小,钾离子外流减少,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
(2)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该过程中脂肪组织参与体内血糖调节,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可以通过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属于激素,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分析题意,胰岛素抵抗(IR)状态下,使神经细胞结构功能改变,导致认知水平降低,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减少,结构异常,导致胰岛素无法与其结合而发挥作用,降血糖作用被削弱;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miR-9-3p是一种miRNA,能够与mRNA结合导致mRNA不能作为模板起翻译作用,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
(3)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miR-9-3p对突触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类型及miR-9-3p的有无,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据图可知,图中的a是对照组,b、c组是注射溶于缓冲液的AT-EV,则a对照组应是注射等量的缓冲液;据图可知:b组与a组相比,正常鼠AT-EV不影响突触数量;c组与b组相比,IR鼠的AT-EV会使突触数量减少。说明IR鼠的miR-9-3P能使突触数量减少
(4)结合(3)可知,IR状态下突触数量等均会改变,故为研究抑制miR-9-3p可否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需测定对照和实验组miR-9-3p含量,还需通过实验检测对照和实验组突触数量、认知水平。
答案第14页,共14页
答案第1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