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意象“红烛”的解构。
2.探究“象”相似而“意”不同的原因。
3.解读“红烛精神”,感悟青春华彩。
教学重点:
把握主体意象“红烛”的象征意义,致敬中国热血青年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揣摩诗句,体悟诗人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何为意象?
象,指的是物象,包括生活中的植物、动物、器物等等。
意,指的是情感或哲理。
意象,承载着某种情感或哲理的物象。
同一个物象因承载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就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比如,花和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
2.
《沁园春·长沙》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采用的意象群写作,意象群的作用是营造意境,抒发情感。那么《红烛》只选取了一个意象来写,称为单一意象,一般出现在咏物诗里,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初读诗歌
自由读、个别读诗歌。学生分享初读感受。
二、研读诗歌
1.单一的意象如何去抒情言志。今天再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意象解构”,那么,何为“意象解构”?
意象解构: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达感情。
……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这首诗,核心意象是“丁香”,它被诗人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分解成颜色、味道、气质三部分,那么,受此启发,我想请同学们找出李商隐《无题》诗这一句中,“蜡炬”意象被分解成哪几个部分,而《红烛》则在闻一多的诗中又被解构成几部分?
“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
“红烛”被分解为“色”“灰”“泪”“光”四个部分。
2.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灰”和“泪”是蜡炬和红烛所共有的,但是“色”和“光”则是红烛独有的,那我们就先从红烛的“色”和“光”开始分析。
(1)诗歌的第1节,主要写红烛的颜色。红烛的颜色是红色的,红色一般代表着赤城、热烈、忠诚,而诗人的心,通过类比,同样具有赤城、热烈、忠诚的品质。但是,人的情感又是丰富的,红烛的赤城和热烈又具体是哪一种情感呢?又忠诚于什么呢?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红烛的另一部分——光。具体内容集中在诗歌的第2、3、4节。第2节诗人对红烛必须自我燃烧才能放出光的过程提出疑问,表示不解。第3节诗人否定了自己的疑问,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领悟到了只有燃烧才能放光,而照亮他人就要燃烧自己。第4节,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当时的世人被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压着,身处在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面提到的“铁屋子”里,被旧思想麻木的灵魂难以醒来,被旧思想麻木的血液被冷却。而红烛的“光”可以救出他们。这是一种牺牲自我,拯救他人的理想信念。这份信念如红烛的颜色一般赤诚、热烈,如红烛般的诗人又是忠诚于这一理想信念的。
(3)结合“光”与“色”我们基本明白了红烛最核心的内涵——牺牲自己,照亮别人。那下面我们思考一下,蜡炬和红烛在“灰”和“泪”两方面的象征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4)至此,诗人已将红烛身上所承载的情感表露清晰了。这个心理路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问呢?
一问为什么是“红”烛?
二问为什么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
三问为什么要流泪?
诗人的思绪里面有迷惘、感伤,也有肯定和赞颂,那么,为什么诗人的情感会如此跌宕起伏呢?这与当时的时代有关。
(5)时代背景
闻一多写这首诗时是24岁,是1923年,那是一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天翻地覆的一年。
一方面我们看苏联当时提供了援助,要为中国争取民族的独立,而另一方面日军则在长沙肆意的枪杀中国平民,一方面胡适力唱研究救国学,同时毛泽东创办了新时代的杂志,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的校长职务,但是另一方面,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的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所以大家看到没有,这个地方是强调独立,这个地方却还是有肆虐的枪杀,这里边救国学下一个新时代,在这里边有愤然辞职的校长,但也是有教授引起社会问题大关注、大讨论的一个新气象。
所以请大家想,这是什么样的一个1923年?那这一年,它到处充满着动荡、冲突和分裂,也到处燃烧着绝望的怒火,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
诗人借助红烛来解读那代人的使命:红烛的命运是热烈地燃烧后是“灰心流泪”,这样的结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属于无法改变的命运悲剧。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回答,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主张,是这一代人的热烈而忧伤的青春底色——照亮他人,牺牲自己。
(6)小结
1919年郭沫若站在日本横滨的海岸激情赞颂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自然神力;1925年毛泽东独立寒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3年,闻一多在红烛的热烈燃烧中表达对理想的忠诚。同学们,看吧,这就是青春,有少年的锐气,青年的苦恼,更有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勇于献身、拯救世人的梦想与力量。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共享太平盛世的你们,你们的青春又是怎样的呢?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意象”“意象解构”,以“青春”为话题,写一首短诗。(可写意象群、可写单一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