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答案
【答案】
1. D 2. B 3. B 4.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
②促进考古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与发展。
③提出了中国的古代文明理论,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中国原创性贡献。
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相关成果的宣传与转化,有利于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5. 【参考答案】①农业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不同地区的文明在同一时期产生发展,并彼此交流连接,相互融合。
③先进科技的运用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6. C 7. B
8. 【参考答案】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满腹愤懑,苦闷悲哀,对现实无能为力。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避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省去不必要的交代。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揭示了社会民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
9. 【参考答案】
①文章围绕N先生的“头发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对N先生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遭遇的叙述。
②文章围绕“头发的故事”,穿插议论古往今来在“头发”上的受难史,全文叙议自然融为一体。
③文章围绕“头发”谴责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揭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的悲哀,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10. 【参考答案】CFG 11. B 12. C 13. 【参考答案】(1)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2)所以说:“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14. 【参考答案】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
15. A 16. 【参考答案】①本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艰难情景,归来后物是人非的感慨,拜谒茂陵的伤感,塑造了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②诗人面对晚唐的时局,满怀忧患,通过想象细腻地描绘苏武的遭际,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爱国情怀,在追念先贤的同时,激励时人热爱国家、挽救国家、振兴国家。
17. 【参考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2)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18. 【参考答案】不同意。“肃然起敬”用在这里,一者突出了高邮咸鸭蛋的名气,二者增加表达的风趣幽默。 19. D 20. 【参考答案】①“扎”富有联想性,能表现食客的急迫心情,“插”字用得平常;
②原句用“吱——”拟声,表现油多、冒出快,有画面感。
21. 【参考答案】①情不自禁(一反常态) ②欣喜如狂 ③无影无踪
22. 【参考答案】在怒江生活工作多年,我常常被怒江的山水之美感动(吸引),其中,最令我心动的景致是彩虹桥。 23. 【参考答案】画横线句子将彩虹比作七彩骏马,并用“饮水”“舞动”等骏马的动作来描绘彩虹,既写出彩虹的色彩之美,又赋予彩虹以动感之美。
24. 【参考例文】略绝密★启用前
吉林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上册1-5单元;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中国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地,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曙光初现”的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灵宝西坡、山东泰安大汶口、江苏张家港东山村、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谭家岭、湖南澧县城头山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其中陕晋豫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广、对四周影响大,显露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
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呈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史前区域文明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后,从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800年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峰,以陶寺、石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了龙山时代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畜,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较稻作农业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黄土文明”开始崛起。
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了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青铜冶铸不但需要复杂而高超的技艺,更需要组织完成大规模的采矿、冶炼、运输和多环节的铸造工序,其工艺和组织的复杂程度恐怕要远超以前的玉石器制作,此种生产锻炼了早期国家的管理能力,也将其代表的文明形态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早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可以说,经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并为以后秦汉更充分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起源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外学者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
B. 将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出的研究方法。
C. 当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重心将从史前文明研究转向对夏代历史的完整展现。
D. 河南灵宝西坡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的状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借鉴西方的文明理论,但不能照搬照抄,要提出中国原创性的古代文明理论。
B. 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良渚形成了东亚地区最早的国家社会。
C. 在龙山时代,粟作农业发展起来,为陶寺等社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D. 夏代的冶金技术由西方传来,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夏代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
A. 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安徽含山凌家滩的部落先民养殖牛羊。
B. 公元前2700年,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部落的人们使用陶器来煮米饭。
C. 在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800年间,石峁古城的居民与中亚居民开展贸易。
D. 夏代的君主命令人铸造青铜礼器,并在青铜器上铭刻百余字的铭文。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何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 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搂,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作《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的,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厉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地打了几回,他们渐渐地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地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行反清起义,故10月10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②髡:“去发”之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我”揭去了一张日历,“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我”的失望与悲哀,也引出N先生的一席牢骚。
B. N先生说起“不再被人笑骂了”时得意的笑容,其实是一种“含泪的微笑”,隐含了他在饱经世事风霜后的种种难言苦痛。
C. 与头发不同,手杖是N先生在生活穷途末路之时捍卫自己尊严并最终获得他人认同的武器,这一意象富有积极抗争意味。
D. 小说首尾均谈及“双十节”,既表明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又蕴含着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言简旨远。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着墨不多,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对主人公的刻画,但与《祝福》里的“我”和主人公的关系不同。
B. 本文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给读者带来直面现实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C. 小说通篇没有营造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而是通过对话和大量的人物独白来完成叙事,叙事具有个性化特征,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创作趋向。
D. 本文语言风格典型突出,冷峻辛辣,反语的运用,于轻松中见沉重,于愤激中见赤诚,引发读者对于民族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8.这篇小说叙事独特,实际上是N先生一个人“唱独角戏”,这种处理方式有何作用?
9.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头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 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爱 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 “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 “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 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 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 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 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14.《韩非子 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丁年:男子成丁之年,即青壮之年。③茂陵:汉武帝陵墓。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人到庙,首句用“魂销”二字概括苏武所受的磨难,次句写苏武庙残破不堪。
B. “雁”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颔联中的“雁”写出了苏武对故国的深长思念。
C. 颈联先写“回日”,再溯“去时”,苏武自匈奴归来,人事皆非,回忆“去时”,不胜感慨。
D. 尾联写苏武拜谒茂陵的情景,他未能在武帝生前完节归来受封,流露出不尽的遗憾。
16.诗人生活在晚唐,当时唐朝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在这一背景之下,诗人凭吊苏武,通过想象书写苏武的遭际,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态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能够消除忧愁烦恼的唯有美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表现炊烟袅袅、山村安静祥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____________,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8.有人认为“肃然起敬”用在此处不恰当,你同意吗?为什么?
19.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面不知何处去 B. 为伊消得人憔悴 C. 天生我材必有用 D. 曾经沧海难为水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筷子头一插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在怒江生活工作多年,我常常被怒江的山水之美,其中,最令我心寒的景致是彩虹桥。 在雨季,有太阳雨时,彩虹会不时横挂怒江上空,有时长,有时短。到了这个季节,平常不太喜欢拍摄的我也会__①__地挎上相机驱车穿梭在小镇的江东江西、旧城新城,以捕捉彩虹瞬间的美丽,因此也就拥有了别样的惊喜和收获。
一天早晨,我驱车在路上,不经意地望去,只见云团携着怒江水的气流缓缓上升,但升得不快,也不高,在离我们头顶五六米处停止了。不一会儿,云团渐渐淡去,天色由漆黑和浓稠渐渐变为湛蓝和透明。渐渐地,从云团下面下起小雨,在初升的朝阳的辉映下,一轮彩虹从六库向阳桥横跨在老窝河口,仿佛一匹七彩骏马,头在老窝河口饮水,尾部在向阳桥下舞动。我连忙按动快门将这一倩影永恒地定格。之后,我一连拍到了十几张怒江上空彩虹飞架的照片,它们令我 ② 。但这些彩虹时间短暂,最长的也不过十几分钟,你还没欣赏够或完整地拍下,它的倩影便消失得__③__了。这让人难免也有失落,总觉得它如海市蜃楼般转瞬即逝。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中指出,“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一个人要有大成就,就必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如果以当下流行语来概括朱光潜先生的话,就是要“挑战不可能”。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成功之人,却并非“挑战不可能”,而是“扬长避短”,如著名的“孙膑赛马”的故事,再如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李左车赞其善于“以长击短”,等等。
作为新时代的逐梦青年,你如何看待“挑战不可能”和“扬长避短”?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