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3.1《百合花》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3.1《百合花》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10: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言浅情深,百合盛开——《百合花》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积累对小说有初步的认识,但是由于人生经验和阅读经验的不足,他们在阅读小说时缺乏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体验,且大多数学生对革命小说缺乏阅读兴趣,不能体会革命年代特有的高尚情操。
教材解析
《百合花》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要求把握小说的抒情特点,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欣赏作品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自己有所发现,能够体会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设计思想
王安忆说:“小说是一部心灵史”,小说重在激发学生同理心,体会文本中人物心理、情感,从而丰富生命体验,涵养人生品格。因此,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在情境活动中,品味细节,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2.在情境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品味细节,体会人情美与青春美。
2.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电影《百合花》将于国庆档期上映,同时,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活动也即将拉开帷幕。电影制片公司开展宣传活动,全力争取电影票房和最佳影片奖“双冠军”。
【设计理念:电影宣传的情境任务设计符合小说文体特征,同时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以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活动。】
二、活动任务一
你是该片导演,在影片正式上映前,请你简要介绍剧情,以满足观众的急切期待。
教师预设:电影《百合花》讲述了文工兵所在部队向敌占县城发起攻击,发现他们借来的是一床精心刺绣着百合花图案的棉被,是新婚嫁妆。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百合花那样纯洁,这是无产阶级最高的革命情谊。
【设计理念:此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
三、活动任务二
教师:作为导演,请你从不同视角或不同场景剪辑相关镜头,以制作片花,突出电影的亮点,达到宣传效果,并说明剪辑理由。(提示:请结合文本抓取典型细节和电影镜头的分类使用)
远景、全景可以整体展示人物动作、广阔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在表现群众场面、运动场面,显示人物行为与精神气势,描绘气氛、意境等方面具有较突出的表现力。
特写、近景表现的内容单一、集中,可以将对象放大,不仅再现、描绘得特别清楚细致,而且具有突出与强调的作用。
中景长于展示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和关系,在叙述内容时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
剪辑预设
小通讯员:
镜头一:通讯员护送“我”去包扎所的镜头。(§6、8、20)
通讯员在护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刻意地与“我”拉开距离,他虽然没有看“我”,却始终与“我”保持一段距离,而且“我”走得快,他就走得快,“我”走得慢,他就在前面“摇摇摆摆”,而当“我”有意地挨着他坐下,更让他“局促不安”,紧张得出汗。
通讯员送“我”的场景,突出了通讯员的害羞、憨厚、纯朴、善良。
镜头二:通讯员借被子的镜头。(§34-40)
通讯员认为新媳妇封建,生着新媳妇的闷气,但当他得知被子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这对于才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来说,这被子是太珍贵了,不借被子也是人之常情,通讯员这才知道误解新媳妇了。所以通讯员捧着被子,不知所措,感到了自己的莽撞,心里有些不安。这个细节让观众看到一个知错善改的纯朴可爱的战士形象。
镜头三:通讯员舍身扑向手榴弹的镜头。(§52-53)
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方去,通讯员跟在担架队的后面。这时候突然从屋顶上撂下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就在担架队的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通讯员一边大喊“快趴下”,一边扑向手榴弹。生动地表现出通讯员舍己救人、英勇无畏的精神。
新媳妇:
镜头一:新媳妇初次出场时的“尽咬着嘴唇笑”与“不笑”的镜头。(§29)
“我”向新媳妇做了解释后,“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她要笑却“咬着嘴唇”不让自己笑出来。“咬着嘴唇”“脸扭向里面”“低头”等语句,
在不经意间就写出了新媳妇在“我”面前的羞涩感。同时又突出了新媳妇爱笑的特征。新媳妇刚过门三天,新婚的幸福与快乐在笑中表现出来,突出了新媳妇的活泼乐观。笑写出了新媳妇的美丽羞涩、活泼乐观的形象。
在“我”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后,“这一次,她不笑了”。说明“我”向她讲的革命道理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她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她明白了“我”讲的革命道理,所以新媳妇最终经过艰难的抉择,把自己唯一陪嫁的被子抱出来了。这里的“不笑”突出了新媳妇领悟了革命的道理和价值。
这样通过笑与不笑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新媳妇既羞涩活泼又深明大义的形象。
镜头二: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服的镜头。(§33、55)
新媳妇看到通讯员衣服被撕下一块后,就连忙拿出针线,要给通讯员缝上,反映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
在通讯员受伤被送到包扎所后,“我”发现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这是新媳妇在通讯员受伤后,感到愧疚而产生的自然的行为。在医生确认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而当“我”对她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面对通讯员的死亡,新媳妇跟通讯员虽然是陌生人的关系,却坚持给通讯员把破洞缝好,实质是在缝补心中的遗憾。同时更加突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发自内心的 纯真无瑕的爱,这是战争时代人与人之间特有的纯真之美。
镜头三:新媳妇给通讯员擦拭身体的镜头。 (§54)
一开始“我”动员新媳妇帮助擦拭伤员的身体时,新媳妇是又羞又怕,“我”跟她说了半天,才同意做“我”的下手。但是当她发现通讯员牺牲后,她“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完全”这个词突出了新媳妇情绪的巨大变化,她此时不再为性别的差异而感到害羞。新媳妇“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她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对通讯员的敬意,还有自己一开始不肯将被子借给通讯 员的悔恨之情,新媳妇身上表现的是一种最纯洁又是最丰富的革命友情。
文艺兵“我”:
镜头一:与通讯员聊天的镜头。(§9-20)
在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一路与通讯员聊天甚至开起了玩笑,我问通讯员家里的情况“家里还有什么人呢”“你还没娶媳妇吧”,另外“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我”作为一名解放军女战士,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我”的性格外向、活泼开朗,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特征。
镜头二:借被子的镜头。(§25)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我”能很快地借到被子,说明“我”工作很有方法和效果,很会与百姓沟通,又是充满了工作的热情。
镜头三:“我”看到重彩号通讯员时打寒战的镜头。(§48-49)
“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这里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我”内心的紧张,对“通讯员”的担心。“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这里进一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写了“我”的胡思乱想,“我”由“打寒战”——“心跳”——“定神”——放心——胡思乱想,一方面写了“我”对通讯员的担心、无助,更突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关心。“我”对通讯员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愫——“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我”青春中爱的情愫在这个细节充分地展露出来,增添了作品的青春之美。
景物描写:
镜头一:中秋夜景+炮火炮声,突出诗意与残酷并在的镜头。(§46)
“我”仰望天上的月亮,皓月当空,如诗如梦。这让“我”想起了故乡中秋节的夜晚,“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同时要配声音:孩子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月亮嬷嬷,照你照我,……”这是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
突然一个接一个照明弹升起,打破了如诗如梦的夜晚,也打破了作者的回忆。“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让人感觉到战争的来临,然后再从空间拍摄地面,“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同时远处还伴有敌人“盲目地轰炸”,这样就将战争的背景环境拍摄出来了。
这样两个画面的对比,中秋之夜的美好之景,表现了人们对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炮火炮声却打破了人们的平静生活,让人感受到的是战争的残酷与恐惧。
镜头二:百合花的镜头。(§1、58)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这条被子凝聚了新媳妇无数日夜的辛劳,凝聚了新媳妇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凝聚了她对家庭幸福生活的期望,在战争年代这条百合花的被子尤其显得珍贵。因为百合花是爱情的象征,呈现出蕴含其中的“百年好合”“百事合意”的寓意。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按照常理,作为新婚的被子,在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应该把被子收回,但新媳妇却把它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
作者说“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撤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作者直接点明了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纯洁与感情。这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从陪嫁品到陪葬品,百合花也从幸福的象征转化为悲伤与纯美的象征,呈现出新媳妇对战士纯洁的真情与厚爱。
百合花——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的唯一的嫁妆——“象征纯洁和感情的花”,是情感与纯美的载体,是纯洁、真情与爱的象征。
【设计理念:在情境任务中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从人物、意象、环境等方面研习文本,读懂读透文章,并通过镜头分类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人与环
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任务三
观众要求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百合花》这部电影。
PPT呈现:
电影评价蕴含其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解释所表达的主题例:电影《隐入尘烟》
1、不是只有建立丰功伟绩的人才会被历史铭记,底层人民一样需要被关怀。
2、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全局没提苦,却苦到天际,全局没说爱,却爱到骨髓。
3、西北大地种不出玫瑰,小麦印花是最汹涌的爱意。
解析:这些“金句”,或用了矛盾法,或用了形象法,或两者兼用。教师预设:
1、《百合花》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是一曲吟唱青春的赞歌,是一首歌颂人性的圣歌。
2、真实善良,大爱无疆,人心淳朴无设防。
3、百合花,是花开遍野,是纯白的人心,是诗经里悠扬的歌声。
4、扑手榴弹时毫不犹豫,献被时毫不犹豫,这就是一场革命青春的毅然奔赴。
【设计理念:此任务引导学生在研习文本之后,进一步理解小说意蕴,并打通阅读与写作,创造写作的机会,提供写作支架,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作业布置
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通讯员、新媳妇、“我”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谱写了自己壮丽的青春,作为高一学生、新时代的青年,请思考:你将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呢?请以文字、绘画、视频等方式表达你的思考。
【设计理念:作业设计立足第一单元思考“青春价值”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抒写和思考自己的青春。】
六、板书设计:
百合花
真挚情感 典型细节 诗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