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18 08: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如图为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示意图, 设计该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 )
A.分子间存在空隙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在不断运动
2.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 ”的冰激凌,贸
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
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3.一杯饮料放在冰箱冷冻室内,里面的饮料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 )
A.饮料冻结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B.饮料冻结后,质量变大,体积也变大了
C.饮料冻结后,质量、体积均不变
D.饮料冻结后,质量变小,体积也变小了
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 1 页(共 15 页)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高温下铁变成“铁水” B.春天冰雪融化
C.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 D.秋天树叶变黄
6.下列项目: ①颜色②密度③硬度④可燃性,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下列关于质量和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橡皮在使用过程中, 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种子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C.氧气瓶内的氧气用掉一半后, 氧气的质量减小, 密度变小
D.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 轮胎内气体质量增大,密度变大
8. “林都 ”伊春,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下列现象的成因不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的早晨,河面飘荡着的白雾
C. 秋天果香扑鼻 D. 冬天,飘落的雪花
9.今年五一,吴力在父母的协助下,从早上 8:00 开始每隔半小时分别对株洲市文化园的气温和 园内人工湖的水温进行了测量, 如图 4—4—3 是他根据记录数据绘成的温度 t1 随时间 t2 变化的
图线。根据图可以判断( )
A.实线是水温图线,虚线是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较大
B.实线是水温图线,虚线是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较小
C.实线是气温图线,虚线是水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较大
D.实线是气温图线,虚线是水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较小
第 2 页(共 15 页)
10.在“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 ”的实验中,下列各项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天平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
C.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 一定要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D.称量时左盘应放置被称量的物体, 右盘放置砝码
11.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8℃时的海波是液态
B.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用时 6 min
C.海波在 CD 段是气态
D.海波在 BC 段温度不变,不需要加热
1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ρ 甲 、ρ 乙 、ρ 丙 、ρ 水分别代表甲、乙、
丙三种物质和水的密度, 据图可知( )
A. ρ 甲 > ρ 乙 > ρ 丙 ,且 ρ 丙 > ρ 水
B. ρ 甲 > ρ 乙 > ρ 丙 ,且 ρ 丙 < ρ 水
C. ρ 丙 > ρ 乙 > ρ 甲 ,且 ρ 丙=ρ 水
D. ρ 乙 > ρ 甲 > ρ 丙 ,且 ρ 丙 > ρ 水
13.小雪利用烧杯装某种液体,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该液体的密度,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
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3 页(共 15 页)
A.烧杯的质量为 40g
B.液体的密度为 1.33g/cm3
C.液体的密度为 1×103kg/m3
D.当烧杯中装有体积为 60cm3 的液体时,液体的质量为 80g
14.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如果将砝码放在左盘,称量物放在右盘。平衡时砝码为 10 克,游码 读数为 1.9 克。这种做法可能导致:(1)称量方法不正确;(2)称量方法正确;(3)无法确定称
量物的质量;(4)可知称量物为 8.1 克;(5)可知称量物为 11.9 克。你认为正确结论应该是( )
A.(1)和(3) B.(1)和(5)
C.(2)和(5) D.(1)和(4)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铜的密度是 8.9×103 千克/米 3,它表示的科学意义是 。
8.9×103 千克/米 3= 克/厘米 3。
16.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 (Kg) 常用单位: (t)、
(g)、 (mg)。
单位换算: 1 吨= 千克;1 千克= 克; 1 克 = 毫
克。
17.如图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如图乙所示, 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
cm 。
第 4 页(共 15 页)
1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晶体,均匀加热,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热量的条件 下,两种晶体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单位质量的两种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相
比较,Q 甲 Q 乙;液态甲的比热容 液态乙的比热容。(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9.学过天平使用的知识后, 好奇的小明想用家中的一架旧天平称一个鸡蛋的质量。在调节横梁 平衡时,先将游码移至“0”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 节。他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平衡螺母,指针总略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于是他在天平的左
盘中放入几粒米后重新调节平衡并进行了测量,如图 B4-S-3 所示,则鸡蛋的质量
(填“大于 ”“等于 ”或“小于”)61 g。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冬季路面积雪结冰成为许多地区交通安全出行的重大隐患。某兴趣小组同学发现, 在气温低 于 0℃的寒冷天气, 马路上经车轮反复碾压的积雪, 会比周围的积雪更容易熔化。于是小组同学
一起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小组同学打算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探究:(如图 1)
步骤一:同学们选择低于 0℃的室外进行实验,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两块大小、厚度相同的冰块。
步骤二:把两根相同的细钢丝挂在冰块上,下方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
步骤三:等待一段时间后,小组同学观察到细钢丝陷入冰块的深度不同,从而得出了结论。
第 5 页(共 15 页)
(1)小组同学的上述操作,基于的猜想是:
(2)钢丝陷入冰块的原因是
(3)由于晚上气温会比白天更低,交警为了保障路面安全还会在路面上撒盐。该小组同学打算 继续研究盐对熔化的影响。他们在实验室(室温 10℃左右)分别用等质量的纯水和盐水制得纯 冰、盐冰, 处理成碎冰后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同时观察试管中碎冰熔化情况,每隔 0.5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分别绘制甲、乙两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 2)。分析图像可知, 在
积雪已熔化的道路上洒盐,目的之一


21.如图甲是 a 实验小组“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中他们绘制出了水温随时间的变
化图象,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 他们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形成的。
(2)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水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 。
(3)b 实验小组用完全相同的装置做此实验, 水的初温相同, 但烧杯中水比 a 小组的少, 请在 第 6 页(共 15 页)
图乙中大致画出 b 小组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如图所示,某种气凝胶是一种多孔状、类似海绵结构的含硅元素固体。这种新材料内有 99.8%
的孔状空间,密度仅为 3kg/m3。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耐用富有弹性。
(1)关于该种气凝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用气凝胶制造防寒服
B.是吸附水中污染物的非常理想的材料
C.气凝胶的密度很大
D.气凝胶制成的网球拍弹性会更强
(2)某大型客机采用了先进的材料铝锂合金制造,其质量参数如表所示; 若采用“气凝胶”代
替铝锂合金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多少千克?(铝锂合金材料的
密度为 ρ =2.4×103kg/m3)
最大起飞质量 72,500kg
空机质量 48,000kg
23.学习质量时,小应对“物体的质量不随物态的变化而改变 ”产生质疑, 请你利用冰设计一个
实验, 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物态无关。
(1)设计实验时, 你选用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是: 。
(2)简述你的实验思路
第 7 页(共 15 页)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A
【详解】
一定体积的酒精与一定体积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
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 A.
2.D
【解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液态氮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从而变成氮气。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放 热后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热气 ”,故 D 正确, 而
A.B、C 错误。
故选 D。
3.A
【解析】根据公式 m=ρV 分析水结冰后的体积变化即可。
水结成冰后质量保持不变,但密度变小,根据公式 m=ρV 可知, 冰的体积增大,故 A 正确, 而 B、
C、D 错误。
故选 A.
4.C
【解析】判断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主要标准为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可燃物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
第 8 页(共 15 页)
B、蜡炬成灰的过程中发生了蜡烛的燃烧,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D、爆竹爆竹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C。
5.
解: A.高温下铁变成“铁水”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错误。
B、春天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 属于物理变化, 故错误。
C、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故错误。
D、秋天树叶变黄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 故正确。
故选: D。
6.
解:①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属于物理性质。
②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属于物理性质。
③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属于物理性质。
④可燃性, 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 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 D。
7.B
【解析】(1)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质形状、位置、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根据公式 m=ρV 分析密度的变化。
A.橡皮在使用过程中, 质量减小,但密度不变,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种子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氧气瓶内的氧气用掉一半后,氧气的质量减小,但是氧气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 m=ρV 可知,
氧气的密度变小,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轮胎内气体质量增大,但氧气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 m=ρV 可知,
第 9 页(共 15 页)
氧气的密度变大,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B。
8.C
9.C
【解析】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
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据此分析。
水池的水和陆地在同样吸放热条件下,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所以温度变化较小的虚
线是水温的图线。
故答案为: C
10.C
【解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A.使用天平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调节横梁平衡时, 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 ,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 有两种方法:①观察指针静止时是否指向刻度盘的中间;②观察指
针左右摆动的幅度是否相同, 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称量时左盘应放置被称量的物体, 右盘放置砝码,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C。
11.B
【解析】熔化是指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
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A.48℃时,刚达到海波的熔点, 海波是固态或固液共存态或液态; 故 A 错误;
B、由图可知, BC 段是海波熔化过程,即 12min-6min=6min;故 B 正确;
C、CD 是液态; 故 C 错误;
D、BC 段温度不变, 但一直在吸热; 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B。
12.B
第 10 页(共 15 页)
【解析】根据图像和 ρ=判断三种物质的密度关系;再根据 ρ=求出乙的密度后分析判断。
解: 由图像可知,当三种物质的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最大,丙的质量最小, 再根据 ρ=得 ρ 甲
> ρ 乙 > ρ 丙 ; ∵ρ 乙=v (m)乙 (乙) = 10cm (10g)3=1g/cm3=ρ 水 , ∴ ρ 丙< ρ 水 ,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
题意。
故答案为: B。
13.
解:
A.读图可知, 当液体体积为 0 时,即烧杯中没有装液体时,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20g,则烧
杯的质量 m 杯 =20g,故 A 错误;
BCD、读图可知, 当液体体积 V 液 =60cm3 时, 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80g,液体的质量 m 液 =80g
﹣20g=60g,
则液体的密度:
ρ = = = 1g/cm3 =1.0×103kg/m3 ;故 C 正确、 BD 错误。
故选: C。
14.D
【解析】托盘天平,一种实验室常用的称量用具由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刻度尺、分度盘、指
针、刀口、底座、标尺、游码、砝码、铭牌等组成。
使用托盘天平时,称量物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而题中的操作正好相反,该种操作是错误的;
故(1)正确;(2) 错误;
当物品和砝码放反时,物品的实际质量为砝码数值减去游码的数值,即该物品实际质量为:
10g-1.9g=8.1g;故(3)(5)错误;(4)正确;
故答案为: D。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每立方米铜的质量为 8.9×103 千克; 8.9
第 11 页(共 15 页)
【解析】(1)密度的物理意义: 每立方米的某种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据此分析解答;
(2)单位换算时, 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 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 乘以进率。
(1)铜的密度是 8.9×103 千克/米 3,它表示的科学意义是:每立方米铜的质量为 8.9×103 千克。
(2)8.9×103 千克/米 3=8.9×103 ×10-3 克/厘米 3=8.9 克/厘米 3。
16.千克; 吨; 克; 毫克;1000;1000;1000
【解析】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用质量表示。
质量的常用单位是千克(符号为 kg)。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用克(符号为 g)或毫克(符号 为 mg)作单位。物体的质量很大时, 可以用吨(符号为 t)作单位。 1 吨 = 1000 千克, 1
千克 = 1000 克, 1 克 = 1000 毫克。
故答案为: 千克;吨;克;毫克;毫克; 1000;1000;1000
17.6.6;1.27-1.28
【解析】(1)体温计:(1)测量范围 35~42℃ , 最小刻度值 0.1℃; (2)玻璃泡大,玻璃管较 细, 准确度高;玻璃泡与玻璃管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水银柱回不下来,故可以离开人体读
数。(体温计使用前要消毒,甩几下, 体温计只升不降。)
(2)组合法(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零刻度线。
(1)由图可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 其分度值为 0.1℃, 液柱指在 36℃后面第 6 个小 格上, 因此所示温度为 36.6℃。(2)读图可知,两个三角板竖直直角边所对应的位置之间的长 度就是硬币的直径;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我们还应该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又因为这段
长度从 2.00cm 开始,到大概 3.27cm 或 3.28cm 结束,所以硬币的直径就是
d=3.27(3.28)cm-2.00cm=1.27(1.28)cm
18.
解:(1)甲、乙质量相等,因为甲晶体与乙晶体的熔点不相同,甲的熔点要高于乙的熔点,但甲
晶体在熔化过程所用时间比乙熔化过程所用时间短,依据公式 Q=cm△t 可知 Q 甲小于 Q 乙。
(2)由图形可知当甲、乙两种晶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乙晶体升高的温度多,所以乙的比热容
比甲的比热容小。
故答案为: 小于;大于。
第 12 页(共 15 页)
19.左;等于
【解析】(1)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虽然天平本身没有能够调节平衡,但是在左盘放入大米后天平实现平衡,此时可以将大米
和天平看做一个整体,即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天平, 然后根据 m=m 砝码+m 游码分析判断即可。
(1)调节横梁平衡时,先将游码移至“0”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 说明左盘轻右
盘重, 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他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平衡螺母, 指针总略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于是他在天平的 左盘中放入几粒米后重新调节平衡并进行了测量,如图 B4-S-3 所示,则鸡蛋的质量等于 61 g。
三 、实验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冰的熔点与受到的压力有关
(2)冰块受到压强压力,熔点降低, 从而使钢丝陷入冰块
(3)冰块在压力作用下熔点降低,冰熔化后溶解盐,也能降低熔点,防止压力消失后, 水重新
凝固
【解析】(1)根据公式 G=mg=ρVg 可知, 当体积相同时, 铜块的密度大, 重力大, 那么对冰块
的压力就大。铜块压力大,于是铜块上的细钢丝陷入的深度大,那么冰的熔点更低;
(2)根据压强对冰块熔点的影响分析;
(3)根据图 2 可知,积雪上撒盐后, 冰的熔点明显降低, 因此冰更容易熔化,而更难凝固, 据
此分析解答。
21.
解:(1)实验中随着水的温度升高,汽化加快,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温度计放热液化,形成小
水滴附着在温度计上;
(2)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比水高,水可以继续
吸热;
(3)水的质量不会影响沸点;
实验装置相同, 水在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由 Q 吸 =cm△t 可知,水的质量
越少,升温越快, 故 b 小组水的初温、沸点与 a 组相同,升温快,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短,图象如
下:
第 13 页(共 15 页)

故答案为:(1)水蒸气遇冷液化;(2)石棉网的温度比水高, 水可以继续吸热;(3)如上图。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
解:(1)由题意知,“气凝胶”的特点有: 密度小、耐高温、隔热性好、富有弹性等, 因此可以 用气凝胶制造防寒服、是吸附水中污染物的非常理想的材料、气凝胶制成的网球拍弹性会更强,
故 ABD 正确,C 错误;
(2)已知铝锂合金的质量:
m 铝锂合金 =4.8×104kg,
由 ρ = 可得, 铝锂合金的体积:
V 铝锂合金 = = =20m3,
气凝胶的体积:
V′=V 钢 =20m3,
需要气凝胶的质量:
m ′=ρV′=3kg/m3 ×20m3 =60kg。
答:(1)C;
(2)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 60kg。
23.(1)天平
(2)a.将冰块放入小烧杯,用天平测出冰块和烧杯的总质量 b.将大烧杯中加入少量水,把盛冰
的小烧杯放入水中, 使冰熔化, c.再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冰熔化后水的总质量 d.比较两次质
第 14 页(共 15 页)
量的关系, 如果质量相同,则证明物体的质量与物态无关。
【解析】(1)实验室中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是天平;(2)设计探究实验时, 采用升温的方法改变
冰块的状态,用测量工具天平测量不同状态下的质量,比较质量的关系,得出结论。
(1) 设计实验时, 选用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是天平;(2) 实验思路: a.将冰块放入小烧杯, 用天平测出冰块和烧杯的总质量;b.将大烧杯中加入少量水,把盛冰的小烧杯放入水中,使冰熔 化; c.再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冰熔化后水的总质量;d.比较两次质量的关系,如果质量相同,
则证明物体的质量与物态无关。
第 15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