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2023上·山东菏泽·八年级校考期末)下列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的身高约1.6×103cm
B.人洗澡时合适的水温约为80℃
C.成年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2m/s
D.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2.(2023上·山东枣庄·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为一种夏季使用的汽车冰凉坐垫,它通过生物冰快速激发成型技术研制而成。坐垫内物质通常情况下为固态,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就会慢慢变为液态,但温度保持不变。此过程可持续数小时,人坐在上面会感觉凉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温度不变时不需要吸热
B.坐垫内物质是晶体
C.坐垫内物质没有熔点
D.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发生了液化现象
3.(2020·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第5min,晶体开始熔化
B.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min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D.晶体的熔点是80℃
4.(2023上·山东菏泽·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装置,乙图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作出的水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仪器安装的顺序是;先上后下
B.由乙图可得:水的沸点是90℃
C.由乙图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当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水仍然一直沸腾
5.(2022·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是小李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
①使用酒精灯加热,不使用时盖上灯帽
②植树时剪掉多余的枝叶
③把洗过的衣服晾晒在通风处
④培育玉米苗时盖上地膜
⑤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6.(2018·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7.(2023上·山东菏泽·八年级校考期末)如图所示,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后,在护目镜上易形成一层水雾,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视线。护目镜上“水雾”的形成过程与下列哪一个形成的过程不相同( )
A.雾 B.雾凇 C.雨 D.“白气”
8.(2022上·山东菏泽·八年级校考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9.(2022·四川攀枝花·统考中考真题)寒冷的清晨,一杯冒着“白气”的热茶,温暖了我们的手,也温暖了我们的心。关于“白气”产生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
A.升华和凝华 B.升华和液化
C.汽化和熔化 D.汽化和液化
10.(2022·广西贵港·统考中考真题)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1.(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四幅图中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夏天,山顶上形成薄雾
C.秋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D.严冬,树枝上出现雾凇
12.(2022·重庆·中考真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量中华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露是冰熔化形成的
B.“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二、多选题
13.(2023上·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是与物态变化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制造云雨实验中,烧杯中的雨滴是盘中的冰熔化形成的
B.乙图海波刚开始熔化就可以移去酒精灯让熔化持续完成
C.丙图液体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D.丁图左侧试管中的水沸腾时,右侧试管中的水量变大
14.(2023上·山东滨州·八年级校考期末)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
D.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雨水
三、填空题
15.(2023上·山东滨州·八年级校考期末)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 cm。
16.(2023上·山东聊城·八年级校考期末)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常握测量工具的读数方法很重要,请正确读出图中测量工具的示数或所测量物理量的值:铅笔的长度 ,停表的读数是 ,温度计的示数是 。
17.(2023上·山东滨州·八年级校考期末)北方的冬天,人们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时放热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水结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这个过程会 。(填“吸热或放热”)
18.(2022·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小刚同学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在加热6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19.(2021·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在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某时刻用摄氏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如甲图所示,则读数为 ℃;乙图为A、B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判断 (选填“A”或“B”)物质为非晶体。
20.(2023下·山东济宁·八年级统考期末)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烧瓶内的水又沸腾起来,如图,这一现象表明:水的沸点跟 有关。
21.(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导致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22.(2023上·山东聊城·八年级校考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图像。据图回答:
(1)从图像可以看出,这种物质气态时的名称是 ,固态时它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线段的AB段,物质是 态,在BC段需要 热,在CD段物质的密度是 g/cm3;
(3)B至C段的过程叫做 ,D至E段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
23.(2022上·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末)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遥15火箭把神舟十五号乘组成功送入太空。火箭发射点火时,在火箭底部的水池中涌出大量的“白气”,火箭和载人飞船逐渐加速向上腾空而起,场面蔚为壮观,这些“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4.(2023上·山东枣庄·八年级统考期末)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有一层漂亮的冰花,这是 现象(物态变化名称),冰花在玻璃窗的 (选填,外侧、内侧)。夏季,开着空调冷风的公交车车窗上有一层水珠,此过程 (选择:“吸热”、“放热”、“不吸热或放热”),水珠出现在车窗的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四、实验题
25.(2023上·山东滨州·八年级校考期末)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第5分钟时呈液态,凝固点为 ℃;
(2)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 (填“快”或“慢”);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的体积会 (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某天气温0℃,小明把一小块-5℃的冰投入一大杯0℃的水中,冰的体积将 (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6.(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统考期末)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明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装置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错误。请指出: ;
(2)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持续加热至水沸腾,观察到“势如奔涛”的景象,这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根据图像丙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你建议采取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该实验地点可能在 (选填字母序号);
A.拉萨
B.威海
C.北京
(5)利用图丁所示装置探究酒精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发现当试管内的酒精沸腾时,烧杯中的亚麻仁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亚麻仁油的沸点比酒精 。
27.(2023上·山东聊城·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图1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水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低于100℃,则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小明观察到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现象应是图2中的 ;小明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3)由下表给出的信息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选填“水银”或“酒精”)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x
28.(2023上·山东枣庄·八年级统考期末)焦耳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甲图装置错误的地方是 ;
(2)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乙中 (选“A”或“B”);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如图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
(4)通过这个实验,焦耳小组的李颖同学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沸腾后总是 (选填“保持大火”、“调为小火”)的道理。
29.(2023上·山东菏泽·八年级校考期末)小明同学利用如图的仪器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安装此装置时应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进行;
(2)由图一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此时的气压 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
(3)图二是同学们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前气泡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甲/乙);
(4)如图三所示,是a、b两个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分析图像及实验过程,可知:b小组所用的水的质量比a小组的 (多/少);
(5)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和开水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在人的皮肤表面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热”或“放热”)将导致皮肤严重烫伤,所以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30.(2023上·山东滨州·八年级校考期末)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俯视,会导致读数 (选填“偏大”或“偏小”);
(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图乙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图像丙分析可知m1 m2(选填“>”“<”或“=”);
(5)小明观察到沸腾前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中的 图;
(6)由下表可知,本次实验选用的温度计是 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7)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有余热。
参考答案:
1.C
【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1.6m=160cm=1.6×103mm
故A不符合题意;
B.人的正常体温为36至37℃,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的温度略高,约为40℃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正常步行时1s可迈出2步,1步的步幅约为0.6 m,即1s内通过的距离约为1.2m,故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故C符合题意;
D.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二分之一,即约为
0.5×1.6m=0.8m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温度不变,吸收热量,故A错误;
B.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属于晶体,故B正确;
C.由B可知,坐垫内物质是晶体,晶体是有固定的熔点的,故C错误;
D.人坐上去后,坐垫内的物质发生了熔化现象,熔化吸热,降低温度,故D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由图可知,第10min,晶体开始熔化,故A错误;
B.晶体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
t=25min-10min=15min
故B错误;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所以晶体的熔点是80℃,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由于使用酒精灯时应用外焰加热,所以,调节烧杯下铁圈的高度时,需要点燃酒精灯,即在组装图甲所示的装置时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故A错误;
B.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为水的沸点,由图乙可得,水的沸点是99℃,故B错误;
C.由图乙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当水沸腾时,撤去酒精灯,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故水不能继续沸腾,故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①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同时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缓蒸发;②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可减小枝叶蒸腾作用的表面积,从而可减缓蒸发;③将洗过的衣服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④利用地膜培育玉米苗,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同时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缓蒸发;⑤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增大了液体的蒸发面积,同时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
综上所述,各措施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①②④,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60℃,故A错误;
B.由图知道,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应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
C.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故D错误,故选B.
7.B
【详解】护目镜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人的口或鼻呼出的气态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珠,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雾的形成是由气态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过程;雾凇的形成是由气态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过程;雨的形成是由气态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过程;“白气”的形成是由气态水蒸气遇冷变成液体的小水珠,属于液化过程。综上可知,与“水雾”的形成过程不相同的是雾凇,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错误;
B.“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冰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正确;
C.“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
D.“清明时节雨纷纷”,雨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热茶温度很高,部分水汽化成为水蒸气;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A.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
B.雪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露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
D.雾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的是液化,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D
【详解】A.“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3.CD
【详解】A.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烧杯中的雨滴是烧杯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海波刚开始熔化移去酒精灯,海波不会继续熔化,因为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B错误;
C.因为沸腾是过程,但温度不变,故液体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不变,故C正确;
D.左侧试管中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到达右侧,由于右侧试管温度较低,所以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这里液化形成小水滴,因此右侧试管中的水量增加。故D正确。
故选CD。
14.AD
【详解】A.地表水变为水蒸气,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蒸气变小水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小水滴变小冰晶,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
D.小冰晶变成雨水,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AD。
15. 36.6 1.25
【详解】[1]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6℃。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纽扣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25cm对齐,所以纽扣的直径
d=3.25cm﹣2.00cm=1.25cm
16. 5.20 307.5 -14
【详解】[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铅笔左端在2.00cm位置,右端在7.20cm位置,则铅笔的长度为
[2]停表的小表盘分度值为0.5min,指针指在5~6min之间偏向5位置,示数为5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示数为7.5s,则停表的示数为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在0℃以下,为-14℃。
17. 凝固 放热
【详解】[1][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水结冰时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18. 晶体 80 不变 固液共存态
【详解】[1][2][3]由图像可知,BC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温度即为该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BC段为熔化过程,保持的温度为80℃,故该物质的熔点为80℃。
[4]在加热6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一部分已经熔化为液体,一部分还没来得及熔化,处于固态,所以在加热6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9. 56 B
【详解】[1]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56℃。
[2]如图乙所示,A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B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20.气压
【详解】在瓶底浇冷水后,瓶内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气体压强减小,因为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水的沸点降低,水会重新沸腾起来。
21. 外表面 内表面 液化
【详解】[1]夏天,室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放热,故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2][3]冬天,汽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放热,故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珠,此现象叫液化。
22. 水蒸气 晶体 固 吸 1.0 熔化 汽化
【详解】(1)[1][2]从图像可以看到,该物质在BC段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则该物质固态时它是晶体,该物质熔点为0℃,在DE段温度保持不变,为100℃,这为沸点,故这种物质气态时的名称是水蒸气。
(2)[3][4][5]由(1)解析可知,该物质在气态时为水蒸气,BC段为熔化过程,则AB段,该物质为固态冰,在BC段温度保持不变,但也在吸热,BC段为固液共存态,为冰水混合物,CD段为液态水,在CD段物质的密度是1.0g/cm3。
(3)[6]该物质在BC段吸热,温度保持不变,B至C段的过程叫做熔化。
[7]在DE段,该物质在沸腾,即DE段是水的汽化过程。
23. 液化 放出
【详解】[1][2]火箭发射点火时,在火箭底部喷出火焰,水池中的水迅速汽化,之后遇冷液化,形成我们看到的“白气”,液化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24. 凝华 内侧 放热 外侧
【详解】[1][2]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有冰花,冰花是室内的热空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放热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室内的玻璃内侧。
[3][4]夏季,开着空调冷风的公交车车窗上有一层水珠,水珠是冷的玻璃遇到室外的热空气液化放热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的外侧。
25. 10 -2 快 变多 变多
【详解】(1)[1][2]盐水是液态晶体,晶体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温度不变,由图甲可知,第是盐水正在凝固的过程,所以盐水凝固过程用了;盐水凝固时的温度为,所以盐水的凝固点是。
(2)[3]由图甲可知,凝固前降低了,每分钟降低了,凝固后降低了,每分钟降低了,所以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快。
(3)[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而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是;冰水混合物会向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点而且会继续放热,水会继续凝固,则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4)[5]一块的冰块放入的水杯中,冰和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冰吸收热量,升高温度但还没有达到熔点,不能熔化;水放出热量,凝固成冰,所以冰变多,水变少。
26.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92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减少水的质量 A 高
【详解】(1)[1]观察甲图可知,图中有的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
(2)[2]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92℃,即此时水的温度为92℃。
(3)[3]由丙图可知水沸腾时仍需要酒精灯进行加热,温度不再升高,因此沸腾的特点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温度。
(4)[5]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由图可知沸点约为80℃,气压很低,拉萨属于高原地区,气压比较低,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6]酒精达到沸点后,酒精沸腾,酒精能从亚麻仁油吸收热量,而亚麻仁油没有沸腾,说明没有到达沸点,所以亚麻仁油的沸点比酒精高。
27. 秒表 低于 乙 不可行 水银
【详解】(1)[1]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还需要秒表记录时间。
(2)[2]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由图像知道,水的沸点低于,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3]由于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所以,乙图是沸腾时的情景。
[4]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增大,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不能使气压增大,不能提高水的沸点,故此方法不可行。
(3)[5]由于水的沸点在100℃左右,所以,应选择液体的沸点应高于水的沸点,即应选择水银温度计。
28.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A 97 调为小火
【详解】(1)[1]如图甲,温度计碰到了容器底部。
(2)[2]水沸腾之前,水上层的温度低于下层,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A为水沸腾时的情形。
(3)[3]图乙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则示数为97℃,即水沸点是97℃。
(4)[4]根据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在沸腾后,温度是不变的,应该调为小火进行加热,同时,也可以节约能源。
29. 自下而上 96 小于 甲 多 液化 放热
【详解】(1)[1]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石棉网,应按自下而上顺序进行安装。
(2)[2]由图示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玻璃细管中液面在0℃以上,示数为96℃。
[3]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此时水的沸点为96℃,气压越高,水的沸点月高,所以此时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3)[4]图二中,甲的气泡上升时变小,最后消失了,是沸腾前气泡的情况。乙的气泡上升时变大,是沸腾时气泡的情况。
(4)[5]由图三知,a、b小组所用水的初温相同,加热至沸腾,a小组所用时间短,b小组所用时间长,b小组所用水的质量大于a小组所用水的质量。
(5)[6][7]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人的皮肤表面,发生液化,放出热量,导致皮肤严重烫伤。
30. 自下而上 偏大 液化 < b 水银 石棉网
【详解】(1)[1]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2]由图甲可知,读数时俯视,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
(3)[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是气态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4)[4]其它条件相同时,水的沸点不变,水的质量越大,加热时间越长,分析图丙可知,两位同学实验时所用水的质量m1(5)[5]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由小变大,沸腾前水中的气泡由大变小,所以沸腾前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中的b图。
(6)[6]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不能用来测量水的沸点,所以本次实验选用的温度计是水银温度计。
(7)[7]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石棉网有余热,此时石棉网的温度很高,水可以从石棉网继续吸热,所以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