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3海-气相互作用课件(共30张ppt)(内嵌1份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3海-气相互作用课件(共30张ppt)(内嵌1份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7 15: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四章《陆地水和洋流》
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
海—气相互作用
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深刻。
海—气相互作用
水分交换
热量交换
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太阳辐射
海水蒸发
水汽凝结
大气降水
1.水分交换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还给海洋
水分交换
海洋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制约着大气水汽的含量与分布。
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水温高,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沛,因此海—气间的水气交换较为活跃。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太阳辐射
海水蒸发
(潜热输送)
海洋表层储存85%的热量
长波辐射
大气运动
海水运动
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放出的热量
海洋是近海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2.热量交换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海洋与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输动能,驱使海洋表层海水运动,形成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海一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全球盛行风系图
全球洋流模式图
全球水量平衡意义
海-气相互作用,进行水分交换,构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的总水量没有什么变化。
水量平衡:收入=支出
水量盈余:收入>支出
水量亏损:收入<支出
全球热量平衡意义
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
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海—气间的热量平衡
纬度低于30°N,热量收入多于支出;
30°N附近,热量等于支出;
纬度高于30°N,热量收入少于支出,且在极地差值达到最大。想一想,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
不会,原因: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将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海区释放,调节了全球热量平衡。
海—气间的CO2交换
大气中CO2
溶于海水
光合作用
固定CO2
生物呼吸
残体分解
回归大气
碳酸盐沉积有机碳沉积
海洋固定和转移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二氧化碳;
海水温度升高,海水CO2溶解度变小,将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中,对地球威胁大。
东太平洋
温度低
西太平洋
温度高
正常年份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
太平洋西岸:气温高---气流上升---多雨
太平洋东岸:气温低---气流下沉---干旱少雨
沃克环流

西
1.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南美沿岸)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 El Ni o“圣婴”
三、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
含义
指圣诞节赤道附近前后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发生大范围、持续性异常升高现象。
成因
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两侧盛行稳定强劲的偏东信风,它将温暖的表层海水吹离南美沿岸。当信风减弱时,南美太平洋沿岸表层水温增高,秘鲁寒流近赤道段变性为暖流。当增温幅度大于0.5℃并持续几个月至半年时,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
南美洲
南美洲
东岸
西岸
2.成因: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逆流增强,暖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 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东南信风减弱
温暖的表层海水向东移动
H
L
三、厄尔尼诺现象
干旱
大量降水
低温
高温
小结2:发生厄尔尼诺时,沃克环流逆转
大洋东岸温度升高,出现上升气流,气候变多雨,易发生洪涝灾害(南美洲)。
大洋西岸出现下沉气流,气候变干燥,易发生旱灾、森林火灾(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北部)。
东岸
西岸
厄尔尼诺的影响
①大洋西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干燥少雨,甚至出现旱灾;
②大洋东岸: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③秘鲁附近的上升流势力减弱,饵料缺乏;表层海水增温,冷水鱼类不适应环境,鱼类大量死亡,秘鲁渔业严重受损。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河流等可能带来的影响。
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常年减少。
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受夏季风影响减弱,雨带偏南,使夏季南方地区出现洪灾,北方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长江中下游出现梅雨时间晚;
容易出现暖冬。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导入:沙漠—“花海”
为什么沙漠会变成花海呢?
沙漠—“花海”
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水温偏低,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加剧“沙漠”地区的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偏高,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形成“花海”。
沙漠—生命禁区
花海—生命乐园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 之后。厄尔尼诺出现周期大约2~7年,拉尼娜出现周期约7年,近年来周期缩短。
2009年
2010年
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
四、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
含义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故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之称,但它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及威力比厄尔尼诺要小。
信风加强
降水更少
降水更多
低温
小结2:发生拉尼娜时,沃克环流方向未改变(且增强)
大洋东岸温度降低,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
太平洋西部气温升高,降水变多,洪涝灾害加剧。
秘鲁寒流增强,营养物质更多,渔场增产。
高温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河流等可能带来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盛期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西太平洋海温升高,信风加强,东亚夏季风增强,使我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向北偏,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多雨,江淮地区降水减少。
该年份,我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台风次数将比多年平均次数多。
对比填空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 增强 减弱或消失
东南信风 强 弱,甚至转为西风
南赤道暖流 强 弱
赤道逆流 弱 强
秘鲁寒流 强 弱,被暖流取代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互动探究
太平洋 水温 东岸 降低 升高
西岸 升高 降低
太平洋两 岸气候 东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西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互动探究
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海区是(  )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海区 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
C.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东部海区 D.赤道附近的大西洋西部海区
1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
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