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欢歌,辛苦的颂歌
—《芣苢》《插秧歌》群文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赏析诗歌巧妙的修辞和练字,以及重章叠句、白描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背诵这两首诗;品味诗中的劳动之美与劳动的艰辛,树立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作者名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有《诚斋集》传世。
《插秧歌》写于淳熙六年春,杨万里返回故乡吉州,途径衢州,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的劳动场面,作该诗。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赏析《芣苢》
1.初读疏通诗意。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
2.再读品味语言。
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对比《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3. 精读体会主旨。
吴师道: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方玉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她们采芣苢的时候为什么快乐呢,请说说你的体会。
发现茂盛的芣苢的喜悦;
满载而归的喜悦;
多人聚集劳动时的愉快唱和;
重章叠句构成的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
古代人民认为,女子吃了芣苢可以有助于受胎生子,多子多孙。
学习活动二:赏析《插秧歌》
1.四个人物:齐心协力,其乐融融。
请找出参与插秧的四个人物,说一说他们的分工各是什么?
田夫:抛秧。
田妇:接秧。
小儿:拔秧。
大儿:插秧。
通过一段视频来真切的感受一下插秧的劳动过程。
插秧的过程应该是:拔秧、抛秧、接秧,最后插秧。诗人经过艺术的加工,将抛和接,拔和插这样相反的两组动词以及夫妇、小儿和大儿合起来说,那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全家老小齐上阵,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干农活。只此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便跃然纸上。
2.两个比喻:农事艰辛,吃苦耐劳。
请找出诗中的比喻句,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盔甲,把农夫比作战士。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水田如战场,插秧如作战。他们和短暂的农时、繁重的农活、恶劣的天气作战。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冒雨插秧、劳作不辍,这也衬托出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3.一组对话:答非所问,大有文章。
想一想是谁来了?他(她)可能说了什么?农人为什么“不答”?
谁来了:农夫、农妇或小女儿?
说了什么:吃早饭,休息一会。
家人呼唤插秧人停手吃早饭,趁便歇一小会儿,而他低头弯腰只顾插秧,头都不抬一下。农夫为什么“不答”?他是没有回答吗?他说了什么?他对送饭的人说,插秧还未结束,刚插下的秧苗根基还不牢固,要提防好鹅儿和小鸭,不能让它们下地来毁坏秧苗。
这是多么简短、质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话语,看似答非所问,却又大有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4.赏析语言特色,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思考感悟
《芣苢》《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赞歌,但又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试分析其差异,填写下表。
学习活动四:拓展阅读,思考感悟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 ①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归:出嫁。③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B.本诗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 宋 ]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本诗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这句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这句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语言风趣,充满喜悦,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拳拳亲情之乐。
译文: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对接高考】
(2023·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除”,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
【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有关劳动的古诗,品味其中的情感与意蕴。
2.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请你结合“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