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7 23:4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新课导入
下列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
电子商务兴起,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服务贸易扩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历程,认识20世界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
( 20C30S -70S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电子商务
15c 16c
18c中后
19c中
1917
资本主义萌芽
工场手工业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
主义时期
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14c
阶段
生产组织形式
经济理论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思想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大事件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脉络】
知识回顾
1.一战前(20世纪初)
(一)资本主义世界
(1)特点:
(2)结果:
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速 1.3 4.6 1.9 8.1
187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3 2 4
1913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到1914年,德国殖民地的面积已达到290万平方公里,人口1230万人。然而这个数字还不到英国殖民地的1/4和法国的1/3。因此,重新瓜分世界,就成为德国对外政策的一项中心内容。这就同老牌殖民帝国英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英德矛盾遂成为20世纪初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便主要是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爆发的。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二战。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一战后
(一)资本主义世界
(1)特点:
(2)结果:
(3)应对:
资本主义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犹存。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资本家盲目生产激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A.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
B.分期付款过度膨胀,银行信贷泛滥。
C.狂热的股票投机,造成经济繁荣假象,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原因:
来势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影响深远。
特点:
影响:
A.经济上: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B.政治上:社会危机加深,各国示威游行、罢工不断;法西斯势力猖獗;政府信誉下降。
①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②对世界
A.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加紧对殖民
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
B.改变国家格局:促使德日法西斯国家兴起和疯狂扩张,世界走向战争。
C.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由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经济体制由私人垄断资本主
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知识回顾
背景:
①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恶化。
②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大选中胜出。
过程:
第一阶段:1933-1934
复兴经济为主,加强救济。
第二阶段:1935-1939
改革为主,加强社会保障,关注社会下层。
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措施:
①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
②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③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④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资本主义进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影响:
特点:
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知识回顾
罗斯福新政
(1)黄金时期:(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
(一)资本主义世界
A.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行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B.现代科技的进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C.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E.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经济快速增长;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等
①原因:
②表现:
(2)滞胀及调整:(20世纪70年代)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
(一)资本主义世界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
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3)复苏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
(新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0C90年代(克林顿时期)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②局限:
①概况:
未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①滞胀:
②调整: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资本主义国家四大经济思想
盛行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主张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
典型表现: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守夜人
减少政府操控,
政府充当“守夜人”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国富论》
大管家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代表: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重商主义
(16C-18C中期)
英国《航海条例》
自由主义
(18C中- 20C30S)
凯恩斯主义( 20C30S -70S )
新自由主义(20C70S – 今)
撒切尔夫人
中间路线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代表学派:供应学派;货币学派。
知识回顾
1.(2023 广东)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练一练
A
(二)社会主义世界
1.苏俄(联):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37年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1953年
1921年
1928年
1964年
1985年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追随理想的政策
面对现实的退却
回归理想的实验
改乱了
改残了
改死了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982年
(二)社会主义世界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苏俄(联):
(1)一战后
②措施:
①背景:
③结果: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
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时间 政策 背景 措施 特点 影响
1917 —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1928 新经济政策
1928 — 1991 苏联 模式
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苏联处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中,孤立无援且国内工业生产及其落后,迫切需要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强大工业国
实行余量征集制,将农民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性质
国家掌控经济命脉前提下,恢复市场和私有制
高度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强大国防)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军事斗争的胜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直接过渡,超越生产力水平
间接过渡,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有利有弊
知识回顾
二战前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世界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苏俄(联):
(1)二战后
(2)措施:
(1)背景:
(3)结果:
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改革陷入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 同 点 历史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
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转向政治领域
历史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 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 同 点 目的 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 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回顾
2. 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3. 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委员部(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练一练
D
C
(二)社会主义世界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东欧:
(2)措施:
(1)背景:
(3)结果:
二战前后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大多数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改革 (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
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难,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
(二)社会主义世界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中国:
(二)社会主义世界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中国:
①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②21世纪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2)改革开放:
(1)曲折探索: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三)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实现经济独立、工业化
4.成效:
1.背景:
二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2.目标:
3.措施:
5.挑战:
区域 代表 发展表现
亚洲 新加坡、韩国等 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石油输出国 依靠开采石油和出口石油实现经济起飞。
非洲 ①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
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丁 美洲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基本实现工业化。
大多数国家 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旧秩序。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二战后——70年代 ①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现代科技进步) ③经济全球化 苏联 东欧 20C五六十S,苏联模式的束缚: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改革陷入困境。1953-196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中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新兴民族独立 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
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70年代——21世纪初 ①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70年代经济出现“ 滞胀”现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②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苏联 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天改革 。
中国 1978年的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1982年中十二大;
1984年城市改革: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政企分开;
1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7年中共十二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21世纪初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3.全球化趋势明显,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4.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以美国为中心
两个体系
世界银行
(WB)
国际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
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
以美国为主导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关贸总协定
(GATT)
三大支柱
一个中心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
(WTO)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知识回顾
三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体系化、制度化
贸易保护主义
关贸总协定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世纪70年代 — 二战
1947
1995
2001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背景:
(2)成立:
(3)宗旨:
(4)影响:
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意义: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消极: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约束力不足;美国及西方占主导地位,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
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1.关贸总协定(GATT)
(一)国际贸易组织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处于主导地位的世界强国美国,面临着在多边主义基础上重构统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消除商品和资本跨越国界转移的障碍——同时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力量均势。”日本和西欧在战后由于经济的崩溃无力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原材料。……美国害怕西欧的经济崩溃给共产党带来可乘之机,也担心日本左倾势力的发展,所以决心在过去贸易格局的基础上重建贸易关系,确立自己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
①经济: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生活: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扩大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③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地位。
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大家要记清楚的话,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个是制定规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个是解决纠纷。
——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2.世界贸易组织(WTO)
(一)国际贸易组织
(1)成立:
(2)宗旨:
(3)影响: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47
1950
1986
2001
创始会员国
台湾当局退出
开启复关谈判
正式加入世贸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①时间:
②影响:
A.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B.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2.世界贸易组织(WTO)
(一)国际贸易组织
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始终都是一项临时生效的政府间协定,各国(地区)的立法机构从未正式承认其国际贸易组织的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被列入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常设性机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协调领域主要集中于国际货物贸易方面,而且还把农产品与纺织品排除在外。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则大大拓宽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领域,不仅包括了涵盖农产品、纺织品在内的国际货物贸易,而且还包括了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环境保护及其贸易。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实行之初,并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就特殊和差别优惠待遇、免责条款和例外规定等作了明确的法律表述,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本身及其附件中的20个协议均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的问题,这也说明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贸易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自《WTO对关贸总协定的完善与发展》
依据材料,归纳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不同?
前者是临时适用的政府间协定,后者是联合国属下的正式的国际组织。相较于前者,后者扩大了协调范围,包括农产品、服务贸易等。后者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利益。
问题探究
突破了时空障碍,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1)商品贸易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电子商务兴起,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二)贸易形式
1.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一固定)
黄金
美元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背景:
(2)建立:
(3)内容:
其他会员国货币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①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②美国战后经济实力膨胀。
③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机构 宗旨 业务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
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金融危机)
(灾后重建)
救急
扶贫
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4)影响:
消极: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观点一: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建经济秩序。正如法国哲学家伯克所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观点二:在这个体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写的USA。
积极: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
(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
1.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5)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
项目 类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构成 IMF、WB 关贸总协定
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同点 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 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 稳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 知识提升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异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
③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闭,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案。倒闭前雷曼兄弟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业务覆盖全球逾40个国家。
2.国际金融的发展——金融全球化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趋势:
(2)表现:
(3)存在风险:
非银行金融机构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并将所筹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
(4)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① 2009年,人民币的国际化。
② 2010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
③ 2015年,发起成立亚投行
④ 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人民币加入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即“特别提款权”。),对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治理结构有深远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提高SDR篮子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而大幅增强SDR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人民币加入SDR将有助于降低SDR汇率的波动性,从而提高其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减少储备货币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当前对SDR讨论较少的时候进入,将来SDR进一步发挥作用时我国就能更多地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规则制定。
影响: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
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选必一】
2020年6月,亚投行有105个成员
2.国际金融的发展——金融全球化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3.人类生活的信息化
(1)原因:
(2)发展状况:
(3)影响: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的普及。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问题探究
互联网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提供便利,绿色低碳,减少能源消耗,既环保又经济;
(2)电子支付也给个人生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包括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
本课小结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要 事件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滞胀危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雏形 开始 出现 初步 形成 基本 形成 最终 形成 从中断到恢复 / 体系化制度化;半球 / 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
经济 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主义 新自由主义(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币制 银本位(中国) 金本位 金本位走向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1976)
【总结提升】
4. (2020·天津)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练一练
D
5.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货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练一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