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化学 选择题标准练(七)
1.高分子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高分子的是( )
A.淀粉 B.蛋白质
C.合成纤维 D.氯乙烯
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
A.乙炔的结构简式:HC≡CH
B.顺-2-丁烯的分子结构模型:
C.基态Si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
D.Na2O2的电子式:
3.化学是实验的科学,下列有关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制备Fe(OH)3胶体 B.配制溶液时移液 C.探究CH4与Cl2的取代反应 D.进行喷泉实验
4. (2023·江苏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的原子半径最小,基态X原子中有7个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基态Y原子的2p轨道上成对电子数与未成对电子数相等,Z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电负性:X>Y>W
C.W与X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D.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5~7题。
氯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Cl2可用于制次氯酸、消毒液、漂白粉,在碱性条件下与Fe(OH)3反应可制取水处理剂高铁酸钾(K2FeO4),K2FeO4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和Fe(OH)3胶体;硫酰氯(SO2Cl2)是生产医药、农药的重要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反应为SO2(g)+Cl2(g)SO2Cl2(g) ΔH=a kJ·mol-1(a<0)。NH4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分子的键角为120°
B.HClO与H2O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C.NH与ClO的空间结构不同
D.SO2Cl2分子中S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2杂化
6.对于反应SO2(g)+Cl2(g)SO2Cl2(g) ΔH=a kJ·mol-1(a<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在任意条件下均能自发进行
B.反应SO2(g)+Cl2(g)SO2Cl2(l)的焓变ΔH<a kJ·mol-1
C.其他条件一定,增加压强,反应平衡常数增大
D.恒容条件下,当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7.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
A.MnO2Cl2
B.FeCl3(aq)FeCl3(s)
C.K2FeO4O2
D.HClOCl2
8.(2022·河北,8)LiBr溶液可作为替代氟利昂的绿色制冷剂。合成LiBr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还原工序逸出的Br2用NaOH溶液吸收,吸收液直接返回还原工序
B.除杂工序中产生的滤渣可用煤油进行组分分离
C.中和工序中的化学反应为Li2CO3+2HBr===CO2↑+2LiBr+H2O
D.参与反应的n(Br2)∶n(BaS)∶n(H2SO4)为1∶1∶1
9.我国科学家在苯炔不对称芳基化反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定条件下该反应转化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箭头a所示的C—H比箭头b所示的C—H活泼
B.1 mol苯炔中所含σ键的数目为10NA
C.1 mol有机物Y最多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D.有机物Y可能易溶于水
10.双极膜是一种离子交换膜,在电场作用下能将中间层的水分子解离成H+和OH-,并分别向两极移动。一种用双极膜电解法制取NaBrO3和丁二酸的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极应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B.a极上的电极反应为HOOCCH===CHCOOH+2H+-2e-===HOOCCH2CH2COOH
C.外电路中每转移1 mol电子,双极膜中有1 mol水解离
D.电解一段时间后,若溶液中Br-不足,则b极处可能有H2产生
11.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将甲烷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甲烷具有还原性
B 向有机物A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有机物A是否属于醛类
C 向10 mL 0.1 mol·L-1 FeBr2溶液中滴加2滴新制氯水,再滴加2滴KSCN溶液 Fe2+还原性大于Br-
D 室温下,分别测定浓度均为0.1 mol·L-1 Na2CO3溶液和0.1 mol·L-1 Na3PO4溶液的pH 比较H3PO4和H2CO3的酸性
12.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如Cu2+、Sn2+等可以通过转化为CuS、SnS沉淀除去。已知:室温下Ka1(H2S)=9×10-8,Ka2(H2S)=1×10-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 mol·L-1 Na2S溶液中:c(OH-)=c(H2S)+c(HS-)+c(H+)
B.0.1 mol·L-1 NaHS溶液中:c(Na+)<c(HS-)+2c(S2-)
C.向10 mL 0.001 mol·L-1 CuSO4溶液中加入10 mL 0.001 mol·L-1 Na2S溶液,有沉淀析出。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的变化,说明Ksp(CuS)>2.5×10-7
D.室温时,向0.001 mol SnS粉末中加入10 mL 0.1 mol·L-1 CuSO4溶液,充分浸出后所得溶液中c(Cu2+)<c(Sn2+),则Ksp(CuS)<Ksp(SnS)
13.以CO2为原料制取CH3OH是CO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在催化剂作用下,以CO2、H2为原料制取CH3OH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1:CO2(g)+3H2(g)CH3OH(g)+H2O(g) ΔH1
反应2:CO2(g)+H2(g)CO(g)+H2O(g) ΔH2
向装有催化剂的1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1.12 mol H2,测得平衡时CO2的转化率和CH3OH的选择性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CH3OH的选择性=×10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ΔH1<0、ΔH2>0
B.240 ℃平衡时容器中c(H2O)=0.4 mol·L-1
C.240~320 ℃,温度越高,平衡时CH3OH的物质的量越小
D.由图可知200~280 ℃时温度越高催化剂的活性越弱
选择题标准练(七)
1.D 2.C
3.C [甲烷和氯气在强光下混合容易发生爆炸,C错误。]
4. D
5.B [二氧化硫分子中硫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孤电子对数为1,分子的空间结构为V形,则键角小于120°,故A错误;次氯酸的结构式为Cl—O—H,能与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故B正确;铵根离子中氮原子和高氯酸根离子中的氯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都为4、孤电子对数为0,离子的空间结构均为正四面体形,故C错误;SO2Cl2分子中硫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所以硫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3杂化,故D错误。]
6.B [反应SO2(g)+Cl2(g)SO2Cl2(g) ΔH=a kJ·mol-1(a<0)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ΔS<0,ΔH<0,则在T较小时ΔH-TΔS<0,该反应在低温条件下能自发进行,故A错误;SO2Cl2(g)转化为SO2Cl2(l)的过程放热,则SO2(g)+Cl2(g)SO2Cl2(l)放出的热量大于a kJ,反应SO2(g)+Cl2(g)SO2Cl2(l)的焓变ΔH<a kJ·mol-1,故B正确;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其他条件一定,增加压强,平衡常数不变,故C错误;该反应过程中气体总质量和总体积都不变,气体总密度恒定,当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错误。]
7.C [MnO2需要在浓盐酸和加热条件下才能产生Cl2,故A不符合题意;FeCl3溶液中铁离子水解,蒸干不能得到FeCl3(s),故B不符合题意;由题可知,K2FeO4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和Fe(OH)3胶体,气体为O2,所以K2FeO4O2能实现,故C符合题意;HClO光照生成HCl和氧气,故D不符合题意。]
8.A [由流程可知,氢溴酸中含有少量的溴,加入硫化钡将溴还原生成溴化钡和硫,再加入硫酸除杂,得到的滤渣为硫酸钡和硫;加入碳酸锂进行中和,得到的溴化锂溶液经浓缩等操作后得到产品溴化锂。还原工序逸出的Br2用NaOH溶液吸收,吸收液中含有溴化钠和次溴酸钠等物质,若直接返回还原工序,则产品中会有一定量的溴化钠,导致产品的纯度降低,A错误;除杂工序中产生的滤渣为硫酸钡和硫,硫可溶于煤油,而硫酸钡不溶于煤油,因此可用煤油进行组分分离,B正确;中和工序中,碳酸锂和氢溴酸发生反应生成溴化锂、二氧化碳和水,C正确;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溴和硫化钡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为1∶1;根据硫酸钡的化学组成及钡元素守恒可知,n(BaS)∶n(H2SO4)为1∶1,因此,参与反应的n(Br2)∶n(BaS)∶n(H2SO4)为1∶1∶1,D正确。]
9.B [由图可知,有机物X中箭头b所示的氢原子和苯炔发生了加成反应,说明箭头b所示的C—H比箭头a所示的C—H活泼,故A错误;苯炔中含有碳碳之间以及碳氢之间形成的9个σ键和碳碳三键中的1个σ键,则1 mol苯炔中所含σ键的数目为10NA,故B正确;有机物Y中苯环和酮羰基可以和H2发生加成反应,1 mol有机物Y最多可与4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故C错误;有机物Y中含有的苯环和酯基均为疏水基团,不可能易溶于水,故D错误。]
10.C [该装置为电解池,阴离子移动向阳极,阳离子移动向阴极,故a极为阴极,b极为阳极,据此解答。b极为阳极,应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故A错误;a极为阴极,电极反应为HOOCCH===CHCOOH+2H++2e-===HOOCCH2CH2COOH,故B错误;外电路中每转移1 mol电子,则有1 mol H+、1 mol OH-分别移向两极,则双极膜中有1 mol水解离,故C正确;若溶液中Br-不足,Br-消耗完后,OH-失去电子放电生成O2,故D错误。]
11.C [甲烷与酸性KMnO4溶液不发生反应,故A错误;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可能是醛类,也可以是甲酸或甲酸形成的酯类,故B错误;向10 mL 0.1 mol·L-1 FeBr2溶液中滴加2滴新制氯水,再滴加2滴KSCN溶液,通过检验是否生成三价铁离子确定Fe2+、Br-反应先后,从而确定两者还原性强弱,故C正确;比较H3PO4和H2CO3的酸性应在相同温度下测定等浓度NaHCO3溶液和NaH2PO4溶液的pH,故D错误。]
12.D [根据质子守恒可知:c(OH-)=2c(H2S)+c(HS-)+c(H+),故A错误;由电荷守恒可得:c(Na+)+c(H+)=c(HS-)+2c(S2-)+c(OH-),NaHS的水解常数Kh==≈1.1×10-7>Ka2(H2S)=1×10-12,因此溶液显碱性,c(H+)<c(OH-),则c(Na+)>c(HS-)+2c(S2-),故B错误;混合后CuSO4溶液和Na2S溶液浓度均为0.000 5 mol·L-1,Q=c(Cu2+)·c(S2-)=2.5×10-7,因有沉淀产生则Q>Ksp,说明Ksp(CuS)<2.5×10-7,故C错误;SnS粉末中加入0.1 mol·L-1 CuSO4溶液后,溶解形成饱和溶液,充分浸出后所得溶液中c(Cu2+)<c(Sn2+),则c(Cu2+)·c(S2-)<c(Sn2+)·c(S2-),即Ksp(CuS)<Ksp(SnS),故D正确。]
13.D [若反应1为吸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大,则由甲醇的选择性定义可知,甲醇的选择性应升高,这与题图矛盾,说明反应1为放热反应,ΔH1<0;温度高于280 ℃时,升高温度,甲醇的选择性降低,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反应1平衡逆向移动,则反应2平衡正向移动,才能使二氧化碳转化率增大,即反应2为吸热反应,ΔH2>0,A正确;由图可知,240 ℃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40%,平衡时消耗n(CO2)=1 mol×40%=0.4 mol,由于反应1和2中CO2和H2O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1,则生成的n(H2O)等于消耗的n(CO2)为0.4 mol,c(H2O)==0.4 mol·L-1,B正确;240~320 ℃时,升高温度,甲醇的选择性降低,由选项A分析知,反应1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时CH3OH的物质的量越小,C正确;由选项A分析知,反应1为放热反应,200~280 ℃时,以反应1为主,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甲醇的选择性降低,二氧化碳的转化率降低,曲线的变化主要是受平衡移动的影响,而不是因为催化剂活性降低,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