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近代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 识记和理解
知道近代的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传入
中国的情况;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呼等带来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能力和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变
化原因,能正确地评价列强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增强历史使命感及肩负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情
况,使学生认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及其影响;大众传播媒体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分析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的原因;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如何正确评价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课型
新课。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资料和图片,从影视资料中剪辑一些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情况的资料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图片、中山装、《新华字典》、计算机与软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课件显示:《清明上河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朝乾隆摹本)的画面http://www./flash/html/27282.html
教师引入: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在这个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国度中,按照圣人的观念,过着传统而宁静的生活。但是,1840年,西方的隆隆大炮炸开中国封闭的大门,酣睡的中国人被震醒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的近代化历程,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中国的近代化取得了哪些成就?(要求初二年级学生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教师一边结合本册教材有关课文的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回答,一边在课件上显示答案。)
1.经济方面:传统经济解体,民族资
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开始出现工业化趋势;
2.政治方面:封建帝制逐渐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教师导入新课:其实,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变化最多的领域是社会生活领域,这些变化都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发生的,是伴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发生的。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看看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件显示本课课题:近代社会生活
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教师设疑导读: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说说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情况。
3.你认为新式交通通讯工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作用?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130页—132页教材内容,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分别着重思考本组的问题,按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个人看法并推举代表准备发言。教师同时在教室中倾听巡视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组推举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边显示课件上的答案,边启发其他学生补充说明,如果学生回答不够深入,教师还可以创设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课件展示: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产生变化的原
因
(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被迫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2)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并进行创新。
在学生回答第2题谈到电话的传入情况时,教师当堂统计学生手机或家庭电话的拥有量,简单地进行新旧对比,让学生感知当今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
课件展示:
3.新式交通通讯工具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作用
便捷的交通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快捷的通讯方便了各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不良影响认识不足,教师要重点强调,使学生认识到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教师小结过渡:西方先进的科技发明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陆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课件显示:二、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说说现在的大众传播媒体有哪些?
生:略。
教师:你们能不能说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体有哪些?情况怎样?(教师组织学生看书。)
教师:好,现在让老师考一考你们知多少?
(教师提问组织学生进行抢答,同时在课件上展示有关图片资料,提示学生并加深他们的印象。)
1.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是哪一家?
2.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有什么特点?
3.你能说出以下刊物各兴办于哪个时期吗?(课件展示图片)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维新变法时期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辛亥革命时期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时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提问:同学们都认识这本书吧?看看你的书包里面有吗?请同学们看看这则特殊的网上“寻物启事”:
“商务印书馆寻访《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老读者——2004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以词典出版见长的商务印书馆吹起怀旧风,开始在全国遍寻1953年版《新华字典》和197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老读者。
背景资料:“可以说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都使用过《新华字典》,几乎每一个学习汉语的人都需要《现代汉语词典》。它们又是现代汉语规范化运动中的最重要的两部工具书。《新华字典》编纂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自1957年始,《新华字典》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在百年老店的精心呵护下,经过几代专家学者先后10次较大规模的修订,累计印数已突破4亿册,成为至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字典的最高发行量。 2004年新年,《新华字典》完成第10个版本的修订。”
4.你知道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文化出版业的百年老店创办的时间和地点吗?当时它主要编印哪些类型的书籍?
教师提问:请哪位同学来谈谈近代报
刊的盛行和近代出版业的出现对中国近代
社会有哪些影响?
生:略
教师小结过渡:在近代社会中,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中国人的娱乐方式也在悄然变化中。
课件显示:三、娱乐方式的变化
教师:同学们肯定能马上说出自己平时最爱玩什么。现在最时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说出一百多年前的人们平时有哪些娱乐方式?一百多年前的上海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是什么?中国电影史上的2个“第一”分别是什么?
在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小结过渡:随
着近代社会经济领域的剧变,国人的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剧变,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带来了中国人社会习俗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课件显示: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4页-135页和136页课后“史海拾贝”的内容,说一说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以改变?
生:略
(课件展示“剪辫”“放足”的有关图片。)
教师: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放足”行动有什么意义?
生:略。(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对封建统治、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提倡民主和自由,提倡个性解放的角度,对社会习俗近代化进行深入的评价。)
教师: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下面请同学看看有关介绍(课件显示补充资料):
跪拜礼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常见的一种礼节,辛亥革命后,跪拜礼才被正式从法令上取消。而在现实社会中,仍未绝迹。 清代时,民见官或臣见君时要叩头,跪拜时头手触地,触后头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叫“稽首”,是毕恭毕敬的隆重大礼。一般情况下,男子最常见的礼节就是作揖了,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再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蹲安”则是清代女子的行礼方式,行礼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相握放于左腰间,膝盖略屈成半蹲状,口称“给某某大人请安”。民国时期,叩头等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继后又改为从西方传来的握手礼,称呼也改为“先生”、“君”和“同志”等。
教师:当今人们见面时的礼节和称呼,同学们都很清楚,就不用老师介绍了。下面请三对同学上来分别表演清代、民国时期和现在人们见面时的礼节和称呼。(学生上台按扮演的角色身份表演,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边观看,一边纠正。)
教师:观看了同学的表演,你有什么感想?你认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文明礼仪教育。)
(课件展示清朝服饰和民国服饰的图片或实物。)
教师:比一比,两类服饰有哪些不同?
生:略
教师展示中山装,提问:这是什么服装?知道人们为什么给它取名“中山装”吗?你知道有关它的故事吗?(课件显示资料):
据有关人士回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同志在工作之余,常去张氏的同义昌呢绒洋服店,将创制中国新服装的意图托付给张方诚等服装界的华侨。这批在日本服装界颇具盛名的裁缝,根据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意见,采用西装造型和制作技术,融入中国的服饰文化传统,试制了中山装。而中山装的每个细部都有其特定的新文化内涵,根据民主共和体制的五权分立、国之四维、三民主义和中国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参与等建国理念,将中山服设计为前衣襟有五粒扣子,四个袋,三粒袖扣,胸袋盖成倒笔架型,成为原民国政府统一的制服。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穿着中山装,站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此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山装进入寻常百姓家,它成了那个时代的“国服”。
教师:民国时期服饰的变化反馈了当时哪些社会变迁的信息?
生:略
(课件展示婚礼变迁的图片)
教师:观看这些婚礼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略。(引导学生从婚姻的礼节、服饰、婚龄等方面去思考。)
教师:近代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是非常广泛的,你还知道其它方面的变化吗?
(学生自由漫谈。)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方面的哪些追求?
生:略
教师总结:这些变化说明,在辛亥革命后,社会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趋势是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追求时尚,这正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