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 )
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 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
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
2.古代金文中(封)及(国)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指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4.战国时期,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5.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疆域图,这一时期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6.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7.唐朝三省六部制,直接掌管六部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皇帝
8.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转移 B.主流思想变化 C.中央集权加强 D.人口数量增长
9.“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10.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改革官制 B.控制军队 C.禁锢思想 D.加强皇权
11.“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利玛窦感慨的“事实”主要得益于( )
A.世官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2.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 )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B.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3.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14.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州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
A.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 B.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C.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D.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1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顽固
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16.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某学者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18.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就像一块好吃的蛋糕,令所有列强国家垂涎。这副画反映了甲午战后( )
A.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B.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9.近代社会流传一首诗:劝世良言梦幻传,全承天命起金田。拜上帝中无上帝,太平国里有王权。这首诗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0.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向美国、欧洲分批派遣总计二百余名留学生,他们学成归国后,主要投身于军事工业和近代海陆军,成为海军、船舶制造等领域的骨干力量。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国防建设
C.发展了民用工业 D.实现了富国强兵
2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历程,其中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B.思想启蒙
C.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行君主立宪制
22.“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放也。”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
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
2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4.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完全腐朽,“必须以一个新的政府代替旧的政府”。为此,他领导了( )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25.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公司有272个,资本额为一亿多元;涉及行业众多,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这表明( )
A.民族工业发展 B.社会文明开化
C.国际地位提高 D.民主政治实现
26.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D.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27.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其爆发的导火索是(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29.歌曲《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唱道:“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对“揭开新篇”理解准确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③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②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④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国民革命,也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大革命”的“大”的主要含义是( )
A.空前广阔的作战区域
B.向多个军阀势力进军
C.各种革命力量的联合
D.战争持续的时间较长
31.下图所示分别为1903、1929年画报刊载的夫妻合照漫画。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新式服装的影响 B.包办婚姻的盛行
C.男尊女卑观念松动 D.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32.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的标志是( )
A.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B.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C.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服从国民政府
D.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布开始训政
33.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有这一段歌词如下:“八月桂花遍地开,土地法令贴出来。打倒土豪和劣绅,分田分地又废债,劳苦工农翻身把头抬。”这反映的史实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C.农民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D.陕甘宁边区政府减租减息政策
34.有学者指出“纵横历史,毛泽东是目前最伟大的人。他最有智慧,因为他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毛泽东所找到的中国革命成功道路是( )。
A.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
B.以农村包围城市
C.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指导
D.进行国民大革命
35.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被称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壮举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八七会议 D.红军长征
第II卷(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两道大题,共30分)
36.危机与探索(14分)
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
A1840—1860年间,英法两国相继对华发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1860年之后,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开始,但未能成功。
C1894年,( )战争爆发,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E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拉开( )运动的序幕
F19世纪末,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中国下层民众的反抗——( )运动
G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根据上下文,将大事年表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12分)
(2)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解释具体的因果关系(2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二: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革命推翻君主专制?这次革命领导人是谁?(4分)
根据材料二,回答五四运动是什么革命的开端?哪个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4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8分)
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答案
1-5.ADADB
6-10.DCADD
11-15.DDBBD
16-20.ABDCB
21-25.BCBBA
26-30.CDBDC
31-35.CBABD
36.(14分)
(1)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维新变法,义和团,辛丑条约(12分)顺序不可错误
(2)如AB组;DE组等。(选出正确因果关系的组1分,解释1分)
37.16分
(1)辛亥革命;孙中山。(4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4分)
(3)历史意义:(8分)
政治: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社会风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