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乾坤转,天地变,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00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主席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农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导入新课
告别田赋鼎铭文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时空坐标
概念解析
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税: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其它杂税
役:以丁男为主的徭役和兵役(军役、力役、杂役)等。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一)赋税制度的起源:先秦税制改革
1、夏商西周的贡、助、彻
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的赋税制度的雏形——贡法、助法、彻法。贡、助、彻虽有所差异,但发展一脉相承。
(1)贡:夏朝贡有两种,一是诸侯进献的土贡,一是百姓缴纳的田赋;
(2)助:商代沿用夏代贡制,但有了自己的田赋制度,助法。(8家之力助耕公田,公田收获交公,私田不再纳税)
(3)彻:周代基本沿袭夏商赋税制度,在井田制基础上实行彻法。(1井900亩授予8家共同耕种,其中800亩收获8家平分,100亩收获作为田赋交给国家)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一:“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上》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一)赋税制度的起源:先秦税制改革
2、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
(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质量的好坏征收数量不等的田赋;
(2)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和私田,首次实行按亩纳税,开始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行“訾粟而税”,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其中,属于田制、田赋方面的改革是实行“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的意思是: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在此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旧制度,改行“初税亩”。即不分义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必须按亩交纳土地税。——肖东发主编:《古代税赋——历代赋税与劳役制度》
材料二:改革赋税制度是商鞅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在秦国全境推广了县制,各地行政结构趋于划一;又通过“为田开阡陌、封疆”,统一了全国的土地区划和亩制,这就给统一田税征收扫清了障碍。商鞅遂决定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
——摘编自李瑞兰《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二)秦汉时期的赋役
1、田赋:
(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取泰半之赋”(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2)汉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
2、人头税:
(1)秦朝:口赋极重“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与古”
(2)汉朝:口赋:7-15岁每人每年20钱,汉武帝后每人加征3钱。算赋:15岁以上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财产税: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饲养六畜交税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对官有土地收租,对私有土地征税,税率为土地收入的2/3左右。秦二世时,田赋更高,“收泰半之赋”。——丛建阁、刘振锋:《山东地区古代赋税制度与赋税思想及其启示》
材料二:汉代田租税率开始为十五税一,后调整为三十税一。但董仲舒曾上书汉武帝,说百娃“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成,一岁力筏,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能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赫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捕编自尹恰朋:《秦汉养老政策研究》
3、徭役:秦朝男子17岁起役,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更卒【期限一个月,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正卒【期限一般为两年,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一般期限一年,到边塞屯戍】
知识拓展
相关史料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租调制
1、屯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东汉末年,“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流入豪家大姓。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他将无主农田、新开垦的农田,分别交与士兵和流民耕种,都采取军事化管理的形式。民屯以农民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设官,中央由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农民按比例分成。“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军屯的基本单位为营(60人),之上设度支都尉等职,由军队内部自行管理。《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摘编自萧云岭《曹魏屯田制略析》
材料二:公元204年,为稳定自耕农生产,曹操在平定袁绍占据河北后,颁布了针对自耕农的田租户调令,法令规定:“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户调制的剥削形式实际上是从两汉时代的人头税改革而来,不同的是,曹操为首的统治集团征收的是租谷、绢布而非货币,对于“调”则以“户”而非“丁”为征收单位,并定其名为“户调”,这样大大减少了破碎不成匹的绢布带来的莫大浪费和计算上的麻烦。这种新的赋税制度,直到唐代两税法颁发,一直是封建政权对人民进行剥削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2、租调制:田租,户调,征收实物。
3、认识:曹魏的税制改革,废除了两汉以来按人头征收的算赋、口赋,标志这中国赋税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租调制创立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沿用达五百多年。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三)隋唐时期的赋役
1、隋朝:租调役
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规定50岁以上可以纳绢代役即“庸”——租庸调制雏形
2、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1)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3)基础:均田制
(4)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
①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②人头税: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③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以庸代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栗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三)隋唐时期的赋役
3、唐中后期:两税法
(1)原因:①唐中期以来,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②目的:为解决财政困难。
(2)时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①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特点:①量出为入;②人丁税转为财产税;③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5)趋势:①标准:人丁→资产;②对象:主户→主客户③内容:租庸调→地税、户税④时间:不定时→定时(夏秋)
(6)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护大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四)宋元时期的赋役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征收代役金,再派发各种徭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盖唐之自两税,本以大历十四年(779年)之收支为标准。宋既承唐制,自属大历之法。然实则与其谓为大历之法,毋宁谓为唐末五代之法。盖自建中颁定两税制后,时生变化,至五代割据时期,所谓两税,已非建中之旧。宋承五代之弊,两税遂呈变态。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元朝的赋税,“大抵,江淮之北赋役求诸户口,其南则取诸土田”。北方征收的税粮分为地税和丁税两种。地税……每亩输三升。丁税每丁二石。……在南方,基本承袭南宋旧制,继续征收夏、秋两税。两税之中,以秋税为主,所征为粮食,也有一部分折钞征收。除北方的地税、丁税和南方的秋、夏二税外,盐课收入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财赋来源之一。
——摘编自《元朝的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
2、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解放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3、元朝:南北异制——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1)北方:“丁税”“地税”
(2)南方:“夏税”“秋粮”
(3)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五)明清时期的赋役
1、明朝赋役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洪武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正统元年……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金花银”: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3)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①背景: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库亏空,财政困难;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白银充足。
②内容:赋役合一;量地计丁;纳银代役;赋役征银;官收官解。
③评价: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被废止。
明代金花银银锭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五)明清时期的赋役
2、清朝朝赋役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雍正元年(1728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此后,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
—摘编自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康熙时期征收地丁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2)雍正时期“摊丁入亩”
①含义:雍正元年(1728年)把固定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②影响:
A、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赋税规则的简化,方便政府征收,保证财政收入。
朝代 制度 发展趋势
秦 田赋、人头税、徭役、杂税
汉 田赋、编户齐民、徭役、杂税 魏晋 租调制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晚期 两税法 宋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元 租庸调(北)、两税法(南) 明 一条鞭法 清 摊丁入亩 1.征收标准:
2.赋税形式:
3.征收种类:
4.征收时间:
人丁为主 土地财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繁杂 简化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不定时 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5.徭役变化:
强制性 纳庸代役 纳银代役(逐渐并入赋税)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原来税种繁多时,虽有官吏易于上下其手之弊,但这些税种包括了能够“巧立”的一切“名目”,也使后来者难以再出新花样。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时间稍移,人们“忘了”今天的“正税”已包含了以前的杂派,一旦“杂用”不足,便会重出加派。黄宗羲精辟地把它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秦晖:《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
材料二: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马金华《中国赋税史》
重点探究
相关史料
观点: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评价:黄宗羲认为,中国古代的并税改制使税收越加越多,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这一观点显然失之偏颇。每个新兴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大多采用了宽松的赋役政策,而王朝后期往往由于赋役政策严酷,激化阶级矛盾。从长时段看,农民的税负总体上应呈周期性变化态势,而不是单边上扬的;中国古代王朝呈现的是“低税——王朝兴起——重税——起义爆发——建立新王朝——低税”的循环。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关于“黄宗羲定律”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006年开始,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搜集资料,了解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问题探究
相关史料
(1)完善和规范了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可以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3)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从而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4)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改善和密切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5)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6)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概念解析
关税: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关税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
一个国家完整的关税主权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力:
(一)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
(二)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
(三)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二、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一)中国古代关税的起源和演变
1、起源:西周时期
二、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二:鄂君启错金铜节,战国时期青铜器物,1957年安徽省寿出土。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和车节的过程,并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政治、经济、地理和商业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
2、分类:国内关税和国境关税
材料三:“汉循周法,商贾有税,流人贩卖,故矜免之。”到了唐朝,也主要以商人为征税对象。宋朝又明确规定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岭南商贾贵生药及民间织缣布非以出售者,均不纳关税。明朝实行贡舶制度,只注重货物的贡献御用,而不注重征收关税。清朝皇帝提及开海贸易,训喻:“天朝嘉惠海隅,并不以区区商税为重务随时查看情形,固不可于国体有防。”
——摘编自徐信艳等《中西方古代关税思想的特色比较》
3、特征:
①历史悠久;②长时间内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1937年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③具有明显的抑商倾向;④将关税作为贯彻政治目的的手段;⑤忽视关税的财政收入作用;⑥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材料一: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chán,货物税)。——《周礼·地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二)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和收回
1、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二、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二:“盖自关税协定制度成立以来,以进口税率之低,外国纷纷以其过剩制品输入我国而莫之能御,因以造成外商垄断之势力。而同时以出口税之不能免除,致应奖励对外贸易之物品,亦不能免税,此出口贸易之不能发达也。”形成不但不能保护国货,反而处处有保护洋货压迫国货之倾向。——《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1)《南京条约》及附件的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并同片面最惠国待遇使中国失去自主调整关税的权力。
(2)年总理衙门成立,正式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海关总税务司,1863年英国人赫德继任。海关大权长期被列强把持。
材料一: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江宁条约》(1842年)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844年)
如将来改变则例,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中法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844年)
基础梳理
(二)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和收回
2、中国近代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
二、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措施:
①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③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主要针对关税自主权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④1928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签订新的关税条约;1930年《中日关税协定》。
(新中国成立,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2)影响:
①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关税自主权,提高了税率
②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三)新中国的关税建设
1、建立: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4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二、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强化: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3、完善: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关税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材料: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概念: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所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起步:民国时期
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但没有实施。②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新中国:
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③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数次修订完善,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
材料二: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8月31日修正)
材料一: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始议于20世纪之初。清末宣统年间,曾经起草过《所得税章程》,其中包括对个人所得征税的内容。中华民国成立后,曾经以上述章程为基础制定过《所得税条例》,并于1914年初公布,但是在此后的20多年间未能实行。1936年7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自同年10月1日起陆续开征。——刘佐:《中国个人所得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重点探究
相关史料
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稳定;
③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本课小结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法治引领、改革创新,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和深层次问题,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
板书设计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赋税制度的起源:先秦税制改革
(二)秦汉时期的赋役
(三)隋唐时期的赋役
(四)宋元时期的赋役
(五)明清时期的赋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中国古代关税的起源和演变
(二)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和收回
(三)新中国的关税建设
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013·海南高考·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答案】A
【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2021·广东高考·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广泛种植木棉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元代赋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木棉提举司属于政府机构,和私营棉纺织业无关,排除C项;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是为了中央政府征收赋税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到财政管理权限下移到地方,排除D项。
(2021·山东高考·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C图中最低点在1913年,排除C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D图中与之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