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能较为通顺流畅地读文,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如何攀爬在墙上时,语句生动活泼,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其中的美。
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分析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始终处于局部的范围,在整体阅读上稍有欠缺,如何抓住课文的主线,深入阅读课文,是这一时期的薄弱环节,教师在课上要多加训练,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完整,联系前后文思考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研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学生的自我演示,了解爬山虎脚爬的特点,感悟观察的力量,从而获得留心观察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边默读边思考,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和生长过程。
2.能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体会脚的作用。
3.走近名家,初步了解叶圣陶,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产生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爬山虎叶的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攀爬过程。
2.走近名家,初步了解叶圣陶,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产生观察的兴趣。
教学难点:
1.能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体会脚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爬山虎的脚”资料卡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介绍作者
1.(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启发学生了解爬山虎,感受爬山虎的美。
2.教师板书:“爬山虎”
3.学生学“虎”
二、学习描写叶子的部分,体会爬山虎叶的美。
1.(出示句子)刚才我们用眼睛观赏了爬山虎的美,下面我们用心来欣赏一段描写爬山虎的文字吧!学生自由读文。
2.(看录像)感受画面。
3.引读,这些叶子可真特别,——
4.这段文字是我们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板书:叶圣陶
三、学习课文重点:爬山虎脚的描写部分。
1.这满墙的叶子,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预设:这叶子是如何爬上墙的呢?
2.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补齐课题。
3.学习第3自然段。解决疑问: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①指导学生学习爬山虎长的位置,长的样子的描写。
“资料卡”反馈: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② 提升训练:练习说话。
4.学习第4自然段。解决疑问:这细细的脚是怎么攀爬的呢?
师:原来爬山虎爬墙会遇到两种情况。
(1)学习第一种情况:触着墙。
①自读第4自然段,圈出动词。
②动作演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学习第二种情况:没触着墙。
①感悟观察,启示学生学会观察。(看录像)
②感悟爬山虎的脚巴墙牢固
四、总结观察方法,升华主题。
1.作者先写了爬山虎的位置、样子、爬的情况,它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2.总结: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时刻保持这一颗纯真的好奇心,并学会仔细地观察,有序的表达,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五、布置作业。
1.练说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2.预习资料袋,了解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位置、样子
10爬山虎的脚 攀爬: 触着墙: 巴 拉 贴
没触墙:萎了
叶圣陶 好奇 观察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