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咏荷花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范成大,南宋诗人,江苏苏州人,号“石湖居士”,石湖位于苏州西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荷花比喻为仙女,综合运用了嗅觉和视觉,写出荷花的芳香和颜色。
B.三四句写荷花早上迎着朝露有意开放,然后被无情的阳光晒得收起了花瓣。
C.诗人由眼前的荷花想到生长在污泥中的藕根,再由藕写到水面开放的荷叶。
D.“接天云锦”写荷花盛开的景象,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同样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先总写荷花“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的悲哀。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4.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
林景熙
净根元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
制裳香冷微云护,倾盖①盟深独月知。
却笑满城纷绣毂②,濂溪③此意更同谁
[注]①倾盖:车上的伞盖斜靠在一起。②绣毂(gǔ):华贵的车子。③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用拟人手法写荷花不与百花媲美,后对其亭亭玉立的娇姿进行描绘。
B.颔联分别从视觉、嗅觉角度描摹荷花的清雅高洁、清香袭人,极其生动传神。
C.五句用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之典,拓宽了诗境,并以微云烘托荷花形象。
D.六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形容荷叶密密层层,似订盟于月下的亲密姿态。
6.请赏析这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荷花
刘光祖①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独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
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后夜月凉时,月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②千顷。
【注】①刘光祖:南宋中期立朝敢言、疾恶如仇的名臣,曾因作文讥讽权臣韩侂胄而被夺职谪居房州。此词为贬谪期间所作。②酣:浓盛,盛美。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小池塘的晚风和荷香,水草和游鱼,表现出凄清、衰败的景象。
B.下片前三句写荷叶空擎,不见荷花,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凋残。
C.下片中间写后半夜时月光惨淡、花朵低垂,犹如凄梦,无人理解同情。
D.这首咏物词借池中败荷抒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贬谪期间孤寂的情怀。
8.本词结尾“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荷花
【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9.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中第三句“相”字是动作行为偏指的一方,意指荷花,写荷花在夏天的轻风吹拂之下的身姿之美。
B.诗歌写荷叶从紧贴水面生长,到亭亭玉立之际的生长过程。
C.石涛笔下的荷花与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荷花都是初夏之荷。
D.诗歌后两句推想四五月之时,荷叶长高的美好喜人之状。
E.诗歌表达了作者作为中国画一代宗师,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荷叶长势的美好期待。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水芝,荷花的别称。
11.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对荷花情有独钟,赋予荷花许多的名字,诸如莲花、水芝等。请调动你的生活知识和文化积累,再写一个荷花的别称()。
1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晴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B.上片写雨中荷花,下片写雨后天晴,都以静态描摹。
C.作者以“红衣”喻荷花,以“船”喻酒器,以红衣般的荷花瓣儿喻“酒船”,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和结句的“流霞举”相照应。
D.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
13.这首词善用叠字,前人周密说“妙手无痕”。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①,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②娇。
翠房分菂③莲须褪,玉藕抽丝署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②六郎,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③菂,指莲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靠在雕饰华丽的桥栏杆上欣赏着水中荷花,不禁浮想联翩。
B.诗中对荷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衬托、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其中,特别是“玉”对“翠”,是巧妙的颜色对。
D.这是一首咏物诗,形象鲜明,具有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的特点。
15.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注】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之一;西湖,指安徽颍州西湖。
16.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先总写“西湖好”而后再展开,具体刻画描写了湖上夏天的景色之美。
B.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的活动,完全沉醉于大自然中。
C.全词完全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纳风景于笔端,写了词人游览西湖的过程。
D.这首词描写了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17.这首词是如何描写西湖上荷花开后的美景的?
参考答案:
1.B2.(1)相同点:两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高洁,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不同点:①周文侧重托物言志,借荷花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②范诗尾联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象自己家乡石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归隐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然后被无情的阳光晒得收起了花瓣”错,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荷花在夕阳中收起了叶子,显得高冷无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该题需要联系所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内容,以及本诗全诗进行作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借写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自己坚守道德理想,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联系本诗前三联可知,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早晨,朝露普降,莲荷开放得精精神神,如有情有意的姑娘;傍晚,斜阳西下,荷莲显得无精无采,满含委屈送走晚霞。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所以该诗同样表达了对荷花高洁的喜爱和赞美。
细读诗歌尾联,联系诗歌注释可知,该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尾联中却提到自己的故乡“石湖”,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任官之际赏花却想到故乡的花、物,从侧面隐隐传达出诗人的归隐之情。
3.D4.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之美,却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暗示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而年华虚度。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写荷花“愿托华池边”,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D.“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并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节奏轻快,一气呵成。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围绕“荷”而写,写了荷花的遭遇,“荷”即事物形象,作者写“荷”目的在于托物而言志。
荷花长在幽静的泉水边,开得鲜艳无比。“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说它有美丽的花容,空前绝世,有芳香的气息。作者表面在写荷花姿容娇丽,芳香无比,实则是写自己拥有绝世的才华而且志存高雅,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
“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的是没有人为荷花传递它的芳香,只能眼看着秋霜秋风将荷花摧残至凋零。作者在这里实则在写没有人提拔自己,所以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徒叹年华逝去,岁月易老,怀才不遇。
“结根未所得,愿托华池边”写的是荷花希望自己能长在王母的瑶池里,花开艳丽,永不褪色。深层次的意思是说自己才华横溢,希望能够得到掌权人的提拔和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
5.D6.①用典,用周敦颐《爱莲说》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荷花高洁的品质。②对比,将达官贵人与自己的不同喜好作对比,突出自己的清高自许。③反问,以“更同谁”突出自己没有知音的孤独之感。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D.“夸张”错误,没有“夸张”,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倾盖”是比喻,将荷叶相倚比作伞盖斜靠;“盟深”“独月知”都是拟人,好像荷叶在订盟,唯有明月知其盟约。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濂溪此意”,濂溪,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此意”指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表达的高洁的品质,故此处运用的手法是用典,表现了自己的高洁的志趣。
“满城纷绣毂”,指满城都是华贵的车子,表现了达官贵人的华丽的出行仪仗,此处和诗歌最后一句表现像《爱莲说》中表现出的高洁的志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与那些满城“纷绣毂”同流合污的清高。
“濂溪此意更同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像周敦颐一样高洁的志趣又有谁和我一样呢?表现了自己没有志同道合的知音的孤独感。
7.A8.①联想、想象(虚写):由今日荷花的衰败联想到将来会回想今日临江手扶栏杆眺望的情景,并由此想象江南红荷千顷的景象。②借代:用颜色“红”代指荷花本身,突出了大片荷花之美。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红荷千顷,表达了作者对来年荷花重现艳景的殷殷期待。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凄清、衰败”错,上片描写的是舒爽、幽美的景象,词人以乐景衬衷情,抒发了荷花凋零的惆怅之感,借此传达人生遭际之感。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也应记得,那临江手扶栏杆眺望的情景,江南湖面千顷,全是荷花的一片浓红。
“且应记”,意为也应记得,这是联想、想象,也即虚写。由今日荷花的衰败联想到将来会回想今日临江手扶栏杆眺望的情景,并由此想象江南红荷千顷的景象。
用颜色“红”代指荷花本身,突出了大片荷花盛放之美。这是以特征代本体的借代。
“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这是乐景写衷情,借红荷千顷,表达了作者对来年荷花重现艳景的殷殷期待。
9.AC10.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前两句写刚刚长出水面之时,荷叶紧贴水面生长,属于实写;后两句推想到夏季来临,四五月之间,荷叶长高,可及美人之腰,属于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传神地写出诗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A项,“诗中第三句‘相’字是动作行为偏指的一方,意指荷花,写荷花在夏天的轻风吹拂之下的身姿之美”赏析错误,“相”字,应该是“察看,判断”引申出的“料想,推想”之意;
C项,“石涛笔下的荷花与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荷花都是初夏之荷”赏析错误,本诗中三、四两句想象的荷花为初夏之荷,一、二两句所写荷花不是初夏的。
故选AC。
1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一二句“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描写荷花娇、荷叶窄小的情态,写它紧贴水面生长,根本都不能阻碍游人画船的出行。这眼前的荷花,属于实写,三四句“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推想到四五月间,荷叶在四五月的熏风吹拂之下,也能显示其亭亭玉立的美好姿态。这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所以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先通过对眼前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然后紧紧抓住荷叶长势迅速的特点,推想荷叶四五月间,在四五月的熏风吹拂之下,也能显示其亭亭玉立的美好姿态,表达了对荷花未来长势喜人的期待。从实到虚,为读者展现一片荷叶满塘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先指出诗歌运用的手法技巧——虚实结合,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诗歌什么地方是实写,什么地方是虚写,最后点出诗人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写荷花,表达了什么情感即可。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荷花未来长势喜人的期待。
诗歌首句以实写起,描写荷花娇、荷叶窄小的情态,写它紧贴水面生长,根本都不能阻碍游人画船的出行。这里不写荷花如何含苞待放、如何纤尘不染、如何香气袭人等,而是突然跳开一笔写荷叶在四五月的熏风吹拂之下,也能显示其亭亭玉立的美好姿态。以虚写收笔,这样诗人既做到了手法上的虚实结合,也将描写时间拓宽,又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这样诗人以一个画师之眼,刻画荷花、荷叶,紧紧抓住荷叶长势迅速的特点。从实到虚,为读者展现一片荷叶满塘的美好景象。
11.芙蕖、菡萏、芰荷、芙蓉、水华、水芸、水旦、水芙蓉、泽芝、玉环、草芙蓉、六月春、中国莲(任选一个)12.B13.本词叠字运用多而且好,句句有叠字,连绵而下,互相映衬,自然贴切,如“袅袅”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脉脉”对荷花进行了点染烘托。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真可谓“妙手无痕”。
【解析】1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具体考查理解和识记具有同样文化内涵的意象的别称。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意象的表面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文化意义,最后分析在诗词中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本题,要求再写一个荷花的别称。荷花属于普遍可见到的水生草本植物,它有很多个别称,如荷花、藕花、泽芝、水芙蓉、芰荷、芙蕖、水芝、水华、玉环、水芸、水目、六月春、泽芝、中国莲。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古代诗词中,荷花是君子之花、佳人之花、爱情之花,具有高洁的文化内涵。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都以静态描摹”错,不是“静态”,而是“动态”。
故选B。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分析叠字的艺术效果。这道题重点考叠字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叠字在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字可摹声,可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四是加强性。叠词读来较顺口,且起强调作用。
这首词善用,全词使用叠多且妙。全词共四十四字,其中叠字竟占了十八个,句句有叠字,联绵而下,相互映衬,无不自然妥贴。“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脉脉”写出了荷花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品格,同时也寄托了词人的志趣。“渐淅”是说轻微的风声,写金风初动、摇荷传香,“淡淡”状“烟”、以“疏疏”限“雨”,这样的配搭,尽善尽美地托出荷花“袅袅”“盈盈”的生动情态。用来写荷花形象的有“袅袅”“脉脉”“盈盈”以至于“叶叶”(红衣),写自然景象的有“淅淅”(的风)、“淡淡”(的烟)、“疏疏”(的雨),写词人动作情态的有“草草”“细细”。这些叠字在意境、气韵、情调等方面,有极为协调。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这种情调和声韵美,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花,与写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4.A15.荷花是一个高洁美丽,俊雅而不失风度的翩翩君子的形象。诗中说荷花像”君子“一样高洁,又有俊雅的姿态像那张昌宗一般。
【解析】14.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A项,“首联写诗人靠在雕饰华丽的桥栏杆上欣赏着水中荷花”错误。首联写的是荷花靠在桥栏上。
故选A。
15.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无垢自全君子洁”写了荷花没有任何污垢,像君子一样高洁,体现出其高洁美丽俨然一个君子形象。“有姿谁想六郎娇”,这里的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表达荷花有像张昌宗一样美好的姿态。
16.C17.①视觉与嗅觉相结合。“前后红幢绿盖随”从视觉角度描写荷塘荷花开放之盛,“香泛金卮”从嗅觉角度描写荷香之浓郁。②运用比喻修辞。将荷花比喻成“红幢”,将荷叶比喻成“绿盖”,荷花、荷叶似仪仗队一样,对自己是前呼后拥,颇有气势。③侧面描写。通过写“一片笙歌”与“醉里归”,表达了自己惬意的心情,侧面表现了西湖景色之美。
【解析】16.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全词完全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错。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不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写的。故选C。
17.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常用手法的特点十分熟悉,能够快速分析判断用到的手法,还要要结合诗句来分析手法的效果。“前后红幢绿盖随”描写荷塘荷花开放之盛,属于视觉描写“香泛金卮”描写荷香之浓郁,属于嗅觉描写。“前后红幢绿盖随”将荷花比喻成“红幢”,将荷叶比喻成“绿盖”,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片笙歌醉里归”通过描写自己惬意的心情,表现西湖景色之美。属于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