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24《卖炭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24《卖炭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17:04:0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乐府诗句式和用韵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诗人情感,了解“新乐府”的诗歌主张,感受诗人“不平则鸣”的社会担当。
教学重点
解读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白居易是中唐一声嘹亮的号角。他的诗歌名传后世,他的文字历久弥新。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正是这个时节的西湖风光,清丽流畅,充满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了解白居易诗歌的另一番风格,解读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走近文本
1.请大家听音频朗读(2分钟),圈出生字生词。
2.这是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在卖炭前后还经历了哪些事?请根据课文,梳理情节,补充括号内容。
3.请你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卖炭翁的形象。
明确:可怜。
走近人物
1.课文中哪些文字描写了他的可怜?(分析形象,点明手法)
(1)阅读第一段,看看字里行间是怎样体现卖炭翁的可怜?
谋生艰难: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翁,指年老的男子。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仍为谋生操劳,生活毫无保障。“伐薪烧炭”仅仅四个字的动作,就写出了老人谋生不易艰辛劳作的情景。可以想见最终烧出的千余斤炭,来之不易。“南山”,这里是指“终南山”, 位于长安城外四十里,道路遥远,山深林密,人迹罕至。后文中卖炭翁从“晓驾炭车碾冰辙”走到“牛困人饥日已高”,也透露出这段卖炭路途的遥远难行。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作者抓住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这是卖炭翁常年烧炭留下的痕迹。这样的辛苦,落在一个“两鬓苍苍”的老人身上,尤其让人不忍。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个设问,看似寻常的交代,告诉读者卖炭翁的生活处境。他拼尽全力也不过是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目标,能够活下去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振聋发聩的一句诗。这车炭卖出好价格带给他的希望,让他能抵御眼下的煎熬。这艰难处境中的矛盾心理,这极端饥寒中的卑微心愿,让人同情!心理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生存的艰难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环境描写表现卖炭道路崎岖难行,烘托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一早卖炭翁就驾着炭车强忍饥寒,满怀希望,赶赴长安城。“晓驾车”,“辗冰辙”,“泥中歇”,动作刻画,生动体现了赶路艰难。终于到达长安城,他已经饥寒交迫精疲力竭了。此时卖炭翁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满足,有成就感,他烧了一千斤的炭,还顺利运到了集市上;充满期望,有一丝喜悦,这样寒冷的天气,估计这车炭能卖个好价钱。
小结:通过作者的叙述,以及他对卖炭翁肖像,心理和动作的描绘,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极端贫苦,缺衣少食,白发暮年还在艰难谋生的老人。
(2)再看课文第二段,当“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卑微愿望实现了,卖炭翁还可怜吗?
——更可怜了。
遭遇可怜: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通过衣着,直接点明宫使的身份。“翩翩”轻快洒脱的样子,动作描写体现来者养尊处优,反衬出卖炭翁衣着褴褛。
这里的颜色设置体现了白居易塑造人物的匠心。宫使黄衣白衫,高头大马,还有后文他们系向牛头的红纱,黄,白,红,这些色彩明艳亮丽,体现了人物生活富裕安逸;而卖炭翁是苍颜白发,满面尘灰,十指乌黑,瘦骨嶙峋的老牛和一大车炭与他相伴,人物色彩灰暗沉重,充满悲剧感。两者在集市上的相逢,这些颜色,和后文太监们作威作福,卖炭翁无助绝望的情节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冲突,从而加深了卖炭翁的悲剧色彩。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生动地动作刻画,让我们看到宫使的蛮横做派。“手把文书”,口称敕令,太监及其爪牙仗势欺人狐假虎威的形象活灵活现。“回车叱牛”,动作连贯娴熟,专横跋扈。“牵向北”,在集市南门相遇,太监们要将这车炭牵向皇宫的方向。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惜不得”,刻画老人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表现他无处申诉的悲苦。太监们用宫里最常见的一些不值钱的绫纱,来打发这个可怜的老人。而这些綾纱,对老人毫无用处,既不能御寒也不能充饥。
可怜的卖炭翁劳累一场,却一无所得,更无处申诉。这一段写了他遭遇的不幸。当他在漫天积雪中,饿着肚子,空着双手,慢慢往终南山挪去的时候,他又会想些什么呢?以后的日子又要怎么过呢?文章没有说,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故事本身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抒情在这里都是多余的。
小结:相对于第一段对卖炭翁的大段直接描写,第二段直接写卖炭翁仅有“惜不得”三个字,不动声色的平静讲述,却让故事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主要在对比中刻画卖炭翁的可怜。通过宫使和卖炭翁的四重对比:
衣着:光鲜体面和褴褛单薄
动作:耀武扬威和任人宰割
炭的价值:不值一钱和生存所需
生活方式:巧取豪夺和艰难谋生
走近作者
1.可怜原因
卖炭翁的命运让我们产生了深深地牵挂。我们不禁要问,导致卖炭翁如此可怜的原因是什么?
认真读书的同学就会发现,课文注释一中告诉了我们,是宫市制度。
2. 创作意图
韩愈在《顺宗实录》记载了贞元年间在长安发生的一件轰动朝野的案子。
(1)师:这个案子触动了当时在朝中为官的白居易,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传后世的《卖炭翁》。他在诗后自题:“苦宫市也”。
皇帝的处理暂时调和了矛盾,却没有真正解决矛盾。对比韩愈《顺宗实录.宫市》的记录,白居易在创作时对人物和故事结尾加以改动。
这就是文学,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白居易对生活进行提纯,用典型的可怜形象,鲜明的对比,强烈的悲剧冲突,来打动人心,以此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剥削现象。表达对宫市制度的控诉,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文学创造:提炼生活,形象典型,对比鲜明,矛盾激烈。
(2)这一时期,白居易创作了大量诗歌。从这些诗句中,你们能读出白居易怎样的内心世界?师出示拓展诗句:
3.担当精神
不平则鸣的创作。他以诗文反映了民间疾苦,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社会矛盾,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对不合理现象的揭露与批判。认为诗歌创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倡导开展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大量政治讽喻诗,“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白居易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他为什么将笔触指向皇帝亲信和宫廷制度呢?因为宫市之下,卖炭翁不是个别事件,而是普遍现象。社会中还有大量被压迫却无法发声的群体,如卖油翁、卖米翁、卖菜瓮等等。社会剥削压榨的基础不变,这样的情况就不能杜绝。作为社会上层阶级的一员,白居易怀着一颗温柔心肠,悲天悯人,站在底层人们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悲欢疾苦,冷峻思考,仗义执言,勇敢地为他们发声,批判社会制度中不合理的一面。
不畏权贵的勇气。这些诗歌给他带来很高声望的同时,也得罪了权贵,他给元稹的信中《与元九书》说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但他毫不畏惧,最后因直言进谏,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江州(在江州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诗经的“国风”,到建安风骨再到杜甫白居易,诗歌教化,不平则鸣。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士大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这一脉精神,薪火相传,不绝如缕。这也是我们的文明能走到今天,我们的语言能这样鲜活的内在动力。
课堂结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解读卖炭翁的悲剧形象,掌握白居易塑造人物的手法,即在典型环境中,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刻画生动的动作和心理,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情节的矛盾冲突,展现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
这首诗歌感人至深,不仅在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更在于他关照现实关注小人物的悲悯情怀。再光明的时代,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伟大的文学家,都有一双悲悯的眼睛,注视着广袤的世界。在创作中,既不回避苦难,也不粉饰太平,以形象反映生活,以情感打动心灵。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记住白居易笔下求告无门的卖炭翁,记住悲天悯人的白居易,记住我们的眼中,不仅要有繁华,也要有沉默的大多数!我们的奋斗,不仅是为了书写个人的成功,也是为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作业(结合《作业本》)
1.这首诗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精彩生动的细节刻画,让我们对卖炭翁的悲剧命运感同身受。请你从“卖炭翁”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注意心理描写和叙述角度。
2.推荐阅读《买花》《红线毯》《重赋》《轻肥》和《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