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微课——《马说》教学设计
借助“伯乐相马”这个古老的传说,韩愈推陈出新,大胆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将心中的悲愤辛酸郁结为文字,掷地有声。
这篇“不平则鸣”的古代散文,言简意赅却又情感丰富。在我们的教学中,又该怎样处理这样的经典之作呢?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文言文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说理论事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马说》言简意赅,却又饱含作者的强烈情感,应重点分析其语言,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容易局限于疏通字词,翻译文章。从文言文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借助千里马的遭遇所象征的社会现象与个人经历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疏通课文大意,了解千里马的遭遇及其原因;
思考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文言字词;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教学难点
分析千里马遭遇,体会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我是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唐旭君老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首韩愈的诗:《入关咏马》
结合注释我们想一想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说,老马怎么能充上等良马,力量小了更应当谨慎对待前面的路程。不知何故掉转头来,在牵到潼关时妄自鸣叫一声。这是典型的以物喻人诗,作者借一匹老马,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再也不能“充上驷”了。而这最后的“一鸣”则更让人感慨,这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马说》有同工之妙.
我们先来看课题。“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看一看韩愈从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思考。
二、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1.请听老师朗读,看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给疑难字词注音,标注在课文上
(2)正确断句
2.朗读听完了,大家把屏幕上呈现的注音内容朗读一遍,熟悉巩固。
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
3.下面让我们一起再读全文,熟悉文章的内容。
课文读完了,我想大家都为千里马的遭遇感到不平和悲哀
三、疏通文义,分析千里马的境遇
1.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中的千里马到底遭遇到了怎样的不幸,文中是如何表述的呢?
课文是这样来表述千里马的遭遇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是虽然的意思,祗同“只”,奴隶人指的是奴仆,骈死,骈的本义是两马并驾,这里引申为并列的意思,整段话的大意就是: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段话中的三个句子都是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吗,其实并不是,真正客观呈现遭遇的只有两句话: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而后一句“不以千里称也”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对千里马现状的补充说明,其二是对现状的原因分析。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就是因为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才能没有被发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千里马最大的悲哀在于没有实现它的“马生”价值。
2.为什么作者把原因放在后面,而把结果呈现在前面呢?
这样处理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顺势引出下面对千里马悲剧具体原因探究。
四、原因探究
我们继续往下读课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大家先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候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千里之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我们揣摩一下作者在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相信大家都会注意到最后这一句语气强烈的反问“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还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啊!语气里都是委屈和不满甚至是愤怒,因为这一切都是由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造成的,当然这样的语气不是突然之间是爆发的,而是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最后一气呵成的,食不饱,是力不足的原因,力不足导致了才美不外见,别说日行千里,就和一般的马一样都不能做到。
那么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呢?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了 “食马者”,他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那么在韩愈的眼里这个食马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和伯乐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大家看看能否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找到线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大家要注意这段话中的两个“策”字,第一个,策之不以其道的“策”作动词用,是鞭打的意思,第二个执策而临之的“策”是鞭子的意思是,是个名词。
仔细读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食马者”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他处在了伯乐的岗位上,却不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不了解马,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喂养、培养马;第二是自负可笑,想象一下当他拿着马鞭忧心忡忡面对千里马却发出“天下无马”的叹息,是多么讽刺啊!
读到这里,韩愈再也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悲伤,甚至愤怒了,他用了一个叹词“呜呼,”两个语气词“其”来增强语气,表达不满!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吧!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背景探究
韩愈对于千里马怀才不遇的态度已经得到了鲜明的表达了,大家想一想,他为什么会从马的身上获得这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韩愈其人。
从老师提供的部分韩愈大事年表我们可以看到在年轻的时候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是我们印象中的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的不世之材,所以,不难理解,怀才不遇的韩愈,面对骈死槽枥的千里马是多么感同身受!
六、主题分析
1.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你能说说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吗
是的我都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怀才不遇的人是多么了解一个伯乐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啊!如果没有赏识自己的人,那么徒有一身才华也只能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了,多么可悲,多么可怕啊!
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寓指谁?
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千里马”指的是那些有才能的人,伯乐,是识人才的人,而食马者是那些不识人才的选拔者。
七、结语
课文读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多么希望每一匹千里马都遇见他们的伯乐,能驰骋在他们希望 的原野上,可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请把你的思考写下来,作为今天的作业。
看了课文,回顾我们自己的生活,让我们感到高兴是,大家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里,生活在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我们的个人才华都将得到体现。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