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孔乙己,何许人也?——品读孔乙己的悲剧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形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解读孔乙己个人的悲剧性。
2.探究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及其原因。
3.感知《孔乙己》的悲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中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形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解读孔乙己个人的悲剧性。
2.探究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及其原因。
发现-孔乙己其人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同学们,在鲁迅先生所创作的所有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便是《孔乙己》,丰子恺先生也曾为《孔乙己》绘制了一幅插图,请看屏幕,你能看出谁是孔乙己吗?说说依据。
预设: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要求:
(1)深入文本,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2)分析时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品读。
(一)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孔乙己其人,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定发言人,选择1-2种描写在全班进行分享。
文中“ ”一句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结合文本分析),表现了(人物) 的形象特点。
小结:孔乙己是一个 的读书人。
预设:
(1) 外貌描写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身材很高大:说明他体质好,有力气,具有谋生的条件;
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是他不肯劳动的结果;
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说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点明已经衰老,精神萎靡颓唐,正是风烛残年;
——穷困潦倒、饱受折磨(可怜)
风烛残年的孔乙己穷困潦倒,又饱受折磨,确实也是一个可怜之人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说明他穷困不堪;“脏”说明他四体不勤,懒得出奇。总要穿着它,说明他死要面子,不肯脱下这作为读书人身份的标志,更显得他的迂腐。
——好喝懒做、死要面子(可恨)
②“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黑而且瘦”:说明此时他已经被折磨得困苦不堪,高大的形象轰然倒塌,也可见丁举人的残暴。
——困苦不堪(可怜)
(2) 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同样是付钱,“排”与“摸”有何区别?老师这里也有几文大钱,现在你是孔乙己,请你来表演一下“排”和“摸”的区别。(生表演)
说说看,从这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来揣测一下孔乙己当时的心理?(“排”—假装阔绰、炫耀;“摸”—囊中羞涩,穷困)
前后对比之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死要面子、爱慕虚荣、穷困潦倒、每况愈下)
——死要面子、虚荣(可恨)
(3)神态描写
①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② “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③ “显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
这是文中孔乙己两次到店喝酒时神态变化,找到这两处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扮演孔乙己,其余的同学扮演喝酒的人,老师来读旁白,我们一起身临其境地来看看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全班演读)
孔乙己为何会有这样的神态?(众人笑他偷东西,笑他不认识字,笑他没进学)
众人笑他不认识字时,他不屑与其争辩,可见他自命清高,但当众人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时,
他“颓唐不安,脸上笼上一层灰色”,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最大的梦想便是考取功名,但却终究没有进学,所以这是孔乙己心中永远的伤痛,笼罩在他脸上的是不安,是沮丧,笼罩在他心里的是科举不中带给他的伤痛,可见孔乙己也是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悲之人。
——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可悲)
(4)语言描写
①“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不要取笑!”“跌断。跌。跌......”
孔乙己为何撒谎?(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否认偷书不应该说没偷吗?为何说“窃”?
提示,“窃”一般在文言文中用,而“偷”在白话中用得比较多。(孔乙己维护的是读书人的清白和面子)
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最看重的便是他读书人的清白,想要维护的是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面子,他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读书人身份,这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肉体和灵魂的摧残,也是他脱不掉长衫的理由。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可悲)
(5)热心、善良、诚信——可爱
①他热心地教“我”写茴字;
②他给小孩子分茴香豆,这可能是本文最温馨的部分,尽他最大的可能大方分享;
③“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孔乙己,讲诚信。
2.从大家的品读中,我们发现了孔乙己是一个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齐读)这是我们品读到的孔乙己,那在酒店其他人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
①可笑
给他们带来快活的人。是孔乙己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吗?(不是,他们是在嘲笑他)他们笑他什么呢?找到相关句子,你来笑一笑(学生演读)如果你是孔乙己,听到这样的嘲笑,你是怎样的感受?(痛苦、伤心)原来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
②可有可无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他们记住孔乙己了吗?(没有,可见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人。)
出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
③有人记住他吗?(掌柜)掌柜记住他什么?
掌柜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文中几次提到?说明什么?
(四次,仿佛“十九个钱”就成为了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消失了)
④从酒客们和掌柜的做法中你看出了什么?(社会的冷漠、麻木)
其实孔乙己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冷漠,所以他把他的热心、善良放到了小孩子身上,所以他会去教小伙计——写茴字,但他的到了什么回应呢?
(我的不耐烦、毫不热心)
由此可见,冷漠麻木的不仅是大人,小孩子也是如此。
(二)思辨探讨
1.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中,鲁迅给了他一个这样的结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文章11-13小结,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中找证据,说说你的看法。(播放音频)
预设:
(1)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很长时间过去了,还欠十九个钱;
(2)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天气又逐渐转凉。(他的外貌,他的穿着和这愈渐寒冷的天气告诉我们,他死了,孔乙己的高大形象已经倒塌);
(3)死了,因为他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可“我”却终于没有见他;
(4)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说明他的心都死了;
(5)他脱下了他的长衫,也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6)被打折了腿,又很穷,没钱治病(从他的身体状态和生活状况判断,他死了);
(7)长久未见孔乙己,到了年关、第二年端午、中秋,再年中秋都未见他,如此好喝酒的孔乙己长久没来,想必是死了。
(8)没死,小说中并未明确交代孔乙己的结局,可能孔乙己被打后醒悟了,开始了新的生活。
师小结:同学们的种种猜测都有道理,孔乙己可能死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天,死在了丁举人的毒打之下,死在了众人的笑声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样冷漠社会中孔乙己大概率是死了。
2.无论孔乙己结局如何,他的人生无疑是个悲剧,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呢?请同学们思考,说说你的结论和理由。
预设:
(1)他好吃懒做的性格;
(2)科举制度,让他放不下对读书人身份的执着;
(3)社会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一)拓展延伸
1.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觉醒年代》中的一个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看完这个视频,有没有哪一个物件,哪一个场景,哪一句台词让你触动很深呢?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视频中,文章中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这就是鲁迅先生最痛心的。读一读这则材料,想一想他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呢?
出示材料: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呐喊>自序》
预设:唤醒麻木的国民
3.小结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但他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都与我们有关,我想,如果我们都如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炬火,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乙己死了,而孔乙己这个形象却永远活着。他一直在警示我们,不要做看客,对不幸者要有一颗同情和怜悯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常怀恻隐之心。
出示:愿诸君常怀恻隐之心,不做冷漠的看客。
课后作业
1.必做:课外阅读鲁迅的《药》,并根据文章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完成表格。
2.选做:(课本积累拓展五)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看看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进一步思考,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请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