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鸡汤与反鸡汤(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鸡汤与反鸡汤(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18: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鸡汤与反鸡汤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用一些“心灵鸡汤”来宽慰自己,激励自己。比如“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志者,事竟成”。但现在网络上还出现了一些抵抗“心灵鸡汤”的“反鸡汤”,比如“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有志者,事未必成”。
对于“鸡汤”与“反鸡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常用一些“心灵鸡汤”来鼓励、宽慰自己。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现在网络上还出现了一些抵抗“心灵鸡汤”的“反鸡汤”,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反正明天也一样。”“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
对于“鸡汤”与“反鸡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鸡汤”与“反鸡汤”,如今在网络上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有的人在朋友圈里乐此不疲地转发各式各样的鸡汤,有的人则对这些嗤之以鼻,更有人专门对心灵鸡汤进行调侃、解构、证伪,成为坚定的“反鸡汤党”。
双方最喜欢在如何面对自身失败的问题上“较劲”:当你“又丑又穷”时,鸡汤劝你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反鸡汤则告诉你休想做白日梦;当你没有把握时,鸡汤鼓励你“你是最棒的”,反鸡汤则会说“先掂量掂量自己吧”——“鸡汤”喜欢进行心理按摩,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反鸡汤”则喜欢给你当头一棒,要你认清现实。
对“鸡汤”与“反鸡汤”的现象,你怎么看?请自拟标题,写一篇针对全校同学的演讲稿,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大学进行了一场与“心灵鸡汤”有关的辩论赛。正方“鸡汤”与反方“反鸡汤”围绕着“如何面对自身的失败”这一话题展开舌战,争论激烈。
当你“又丑又穷”时,“鸡汤”认为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反鸡汤”则告诉你休想做白日梦。
当你没有把握时,“鸡汤”鼓励你“你是最棒的”,“反鸡汤”则说“先掂量掂量自己吧”……
“鸡汤”喜欢进行心理按摩,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反鸡汤”则喜欢给你当头一棒,要你认清现实。
对此你有怎样的态度与认识?你对“心灵鸡汤”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例文:
莫让鸡汤变迷药,取其鲜美慰我心
在江湖夜雨中,在荒漠野径上,无以慰怀时,长啸一句“莫听风雨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足以长一时之精神;在红尘迷障里,在众生喧嚣中,落寞惆怅时,低吟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足可添一分之希冀。
这些让人心灵熨帖的句子,我们称其为“鸡汤”。之所以称其为鸡汤,取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能抚慰人心之意也。
生活需要“鸡汤”。人生之路坎坷且漫长,难免要经受冷风凄雨的鞭打,难免会有一段路需踽踽独行,在风雨如晦、孤立无援、心冷齿寒时,吟唱一两句温暖、有力的话语,犹如捧饮一碗煲好的鸡汤,给自己再添能力,再续勇气,支撑着自己,再赴前程。即使是风和日丽、一帆风顺时,来一碗鲜美的鸡汤,亦能让人强元固本,强骨健体。商界奇才李嘉诚,一生经商顺风顺水,但仍不忘借鸡汤来强健自我,他把左宗棠的用24个字煲的鸡汤式名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挂在了自己办公室,警戒自己,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温暖自己,终让他商海浮游几十年,鲜有败绩。
然而,有些人,不是拿鸡汤来强元固本、自我激励、自我温暖,而是走向了极端,要么把它当成自我麻痹的致幻药,躲在各种励志句子构建的海市蜃楼中自我陶醉;要么把喝鸡汤变成了打鸡血,把希望寄托在没有理性依据的癫狂幻想上。他们,无法驾驭现实生活时,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絮叨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继续做梦,逃避现实,不思进取;不能理性有效地规划人生时,不是静下心来理性地认识自我、分析客观环境,做出科学抉择,而是高号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继续茫然,空有豪情万丈,找不到路和前方。
因此,别让鸡汤变成致幻药,莫让“喝鸡汤”变成“打鸡血”。我们要在困境中用鸡汤来温暖自己,以给我们提供热量、能量、营养;我们也要在煲好鸡汤、饮毕鸡汤后,认清现实,理性思考,投身实践,踔厉奋发,踏实前行。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金句,我们不仅要热血沸腾向往攀登,还要低头苦练基本功,冷静规划人生路;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的金句,我们不能仅自信心爆棚,认为天地间唯我独大,而是要学好文武艺,以才华能力报效国家。
所以说,鸡汤,从来都是好东西,鲜美有营养,温暖慰人心。把它用对了地方,它就是可口的甘露,救心的仙药;但若用错了地方,它就变成了害人的致幻剂,误导人的鸡血。
愿我们,取其鲜美,来抚慰心灵;避免被其迷惑,保持人间清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指出了一种矛盾现象,即有人喜欢“心灵鸡汤”,有人“反鸡汤”。“心灵鸡汤”,包含知识、智慧和人生哲理,启迪、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给人们描绘出美好的愿景,往往具有童话般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反鸡汤”则不再满是励志、“正能量”的言语,取而代之的是以犀利的笔调直面人生。
励志而温暖的哲学小语曾抚慰过粗糙焦虑的心灵,温暖过人心,成为许多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精神危机普遍存在的当下,鸡汤的存在是一种财富。但鸡汤的形式使它易构筑一个脱离现实的理想化的情形,一旦面对现实,便可能显得苍白无力、空疏软弱,这就使精神迷茫的人们雪上加霜,无以摆脱困境。所以有人提倡“反鸡汤”。一方面,反鸡汤反的是变味的鸡汤,它以批判的眼光、以立足实际的辩驳来纠正人们思想上的误区,使人们认清现实,为人们敲响警钟。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既能弥补鸡汤的缺陷,又不至于全盘否定鸡汤的价值。遇到挫折,偶尔适当自嘲,逗自己开心一下,更容易走出阴霾,然后继续努力。当然,另一方面,反鸡汤也容易易陷入消极,一旦过了,会形成负能量。
写作时,可以提倡“心灵鸡汤”,也可以选择“反鸡汤”,最好还是将两者辩证统一,避免立意一边倒的偏向,以展示透视问题的深度和创造性思辨的能力。
如果我们对“心灵鸡汤”与“反鸡汤”进行辩证分析,不能用简单折中的方式来提炼观点,那样做的话,无异于各打五十大板,会丧失立场的鲜明性。其实,我们可以先辩证分析“鸡汤”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对有些人是补品,而对有些人可能是毒品;有时养育心灵,有时则弱化心智。然后,指出“鸡汤”本身是无辜的,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喝“鸡汤”的人。接下来,进一步提醒:看问题不能非黑即白,要用一种更为高远宽广的视野来审视“鸡汤”问题。
立意:
1.来一杯“心灵鸡汤”,以穿越万里风尘。
2.莫让“鸡汤”成麻药,人间清醒不可少。
3.“鸡汤”何辜?喝者有责。
4.可以冷静“反鸡汤”,不可冷心对人生。
2.例文:
鸡汤好喝莫贪杯,理性淬剑自在行
当今似乎是一个“鸡汤”与“反鸡汤”较量的网络时代。面对心灵鸡汤文章,面对网络上的种种言论,我们常常觉得无所适从。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何须犹豫到底该听谁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理性判断。正所谓:鸡汤好喝莫贪杯,理性淬剑自在行。
“鸡汤”也好。“反鸡汤”也罢,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前者对人们进行心理按摩,是心灵的补品;后者给人以当头棒喝,让人认清现实。但“鸡汤”最多只能起滋补作用,没必要夸赞它多么好,也无须对它嗤之以鼻。只要我们内心足够强大,始终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判断,那么“鸡汤”在与不在又何妨?“鸡汤”反与不反又何妨?
2018年,即将步入北大校园的学子王心仪所写的一篇文章《感谢贫穷》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人认为这篇文章很励志,很正能量,让人看到了直面人生苦难的态度,看到了一个人为挣脱苦难所付出的不懈奋斗与努力。但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毕竟谁也不会真正喜爱贫穷。贫穷、疾病等人生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毁灭了多少沸腾的灵魂,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感谢苦难”这样的赞美不过是麻痹人们的“鸡汤”。“反鸡汤党”认为苦难不值得歌颂,大肆宣扬苦难对人的意义,并把它认定为人生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会促使人们忽略对苦难产生的根源的探求。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会在“鸡汤”与“反鸡汤”言论中转换视角,打开格局。提升境界,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进行辩证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尼尔·波兹曼说得好:“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育而不自知。”“鸡汤”与“反鸡汤”利弊共存,重要的是在冷静理智的争辩中找到可取的地方,要细细甄别,合理采纳,于自己有所得才最重要。就像对待“小镇做题家”一词,其“鸡汤”言论认为“奋斗改变命运”,“反鸡汤”则认为“小镇做题家”的焦虑与迷茫体现了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也对教育公平进行了深入的叩问。不论舆情如何,我们须有一双发现光芒的慧眼。从人与事中汲取解决问题、催人奋进的力量。
网络时代,当“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不妨以理性淬剑,走进成长深处。面对各种口味的“鸡汤”与“反鸡汤”,我们该做的是修炼出可以容纳百川、明辨是非的内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说我们常用“心灵鸡汤”来鼓励、宽慰自己,并举“心灵鸡汤”的例子;第二层说网络上出现与“心灵鸡汤”相反的“反鸡汤”,并举“反鸡汤”的例子。
“心灵鸡汤”,包含知识智慧和人生哲理,启迪人们,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给人们描绘出美好的愿景,往往具有童话般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反心灵鸡汤”,假“心灵鸡汤”之名行反对之实,不再满是励志、“正能量”的言语,取而代之的是以犀利笔调直面人生。
在写作时要立场鲜明,赞同还是反对,还是辩证分析。鸡汤励志而温暖的哲学小语曾抚慰过粗糙焦虑的心灵。温暖人心,成为许多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精神危机普遍存在的当下,鸡汤的存在是一种财富。但鸡汤的形式使它易构筑一个理想化的情形,面对现实时,便可能显得苍白无力、空疏软弱,这就使精神迷茫的人们雪上加霜,无以摆脱困境。
“反鸡汤”是负能量还是治愈系?一方面,反鸡汤反的是变味的鸡汤,它以批判的眼光、以立足实际的辩驳来纠正人们思想上的误区,使人们认清现实,为人们敲响警钟。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既能弥补鸡汤的缺陷,又不至于全盘否定鸡汤的价值。遇到挫折偶尔适当自嘲逗自己开心一下更容易走出阴霾然后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反鸡汤易陷入消极,宣扬负能量。
写作时,开篇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就是说我们要辩证看待“心灵鸡汤”与“反鸡汤”;接下来分析它们的利弊,比如“心灵鸡汤”可以抚慰心的心灵,但有时也是苍白无力的;对于“反鸡汤”也是,可以选择赞同“反鸡汤”的警醒作用也要注意批判“反鸡汤”的消极思想,只要坚持理性的立场即可;最后总结,面对各种各样的“鸡汤”,我们应该如何辨别等。
立意:
1.辩证看待“鸡汤”与“反鸡汤”。
2.心有一把尺,何惧喝鸡汤。
3.不是所有的“鸡汤”都有营养。
3.例文:
“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鸡汤”与“反鸡汤”如今在网络上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有的人在朋友圈里乐此不疲地转发各式各样的鸡汤。有的人则对这些嗤之以鼻,更有人专门对心灵鸡汤进行调侃、解构、证伪,成为坚定的“反鸡汤党”。
“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很多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还有能把事情搞砸的本事。”与在朋友圈上泛滥的心灵鸡汤相比,这些专门调侃 “鸡汤”的“反鸡汤”段子如今在网上越来越流行,它们常常以犀利的言辞,兜头浇人一盆冷水,让不少人大呼“中枪”。
仔细观察“反鸡汤”对“鸡汤”的“反动”,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双方最喜欢在如何面对自身失败的问题上“较劲”,当你“又丑又穷”时,鸡汤劝你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反鸡汤则告诉你休想做白日梦;当你没有把握时,鸡汤鼓励你“你是最棒的”,反鸡汤则会说“先掂量掂量自己吧”。“鸡汤”喜欢进行心理按摩,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反鸡汤”则喜欢给你当头一棒,要你认清现实。
人人都害怕失败,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也都对失败的程度、次数有一个调值,超过这个调值,人会变得沮丧和失望,进而趋向于放弃。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个“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对它进行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铃声响,还没进行电击, 狗就伏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使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了。本来可以主动地逃离,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心理学证明,人在长期面对失败时,也常常会“习得性无助”,而这时,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面对失败“如何解决”的教诲,而是“如何相信自己可以解决”, 这也正是心灵鸡汤大有市场的原因。
其实,人人都有需要“鸡汤”的时候,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曾被某种温暖的“鸡汤”触动、激励过。在最虚弱的时候,喝一口“鸡汤”补一补,确实有“强身健体”的效果。只不过,当我们喝下这些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心灵鸡汤时,也不应忘却现实处境,找到解决方法,正如有网友所说:心灵鸡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喝了一万碗鸡汤后,却还在为每天早点起床天人交战。
所以,同学们,“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如果欲罢不能,还请再干一碗“反鸡汤”。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从“鸡汤”中汲取需要的营养,转化成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躺在“鸡汤”旁做白日梦。希望今天的演讲能够对大家有帮助。谢谢大家。
演讲者:XXX
X年X月X日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如何看待现今网络上的“心灵鸡汤”与“反心灵鸡汤”现象?
方向一:“鸡汤”养育心灵。心灵鸡汤风靡大江南北,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人的微信朋友圈,这本身就说明鸡汤类美文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根。本题第一个立意方向可由此生发开去。材料中关于鸡汤党在面对自身失败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如“只要努力就可以”“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之类的正能量,都可以作为阐述的要点。此外,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可能,鸡汤党又是如何积极定义成功和幸福的,也可作为辅助材料,共同佐证鸡汤养育心灵的观点。
方向二:“鸡汤”弱化心智。在题目材料中,反鸡汤党对转发各类心灵鸡汤嗤之以鼻,甚至专门对心灵鸡汤进行调侃、解构和证伪。这就为本题提供了第二个立意方向。心灵鸡汤固然可以激励人,安抚人:但换个角度看,不顾现实条件和个体局限,一味鼓动人向前冲,往往会酿成种种悲剧,而面对得不到的东西重新定义,转而用一种虚幻的方式去获得,则又有阿Q精神胜利法之嫌了。这个立意方向可紧紧抓住鸡汤文的非理性特点,揭示其在弱化人的心智上的毒害。
方向三:“鸡汤”无辜,喝者有责。“鸡汤”与“反鸡汤”针锋相对,势同水火,若用简单折中的方式来提炼另一种观点,则无异于各打五十大板,反而丧失了鲜明的立场。其实,“鸡汤”本身是丰富复杂的,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对有些人是补品,而对有些人可能是毒品;有时养育心灵,有时则弱化心智。因此,“鸡汤”本身可以说是无辜的,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喝“鸡汤”的人。倘能这样思考,就可以跳出看问题非黑即白的窠臼,用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来审视“鸡汤”问题,确立本题的第三个立意方向。
参考立意:
1、饮一碗心灵鸡汤,笑对人生困境;
2、幼稚的心灵鸡汤,可以扔掉了;
3、鸡汤何辜?饮者自取。
结构示例:写一篇演讲稿,题目是《“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开头概述材料中的现象,指出“鸡汤”与“反鸡汤”对现实的犀利与调侃戳中人们的内心。然后分析“鸡汤”与“反鸡汤”各自的实质。接着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鸡汤”有它的价值,它能够给人以精神激励。再用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的实验进行佐证。接着进行辩证思考,在最虚弱的时候,喝一口“鸡汤”补一补,确实有“强身健体”的效果。只不过,当我们喝下这些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心灵鸡汤时,也不应忘却现实处境,找到解决方法。结尾对同学们再次呼吁,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从“鸡汤”中汲取需要的营养,转化成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躺在“鸡汤”旁做白日梦。
参考素材:
1、鸡汤,励志而温暖的哲学小语智抚慰过粗糙焦虑的心灵。温暖人心,成为许多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精神危机普遍存在的当下,鸡汤的存在是一种财富。但鸡汤的形式使它易构筑一个理想化的情形,面对现实时,使可能显得苍白无力、空疏较弱,这就使精神迷茫的人们雪上加霜,无以摆脱困境。
2、反鸡汤:是负能量还是治愈系 一方面, 反鸡汤反的是变味的鸡汤,它以批判的眼光、以立足实际的辩驳来纠正人们思想上的误区,使人们认清现实,为人们敲响警钟。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既能弥补鸡汤的缺陷,又不至于全盘否定鸡汤的价值。遇到挫折偶尔适当自嘲逗自己开心一下更容易走出阴霾然后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反鸡汤易陷入消极,宣扬负能量。
3、现代生活快速而激烈、拥挤又破碎,人们的确需要某种精神食品来激励斗志或抚慰人心。然而,放眼《读者》《意林》《视野》《知音》《青年文摘》等刊物中的鸡汤文,要么宣扬成功主义,要么渲染温情主义,完全无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它们讲成功,把人生理解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活,千方百计地论证获取成功的诸种要素,如信心、恒心、细心、雄心、诚心等,而将人生中的无奈、苦涩、辛酸、愤怒、绝望统统虚化掉。它们讲温情,往往不惜以车祸、地震、离异、绝症等极端遭遇来猎取读者的怜悯心,然后涂上一层情感的奶酪,制造浅薄的感动和廉价的幸福,却不知生活中尚有“无事的悲剧”和发自内心的爱恨情仇。
4、毋庸置疑,绝大部分的心灵鸡汤文都是向人输送正能量的,旨在助人成功、慰人心安、教人向善。然而,这样的“鸡汤”喝多了,我们会渐渐发觉,自己并未真正变得更有力量或更智慧明达,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难题也并未得到充分解决;相反,因为“鸡汤”的过度浇灌,我们的心灵可能会变得更加柔弱无力,我们的心智可能会变得更加糊涂而丧失辨识力。正如民间常有熬鸡汤来治百病一样,或许有些许功效,但过度迷信于此,甚至以鸡汤替代其他药物或主食,则极可能贻误病情,危及生命。
5、生活中每每遇到困境时,我就喜欢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呢?“希望是个好东西,希望,就有希望。”年轻银行家安迪蒙冤入狱后,心存希望,19年里从不放弃。用一把汤匙大的小锤子,凿穿了监狱厚厚的水泥墙,穿过臭气熏天的下水道,终于迎来了自由的洗礼。故事情节,无比鸡汤吧!不仅如此,台词也很鸡汤。“在这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头无法刻成的。在我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无法锁住的,那块地方叫做希望。”“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此台词,反鸡汤的人看着一定恶心吧!但这部电影,被诸多媒体评为影史第一。
【点睛】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4.例文:
冷静看待心灵鸡汤
曾经人们把心灵鸡汤捧上了天,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开始对心灵鸡汤感到厌恶,进行责难。还有一篇文章《我为什么憎恶心灵鸡汤》火了很久,说的倒是颇有见地。然而,我认为有些批评有些偏激了。
心灵鸡汤是好有处的,首先,它给我们正的能量,安抚我们负面的情绪。很多时候,人们遭遇逆境,受到伤害,负面情绪积累太多。若不能很好的调节,人的身心状态就会一直受影响。更多不顺心的事情也会相应产生,恶性循环。而心灵鸡汤,哪怕是仅仅在情感方面,能给人以安抚,让人重新回到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次,心灵鸡汤更多的提供正向的观念,对人的认知有积极影响。心灵鸡汤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道德。谦让,宽容,感恩,奋斗,执着等等。这些态度哪怕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也最起码给了人类高级情感正向的加强。这种善意的感染,就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另外,心灵鸡汤会帮助我们平息内心躁动。哪怕是我们肯去读这些文字的同时,内心也一定会慢慢平静。沉浸在开放的思想和平和的心态去感悟,会很有效的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潜意识里的种种挣扎随着这种心理状态,慢慢得到释放,那“围住怪兽的战士”(内心能量)也会得到解放,帮你感受快乐,承受痛苦,处理生活的其他事情。
当然不否认,心灵鸡汤也有坏处,最严重的一点,就是心灵鸡汤解决不了问题。比如,你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非常努力也总是不见提高,你感到焦虑,迷茫。心灵鸡汤会告诉你,多少多少大牛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是渣渣;班里第十名的学生以后最有出息;老天总会给你一个安排,等等。你感觉舒服多了,还是像以前一样去学。然而,成绩依然没有改善,这个让你痛苦的问题,你依然没有解决。
因此要冷静地看待心灵鸡汤。心灵鸡汤作家普遍认为,人在迷茫、脆弱的时候,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事实上,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它只是教人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心灵鸡汤只可作缓解焦虑的安慰剂,并非治疗顽疾的良药,其激励作用几可忽略不计。因为种种困境裹足不前、迷茫低沉的时候,那些心灵鸡汤式的句子,可以给自己启发和温暖,能够鼓励自己坚持走下去,这就够了。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对此你有怎样的态度与认识?你对‘心灵鸡汤’有着怎样的思考”。明确任务后,就要来分析材料。材料是说某大学进行的一场有关“心灵鸡汤”的辩论,就“如何面对自身的失败”,正方“鸡汤”和反方的“反鸡汤”给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一材料考查考生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思维。人在长期面对失败时,常常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而这时,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如何相信自己可以解决”,这正是“心灵鸡汤”大有市场的原因。对于不少人来说,“心灵鸡汤”并不陌生。年少时,谁不曾被类似饱含知识、智慧和温暖的“鸡汤”触动过、激励过?虽说那些励志成功学并未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但有时候它能给你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你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时候像一剂兴奋剂让你暂拾信心,热血沸腾。立意时,可以肯定“鸡汤文”的积极作用。“反鸡汤”段子是另一种形式的黑色幽默,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是因为它们揭示了“鸡汤”中试图粉饰的现实无奈,虽然有些残酷,但胜在真实,反而能让人接受。可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反鸡汤”充满了反讽、自嘲,传递给人们的是满满的负能量,比“鸡汤文”差了一万倍。也可以从“鸡汤文”对人们的麻醉作用入手,支持“反鸡汤”。也可以将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呼吁人们喝“心灵鸡汤”时,也认清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参考如下:
可以肯定“鸡汤文”的积极作用
可以从“鸡汤文”对人们的麻醉作用入手,支持“反鸡汤”
也可以将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呼吁人们喝“心灵鸡汤”时,也认清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