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一位妇女的死亡之谜
—《祝福》(探究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文本研读,层层推断出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理解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一位勤劳、淳朴又善良的农村妇女,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假如有人来报案,你们都是警察,面对这桩命案,将如何下手侦破?(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质疑:死者何人?因何而死?凶手是谁?......)(快速板书:祝福课题和质疑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点,通过对《祝福》文本的精细研读,共同寻找命案背后的真相。这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二.设疑自探破案
第一步:死者何人?要想破案,首先要了解死者,请速读课文,从繁杂的线索中调查祥林嫂生前是一个怎样的人,先自主完成档案。
自探要求:
1.用心思索,积极投入。
2.注意结合文本进行圈点勾画,将思考成果标注整理,为小组合作做准备。
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强调明确
明确:
死者档案
死者:祥林嫂
性别:女
年龄:四十上下
身份:(寡妇、逃妇、女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
乞丐密切接触者:鲁四老爷、四婶、“我”、柳妈、鲁镇的人们、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
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死亡时间:
1、“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吧”;
2、旧历的年底;
3、鲁镇祝福时节;
死亡地点:鲁镇!
生活轨迹:卫家山——鲁镇——贺家墺——鲁镇
三、解疑合探破案
第二步:寻找死亡原因
祥林嫂在祝福夜里莫名死亡了,死亡原因是什么?
一个短工认为:“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是穷死的吗?你怎么认为?(提示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思考)
【展示交流】
展示要求:
1.口头展示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力求语言简洁。
2.听的同学要认真,随时补充。
明确:祥林嫂死因分析:
直接原因:饥寒交迫(漫天风雪)寒(碗,空的、破的)饥
间接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柳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4)曾经的亲人:蛮横与强势的婆婆,无情与自私的大伯也把她推向深渊。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破案第三步:探寻死亡根本原因
通过大家抽丝剥茧的分析,激烈的谈论交流,祥林嫂的死直觉上是意外死亡(饥寒交迫),间接上是一股股无形的力量在助推着她走向死亡,几乎每一个和祥林嫂接触过的人都有嫌疑,但实际上又是帮凶,那真正害死祥林嫂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提示:结合时代背景思考)
教师补充:
写作背景:
《祝福》发表于 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以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破案第四步:结案案件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结案了,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毛泽东说: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其悲剧就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剧。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祥林嫂就是被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苦命妇女。可见,不推翻封建制度,砸碎封建礼教的铁索,劳动妇女无法翻身解放。
丁玲认为: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祝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当时这个文化的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这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而是灵魂!
【总结提升】指生总结本来主题。
明确:《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这是《祝福》的深刻之处!
四、质疑再探,拓展延伸
命案就此结束,我们对鲁迅作品的意义的探讨却没有结束。我们能否再提出一些自己更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当时意义和祥林嫂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进行再质疑再探究,教师要本着立德树人的态度引导学生与命运抗争,珍爱生命。)
总结: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重拾鲁迅的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法必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就像《南方日报》中提到“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没有过时”。鲁迅文章的立意和深度从未过时,让我们爱上读鲁迅的作品,爱上学习鲁迅的文章。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