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20: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蜀道难》一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人文主题为“诗意的探寻”,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李白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处在风华正茂时期的学生,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
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蜀道难》的风格。
2、品读诗歌,把握《蜀道难》的意境。
3、悟读诗歌,探究《蜀道难》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悟读诗歌,探究情感。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出示李白图片课件。说到李白呢,我们从小就是在李白诗歌的吟咏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因为学习了李白,当我们在社会上际遇不好,我们可以鼓励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当我们遭遇了坎坷,我们可以说,长风破浪会有时;当我没和知己,好友相聚,开怀畅饮时,我们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黄河之水从哪里来,庐山瀑布有多高,燕山雪花有多大,桃花潭水有多深,蜀道究竟有多难?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追忆,追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
2、诵读诗歌,体会风格:
据说啊,李白当年干谒贺知章时就是呈上的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能几回闻。
神仙有什么特点?
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想象丰富奇特。
那么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一起来感受它的这种风格。
一首诗歌的风格一定体现在主旋律上,《蜀道难》中哪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最多?顺势引出下一环节。
3、鉴赏主旋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三句话的赏析。
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危怎么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这句话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直抒胸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指导诵读: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奠定了雄放的基调。那读时不能拖得太长,要短促收束,响彻云宵。单读、齐读。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凋朱颜: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比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又变呢?害怕。那应该读出害怕的情态。身临其境,想象一下,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形态。凋朱颜,读出颤音。语速还可以再慢一些。女生齐读。要想读好诗,除了注意语速、停顿、语调、语气外,还要掌握诵读的禁忌和要素诵读几大禁忌:空、假、平、直、浅、板、淡;诵读三大要素:意明于先而融于情、情动于衷而达于声、声显于外而应于意。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第三句:咨嗟,叹息。长咨嗟就是长长的,深深的叹息。看来啊,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读时要拖长一些,低沉一些。全班齐读。
d、对主旋律小结:就在这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
4、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
李白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请同学们再次品读,找出你认为描写特别精彩的句子来赏析。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他用了古代神话中,传说羲和每天架着六条龙,拉着车子,载着太阳,周行于天下的典故。六龙回日,因为蜀道太高而无法穿越,只得载日而回。衬托了蜀道之难。准确一点是神话传说,那么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写了什么内容呢?用回川的急流衬托了山的高峻,因为我们说,惟见水急方能见高山之高危。读出山高水急之势可以吗?不妨加强停顿。
b、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问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借景抒情。渲染了蜀道上十分空寂和苍凉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能否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将这段景物描绘一下?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一只鸟在悲哀的啼叫,雄鸟跟着雌鸟在林间盘旋,也许他也害怕孤独吧。又听见子规,在夜月下啼血似乎为这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身临其境,你感受到是怎样的氛围啊?空寂孤寂苍凉的氛围,这段文字选取了哪些意象?意象知识: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抓诗歌意象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而且在诗歌之中,很多典型意象有其固定的含义。比如,梧桐是凄苦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明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江水是愁苦绵长的表现。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是悲鸟雄雌盘旋最苦,夜之所见,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指导诵读,齐读这段文字。
c、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细节描写,坐长叹做是徒劳的。徒劳的长叹。动作、神情描写。曲折盘旋、手扪星辰、呼吸紧张。如果是人行走在这样的蜀道上,应该是能读出诗人的眼神的:几分惊叹、几分惶恐、几分无奈。指导诵读:语速放慢,情感投入。
d、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张。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它写景的角度有无变化?视觉到听觉,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夸张。创新活动:让同学们当一次小小的电影导演。如果让你将这一幅画面拍摄成一组 3D电影镜头。你怎么推进?插上想象的翅膀,该怎么推进?先是什么后什么。闭上眼睛想象:由远及近,应该是山峦起伏,连峰起伏的远景。然后转到枯松,平缓推出“枯松倚绝壁”的特写。接下来是一组快镜头,出现飞湍、瀑布、石块,转石,悬崖飞快地从面前闪过,还伴有雷鸣般的声响,目不暇接,惊恐万状,形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指导诵读,把刚才 3D大片的感觉读出来。
5、环节小结
好的,在这样一个品味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李白以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浩荡的激情,李白用它落笔摇五岳的笔法,以及笑傲凌沧州的气度,我们展现了古道威仪、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那李白为何极力渲染蜀道之难呢?
借助课前小注,我们看下李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那送别友人,我们经常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而本诗却无哀婉之情。
6、背景介绍,情感主旨探讨。
蜀道难,大约创作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出蜀以后。怀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一路来到长安。可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了。他任用奸臣,沉迷声色。而气质傲岸的李白,怎容于当时官场。所以他仅在长安三年就被赐金放还。这里李白想要表达的是仕途难,人生难。天宝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开始膨胀。怀觊觎之心者,不仅仅是安禄山之徒。李白也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7、情感价值观升华:响应习主席的号召,传承经典,增强自信。李白已经化成一种基因,和每个华人的血脉一起流淌,哪怕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和学历的中国人,哪怕他半点儿都不喜欢诗歌,也会开口遇到李白,落笔碰到李白,童年邂逅李白,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被打下李白的印记。
课件展示:
“我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习近平
我们庆幸有李白,我们不仅要读李白。我们还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读更多的经典,来涵养我们的心灵,在学习古诗词中感受民族血脉的跳动,在品读经典中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8、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文化自信,背诵这首《蜀道难》。
【作业布置】
1、读《蒋勋说唐诗》第五讲:李白。
2、进一步体会李白的人格魅力,以“李白与我”为题,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李白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预期教学效果】 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这就是语文课所憧憬的对话愿景:“我们坐到一起来互相交流,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的意义,我们既参与其中,又彼此分享,这就是共享的含义。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打消了学生对于诗词鉴赏的顾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诗歌教学打下了基础。
【教学思考】
1、好的语文教学不能就文本教文本,不能完全按原先单篇教学模式,忽略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又不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脱离语文本质的“活动”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没有“干货”。注意文本与生活、历史的打通,我觉得可以在单篇教学时渗透人文主题和研习任务,最后再进行整合教学。
2、在当前的教育高考环境下,语文教学该如何捍卫文体性,上出语文味?这是我一直思考和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