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与思维观照下的《师说》教学设计
以“师”为核心词,设置学科认知情境,让学生在类比与归纳中总结出“师”的不同含义,从而对“师”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一、导入新课:
朗读下面含“师”的诗句,总结每类“师”的含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唐·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1.这里的“师”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清·顾贞观《金缕曲》)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往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宋·黄庭坚《漫尉》)
2.这里的“师”是()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唐·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疑师得仙去,白日上蓬莱。(宋·范仲淹《送识上人游金山寺》)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唐·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3.这里的“师”是()
二、解题《师说》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带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最基本的阅读与分析。
三、新授
(一)集体朗读第一段,请用课文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师”的社会职能是什么?
2.从师的必要性是哪一句?
3.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弄清段内结构之后,由“文”而及“言”,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不轻易地放过字词,这是阅读文言文不可回避的能力关,所以设置小练习如下,解释下面画线加点的字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疑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知识和道理)
惑而不从师 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无贵无贱(不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结构?)
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带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问题情境的设置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整个段落的内部结构与作者情感态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面的“传道”之“道”为何“道”搭建思维的阶梯。
(二)集体朗读第二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段哪些语句描述了当时的从师风气?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2)由“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其可怪也欤!”,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作者心中的“道”是什么呢?
①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②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弄清段内情感逻辑之后,由“文”而及“言”,对重要的字词及句式作限时训练;所以设置课堂小练习如下,解释下面画线加点的字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不如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为耻 )(拜师)(糊涂)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专门技艺人”)
士大夫之族(类)[“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下的人 ;势盛位高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表猜测语气,大概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们的)
其可怪也欤:(表感叹语气,多么)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句式结构?)
(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填出省略的成分。
思维情境的构建,在对文章内容及内部机理弄清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让文章的思维结构可视化,训练学生的文本结构意识,从而为作文服务。
(四)阅读第三、第四段,并参考补充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百姓心悦诚服,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访弘问乐】:孔子造访苌弘,求教韶乐(虞舜之乐名)与武乐(周武王之乐名)哪个更好。苌弘认为两乐皆功昭日月,不分高低。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而美善,尽善尽美;武乐声容美而晦涩,尽美而不尽善!孔子聆听了韶乐的演奏,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学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1)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请教了哪些问题,表明孔子请教有什么样的趋向?
(2)“六艺经传”与孔子从师求教的内容有哪些重叠之处,你对此有何理解?这和作者心中的“道”有什么关系?
解释下面画线加点的字词:
圣人无常师(永久的;固定的)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这些”)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途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
年十七,好古文(先秦两汉的散文)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拘于时(句式结构?)。
三、总结
展示全部思维导图并诗解《师说》
诗解《师说》
王安卫
传道授业无贵贱,解惑从师莫论年。
先贤虚己多问事,后辈傲人少咨参。
小大有别缘句读,昧明无间因势权。
道存师在攻术业,杏坛古风送子蟠。
四、作业:
(1)给下面句子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韩愈《原毁》)
(2)解释画线的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公孙丑下》) 道德,道义、正义。
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 军争》) 路程;行程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方式,方法;技能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 养生主》) 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
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学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事业;功业
某闻古者极治之时,君臣尽道以业天下之民。(王安石《上相府书》)成业;使立业或乐业。
五、文本深度分析延伸:
《师说》之“道”为何道
王安卫
韩愈在《师说》中说到师者的职能是传道受业解惑,那这里的“道”究竟是什么,作者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先否定后肯定的方式逐步展现出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就是说识文断句不是他心中的“道”,即使孜孜以求于书与句读,也是“小学而大遗”,不是智者的选择。
接着作者列出两种矛盾现象,一是世俗众人“从师”的矛盾行为,一方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说明当时的人寄希望于下一代,热心地为自己的孩子择师,说明从师为学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失;一方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今之众人”自己却耻学于师,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所以作者说“惑矣”。二是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从师”的截然不同的表现,一方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这些“君子不齿”的人互相学习的是技艺,是赖以生存、安身立命的技能,为了更好地生活,无需他人提醒督促,能够自发自觉地去拜师为学,精益求精。一方面,士大夫之族,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为借口,不肯拜师修“道”,而且还群聚嘲笑拜师之人。作为封建统治中坚力量的“士大夫之族”,因为师道不复,竟然出现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令人焦虑的社会现象。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韩愈大声疾呼“师道”的重要性;因为“师道”的恢复不仅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它牵扯到封建统治的根基是否牢固的问题。那么这里的“师道”仅仅是拜师学艺那么简单吗?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呢?
韩愈在文中有所暗示,“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不仅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层意思,还有从孔子拜师的对象和李蟠的“六艺经传”里所暗示的“师道”内涵。韩愈所列举的事例并非偶然,而是有所指的;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国君,也是二十四孝“鹿乳奉亲”的主人公,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百姓心悦诚服,使得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说是孔子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不如说是在向他请教“仁孝”治国的策略。孔子造访苌弘,求教韶乐(虞舜之乐名)与武乐(周武王之乐名)哪个更好。苌弘认为两乐皆功昭日月,不分高低;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而美善,尽善尽美;武乐声容美而晦涩,尽美而不尽善!孔子聆听了韶乐的演奏,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这里的音乐不仅有陶冶人性情的作用,还有对音乐中美与善的感悟与理解。孔子学鼓琴师襄子,“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从“数”到“志”再到“人”,他在这里表现的不仅是力求卓越的精进意识,更有音乐的教化功能。孔子曾向老聃问“礼”,而“礼”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从孔子师从的这四个人来看,文章传达出的主要信息就是“仁”“乐”“礼”。
再看韩愈对李蟠赞誉的原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与“圣人无常师”一段中体现出来的“仁”“乐”“礼”有重叠共通之处;“六艺”的另一种解释——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也有“礼”和“乐”,这些共融共通之处正是作者所倡导的“道”之内涵。
从字源上看,金文“道”字由“行”和“首”构成。“首”字是人头的象形,人的感觉器官集中于头部,引申有感觉的含义;“行”字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整个字的意思是人在十字路口根据感觉决定应走的道路,由此产生达到目的地最佳路线的含义。引申表示道路、方向、道理、正义等。籀文“道”字用“寸”代替“行”,意思是利用感官有分寸地进行分析,由此也能形成道理、办法、门路等含义。在“道”字的造字原理中包含着目的、手段、选择和最佳方式等哲学思想。那么韩愈在《师说》中所倡导的“师道”中的“道”,不是百工之人生存的方式、方法、技能,而是指万物的本体及其规律,如《庄子 养生主》中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具体到《师说》中,“师道”就是儒家的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除了抗颜拜师“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之外,更重要的是以李蟠为代表的少数年轻人“能行古道”,即韩愈在文中所倡导的在从师过程中所体现的“仁”“乐”“礼”等儒家思想,在当时道与佛被最高统治者尊崇的历史背景下,尊儒就显得十分重要,儒学中的“古道”对培养优秀的人才至关重要,也是国家使用、储备人才的刚性需要,这才是他笔下“师道”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