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9 11:08:34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12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D A A C D B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D D C B D
二、非选择题
16.(1)条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6分)
影响: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2分)
(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4分)
例子: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2分)
17.(1)“愿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开展斗争以改变悲惨的命运;实现男女平等。(3分)
背景: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国民主政治不健全;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3分)
(2)“愿景”:实现政治、经济独立;追求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
措施:将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相结合;与新独立民族国家联合斗争;开展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6分)
18.(1)历史背景: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二战后美国实力膨胀,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主导地位。史实及其寓意:手风琴弹奏者代表美国,暗示美国凭借强大实力控制联合国;手风琴的风箱代表着受美国支配的国家;漫画寓示联合国成员国受到美国的操控和支配,成为美国的随声附和者。漫画揭示了当时美国操纵联合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局面。(9分)
(2)20世纪60年代,随着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陆续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变化,美国难以继续按自己的意志任意操纵联合国;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团结起来,充分利用联合国舞台,与西方大国进行对话和斗争,取得一定的成就;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一步打破了美国对联合国的操控。(6分)
19.(12分)
示例一:
论题:蔗糖的传播和普及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缩影。
阐述:近代以来,蔗糖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从奢侈品成为大众日常消费品,生产和消费都得到了广泛传播。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殖民国家在美洲发展种植园经济,蔗糖产量得到提高,并通过三角贸易进入西欧市场,在欧洲人生活消费中的地位上升。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蔗糖产量进一步提升,价格迅速下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普通人的饮食结构,成为必需的生活消费品。
因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蔗糖的传播和普及。
示例二:
论题:蔗糖消费的普及助推了世界的近代化和全球化。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也成为世界各地尤其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连接纽带。西欧蔗糖消费的增加,刺激美洲种植园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从非洲贩卖更多黑人作为劳动力,欧、美、非三洲联系进一步密切。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食用简便的蔗糖为普通人,尤其是产业工人提供了更多的热量,既适应了工业化的需求,也助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展开。
因此,蔗糖消费的广泛传播虽然受益于全球化,但同时也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助推了世界的近代化。武昌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 考试时间:2023年12月14日上午8:00—9:15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汉《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这反映出
A.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 B.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
C.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D.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
2.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认为,防卫和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土是对外战争唯一正义的出发点。有权实施对外战争的是罗马皇帝而非教会领袖,当时对外敌的描述也主要体现的是族群特征而非宗教差异。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战争观念
A.蕴含世俗性和政治性 B.以开疆拓土为主导
C.动摇了教会统治地位 D.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3.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中国,叫法多样。但关于玉米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史载记录不一,下表是有关玉米传入我国的史料,根据材料,我们可以认为
出处 记载
李时珍《本草纲目》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田艺蘅《留青日札》 “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
王象晋《群芳谱》 “出西番,旧名番麦”
注:明人眼中的西番(土),不仅指吐蕃,还包括传统西域异族番国
A.玉米可能经西域之地传入 B.玉米的原产地具有多元性
C.玉米经海上传入不可相信 D.因史载混乱无法得出结论
4.欧洲启蒙运动期间,除了专业科学家积极投身于物理、化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的研究外,各种科学仪器和模型出现在许多私人实验室和沙龙中,许多业余爱好者积极收集资料、写作科学论文,科学报告和科学发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这些现象说明
A.启蒙思想得到普遍关注 B.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
C.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D.人类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5.如表反映了1835—1870年德意志地区(不含奥地利)与普鲁士建成铁路线的长度。由此可推知
年份 德国(不含奥地利) 铁路线长度(千米) 普鲁士铁路线 长度(千米)
1835 6 0
1850 5822 3869
1870 18560 11520
A.德意志地区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B.德意志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潮流
C.普鲁士交通领域出现垄断组织 D.德意志地区的政治统一渐趋成熟
6.亚当·斯密(1723-1790年)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他的思想
A.影响了鼓励人们发财致富的新教伦理
B.适应了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因与马克思的观点针锋相对而受其批判
D.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
7.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阐述了一个原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称:“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部分学者
A.重视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B.肯定了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
C.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D.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
8.作家狄更斯在1859年出版的《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段材料可以用来阐述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B.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
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影响 D.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9.1917年7月,英国驻美情报官员威斯曼汇报其与威尔逊会谈情况时表示,总统向其指出,“在美国已经准备以世界性大国的地位出现时,遍布这个国家的强烈情绪是要‘单独行动’,不让自己与任何外国形成联盟”。这表明美国
A.意图主导战后秩序 B.反对国际霸权主义
C.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D.奉行孤立主义政策
10.十月革命后,印度地下报纸刊载了印度人民祝贺十月革命的文件;土耳其安那托里亚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乡村都流传着有关十月革命的信息;中国李大钊在报纸上颂扬和分析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新纪元 B.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开始 D.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11.如图为193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四人的聚会》,图中四个人物分别是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纳粹党头子希特勒,墙上还挂着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的肖像。该漫画反映的是
A.英法控制的国联无力制裁法西斯的侵略
B.德国侵略的加剧促使战争进入全球阶段
C.英法通过外交试图维护捷克的国家利益
D.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12.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的三国都
A.扩大了社会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B.推动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C.放弃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性作用 D.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干预
13.1939年春天,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提交了年度报告。报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馆运作最好的一年,有超过45万的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战争,包括壕沟和防空洞的修建,应对毒气攻击的防御以及有效伪装的方法。这表明
A.绥靖政策已经丧失人心 B.帝国战争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
C.民众对战争的担忧加剧 D.全民社会动员取得明显的成效
14.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国家主义理论,并在更改国名为扎伊尔的同时,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这反映了
A.刚果政府权力扩大 B.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冷战意识影响非洲 D.非洲殖民体系瓦解
15.下面两图为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整理的全球经济发展情况。这反映了
图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图2金砖五国与七国集团对世界经济
全球经济占比增长的贡献率对比
A.新型国际经济秩序形成 B.区域经济发展的集团化
C.全球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文明的传承与互鉴】(14分)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6分)
17.【不同历史阶段的“愿景”】(14分)
回顾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和人民有不同的“愿景”。
材料一 “机器时代的愿景”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新兴国家的愿景”
埃及的1952年革命推翻了以英帝国主义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1957年开始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指出:“在我们致力于实现政治独立的同时,我们也为实现经济独立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没有经济独立的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而经济独立又使政治独立完全。”7月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接着把外国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商业机构和代理处都收归国有。此前纳赛尔还出席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发言中强调“各国都有义务尊重别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编自马云《1952年的埃及革命与纳赛尔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弗洛拉的“愿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愿景”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赛尔的“愿景”及其为实现愿景所采取的措施。(8分)
18.【二战后国际格局】(15分)
材料 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突出细节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看待历史的立场。右图是1950年苏联漫画《联合国的和声》,其中蕴含着史实和历史寓意。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中包含的历史背景、史实和符合史实的寓意。(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所揭示的联合国状况是怎样被打破的。(6分)
19.【近代的物种交流】(12分)
材料
时间 内容
15世纪 以甘蔗为原料的砂糖,生产中心从地中海东边的岛屿转移到大西洋上的岛屿
16世纪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甘蔗和制作蔗糖
17世纪 法国和英国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
17世纪末 喝加糖红茶逐渐成为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风尚
18世纪 英国人可以从事砂糖贸易,还可以向甘蔗种植园主出口英国生产的砂糖等商品
19世纪初 每一个英格兰人的日常生活里,蔗糖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尽管价格昂贵
19世纪中期 随着自由贸易运动的巨大成功,糖价急降。工人家庭普遍以加糖红茶作为比咖啡更加便捷的早餐饮品。越是贫穷的阶层,廉价的糖就越重要,消费也越多
20世纪初 蔗糖为英国人的日常饮食提供了近1/5的热量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