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末复习学情题附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的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2、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3、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B.降低着火点就能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蜡烛比木材更容易点燃是因为蜡烛着火点高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 10 7 5 42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37 5 17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物质的值为5
C.物质Y一定是单质 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5
5、正确书写的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A.4Fe+3O22Fe2O3 B.2H2+O22H2O2
C.CuSO4+2NaOH=Na2SO4+Cu(OH)2↓ D.CaO+H2O=Ca(OH)2
6、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仔细观察如图),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分子的间隔、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D.B处火柴不燃烧的原因是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
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8、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减少空气中氧气含量 B.减少二氧化碳的生成
C.提高酒精的着火点 D.增大酒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将两份m1 g的镁条和足量氧气分别置于密闭装置和开放装置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固体的质量(m)随加热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0<t<t1时,有氧化镁生成
B.m1与m2质量之差等于反应被消耗的氧气质量
C.m3<m1是因为散逸的白烟中含氧化镁小颗粒
D.m1与m3质量之差等于散逸走的氧化镁的质量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铜丝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B.磷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1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 )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装置
现象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12、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13、在一次家庭小实验中,当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发现水面以下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杯着火点变低 B.温度低于着火点
C.与氧气接触面太小 D.纸杯不是可燃物
14、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微粒观: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
C.转化观: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
D.守恒观:18g氢气和18g氧气反应,分子个数不变
15、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读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每4克氢气和32克氧气点燃后可以生成36克水
C.每2mol氢气和1mol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2mol水
D.每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合成两个水分子
16、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B.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
C.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煤焦油和航空煤油等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CO、、、臭氧等
二、填空题。
17、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常用到“低钠盐”,其中“钠”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2)医疗抢救、登山运动、潜水作业等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 。
(3)冬天进入室内,眼镜片上有一层水雾说明空气中含有 。空气中可用作制造霓虹灯的物质是 。
(4)2021年3月29日是第2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无小事,人人需谨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高层建筑物起火,不可乘电梯,应从安全通道撤离
C.乘坐公交车时,不能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
D.手机充电器不使用时应及时拔下,不能长时间插在插座上
18、观察“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和宣传方式为________ 。实验中应观察和思考的是: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________ ,②实验中的________变化情况.
19、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曾用金属铝和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加热铝粉使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混合物中的高氯酸铵受热分解,同时生成四种气体:两种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气体是氯气,还有一种气体是化合物(常温下是液态),因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试写出其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1)铝粉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二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明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发现热水中的
白磷熔化成液滴.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及水
中的白磷都不燃烧.请回答:
(1)根据实验得出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写出两条)是 、 ;
(2)若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用的方法是 。
21、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 ________ 。
(2)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L M N P
熔点/℃ -117 3550 44 -259
沸点/℃ 78 4827 257 -253
着火点/℃ 510 370 40 580
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 ________ (填 “合理”或“不合理”)。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 ________ (填代号)。
三、实验题。
22、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______;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______ 。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的安全性要得到提升,师生环保意识得到强化.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______(填“图甲”或“图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四、综合应用题。
23、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因锈蚀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而使其表面变成绿色。
(1)小花同学根据铜绿成分做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了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了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下列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选填实验编号)。
(2)小花和同学们利用废旧品中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假设不含其他杂质)设计了两个方案回收铜。
【查阅资料】a.;
b.。
【分析评价】
①X为碳的氧化物时,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②步骤V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 。
③以上两个方案中,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更优越并说明理由(理由写一点)。
_____________ 。
【拓展探究】
(3)氢气也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小红和小强各取12.0g氧化铜用氢气还原,反应一段时间后,两份固体均全部变红。小红和小强所得红色固体质量分别为9.8g和10.4g。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c.氢气还原氧化铜时也可产生氧化亚铜(Cu2O)。
d.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在空气中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
分析推断:小红得到的红色固体中含有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实验检验:请设计简单实验检验小强得到的红色固体的成分。
_____________ 。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末复习学情题附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的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2、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答案】D
3、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B.降低着火点就能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蜡烛比木材更容易点燃是因为蜡烛着火点高
【答案】C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 10 7 5 42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37 5 17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物质的值为5
C.物质Y一定是单质 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5
【答案】C
5、正确书写的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A.4Fe+3O22Fe2O3 B.2H2+O22H2O2
C.CuSO4+2NaOH=Na2SO4+Cu(OH)2↓ D.CaO+H2O=Ca(OH)2
【答案】D
6、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仔细观察如图),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分子的间隔、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D.B处火柴不燃烧的原因是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答案】B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
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答案】A
8、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减少空气中氧气含量 B.减少二氧化碳的生成
C.提高酒精的着火点 D.增大酒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9、将两份m1 g的镁条和足量氧气分别置于密闭装置和开放装置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固体的质量(m)随加热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0<t<t1时,有氧化镁生成
B.m1与m2质量之差等于反应被消耗的氧气质量
C.m3<m1是因为散逸的白烟中含氧化镁小颗粒
D.m1与m3质量之差等于散逸走的氧化镁的质量
【答案】D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铜丝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B.磷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答案】D
1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 )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装置
现象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答案】D
12、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13、在一次家庭小实验中,当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发现水面以下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杯着火点变低 B.温度低于着火点
C.与氧气接触面太小 D.纸杯不是可燃物
【答案】B
14、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微粒观: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
C.转化观: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
D.守恒观:18g氢气和18g氧气反应,分子个数不变
【答案】D
15、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读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每4克氢气和32克氧气点燃后可以生成36克水
C.每2mol氢气和1mol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2mol水
D.每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合成两个水分子
【答案】D
16、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B.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
C.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煤焦油和航空煤油等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CO、、、臭氧等
【答案】B
二、填空题。
17、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常用到“低钠盐”,其中“钠”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2)医疗抢救、登山运动、潜水作业等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 。
(3)冬天进入室内,眼镜片上有一层水雾说明空气中含有 。空气中可用作制造霓虹灯的物质是 。
(4)2021年3月29日是第2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无小事,人人需谨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高层建筑物起火,不可乘电梯,应从安全通道撤离
C.乘坐公交车时,不能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
D.手机充电器不使用时应及时拔下,不能长时间插在插座上
【答案】(1)元素; (2)供给呼吸;
(3)水蒸气;稀有气体; (4)A。
18、观察“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和宣传方式为________ 。实验中应观察和思考的是: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________ ,②实验中的________变化情况.
【答案】白磷燃烧,产生白烟,发出黄光,小球开始膨胀,后又变瘪,天平仍平衡 4P+5O22P2O5 其他变化 质量
19、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曾用金属铝和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加热铝粉使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混合物中的高氯酸铵受热分解,同时生成四种气体:两种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气体是氯气,还有一种气体是化合物(常温下是液态),因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试写出其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1)铝粉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二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Al+3O22Al2O3
(2)2NH4ClO4N2↑↑+Cl2↑+4H2O↑
20、小明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发现热水中的
白磷熔化成液滴.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及水
中的白磷都不燃烧.请回答:
(1)根据实验得出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写出两条)是 、 ;
(2)若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1)白色;固体;熔点低;(任意写出两条) (2)通入氧气。
21、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 ________ 。
(2)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L M N P
熔点/℃ -117 3550 44 -259
沸点/℃ 78 4827 257 -253
着火点/℃ 510 370 40 580
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 ________ (填 “合理”或“不合理”)。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 ________ (填代号)。
【答案】 ①. 降低温度 ②. 不合理 ③. M、N
三、实验题。
22、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______;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______ 。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的安全性要得到提升,师生环保意识得到强化.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______(填“图甲”或“图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答案】(1)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③④;②④ (3)乙
四、综合应用题。
23、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因锈蚀生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而使其表面变成绿色。
(1)小花同学根据铜绿成分做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了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了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下列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选填实验编号)。
(2)小花和同学们利用废旧品中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假设不含其他杂质)设计了两个方案回收铜。
【查阅资料】a.;
b.。
【分析评价】
①X为碳的氧化物时,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②步骤V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 。
③以上两个方案中,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更优越并说明理由(理由写一点)。
_____________ 。
【拓展探究】
(3)氢气也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小红和小强各取12.0g氧化铜用氢气还原,反应一段时间后,两份固体均全部变红。小红和小强所得红色固体质量分别为9.8g和10.4g。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c.氢气还原氧化铜时也可产生氧化亚铜(Cu2O)。
d.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在空气中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
分析推断:小红得到的红色固体中含有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实验检验:请设计简单实验检验小强得到的红色固体的成分。
_____________ 。
【答案】(1)bd
(2)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方案二,操作简单(合理即可)
(3) Cu、Cu2O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氨水振荡,红色固体部分溶解,得到蓝色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