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时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合计45分)
1. [史料实证]对比下面两幅历史地图,明显可以看出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
C.战乱之中孕育着统一
D.土地兼并严重
2.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3.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
A.20 万年前 B.距今 10000 年左右
C.春秋战国时期 D.北朝时期
4. 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楚国 D.战国时期秦国
5. 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6. 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7. (中考·东营)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8.(2020·济宁期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铁器牛耕、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
9.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的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10.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11.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1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鼓励耕织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14.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15.学校新来了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名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北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姓名是( )
A.秦楚 B.齐燕
C.秦齐 D.秦燕
二、判断题,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3题,合计9分)
16.【 】(2)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穆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使秦国国力不断增强。
改正:
17.【 】(3)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东北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改正:
18.【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
改正:
三、简答题(共3题,合计45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
材料二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并以此判断商鞅变法的性质。
材料三 卫鞅亡(逃)魏入秦,(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变法取得巨大成功,商鞅却遭遇车裂之刑,你认为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4)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为如今的中国发展带来什么启示?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文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1)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二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出了生命。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如何看待 并说出理由。
21. (唯物史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请阐明理由。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并联系当前我国的改革,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到了战国初年,诸侯国仅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这些诸侯国在兼并的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范围,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战乱之中孕育着统一,C正确。
2.【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秦民大说”“民勇于公战”并联系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出现了材料中的“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现象。故选 C 项。
3.【分析】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使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发展,所以 C 符合题意。
4.【分析】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筑的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5.【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可知,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燕、齐、楚、秦。故正确答案为 D。
6.D 7.C 8.A 9.B 10.D 11.A 12.A 13.D 14.B 15.D
二、判断题
16.【分析】
错误 “秦穆公”改为“秦孝公”
17.【分析】
错误 “东北平原”改为“成都平原”
18.正确
三、简答题
19.(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2)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3)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标准:变法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历史的变革与发展。
(4)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言之有理即可)
20.(1)富国强兵
(2)变法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否则导致落后。
认为商鞅变法失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一场变革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虽然商鞅死了,但是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1)答: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判断一场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被处死,但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一跃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2)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我们应该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言之有理即可)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