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集体练习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遗址分布星罗棋布 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2.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 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
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揽政 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
将军 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 这能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豪强地主横行
C.外戚势力膨胀 D.宦官把持朝政
高一历史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CQSQogCoABJAABgCQQV4CgOQkBCCACoOBFAMsAIAQQFABAA=}#}
4.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
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5.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
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
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
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C.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D.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7.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
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8.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或可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或可转为小手工
业者,或可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及服务性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缓和 B.官府对社会控制适当放松
C.社会等级观念开始淡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废止
9.辽朝贵族墓志资料中保留的以“中央”一词嵌入国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女真文中“伟
大的中央金国”与汉文中“大金”是彼此对应的;元朝建立以后,则出现了“中央蒙
古国”的蒙古语国名,该国名被其西北宗藩察合台汗国所采用。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少数民族注重学习汉文化 B.政治中心逐渐向北方转移
C.北部王朝“中国意识”增强 D.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
高一历史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CQSQogCoABJAABgCQQV4CgOQkBCCACoOBFAMsAIAQQFABAA=}#}
10.读《元朝形势图(1330 年)》。对图中数字所指区域的地方管理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地由中书省直辖 B.②地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
C.③地为宣政院辖地 D.④地设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11.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
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
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该人
物的活动是( )
A.戚继光率军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玄奘去西游
12.鸦片战争前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彻底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B.促使政府掀起洋务运动
C.引导时人关注 世界形势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3.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
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
此,清政府决定( )
A.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洋务新政
B.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C.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高一历史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CQSQogCoABJAABgCQQV4CgOQkBCCACoOBFAMsAIAQQFABAA=}#}
14.右图漫画选自 1911年 11月 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
(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该漫画
创作的背景是( )
A.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B.清朝黑暗统治彻底结束
C.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
D.北洋军阀集团陷入分裂
15.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
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均主张“中体西用” 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都未触及政治制度 D.以政治制度改革为核心
16.如图为 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
业的发展得益于下面( )
A.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B.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政体
C.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D.民国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
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 ▲ (朝代)仍实现了
短暂的统一,之后符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
高一历史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CQSQogCoABJAABgCQQV4CgOQkBCCACoOBFAMsAIAQQFABAA=}#}
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
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
列举西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8 分)
(2)阅读材料二,完成“▲”填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
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
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
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
日趋于完善。图示如下:
(1)任选表中三项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具体时代,简析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的 (6分 )
(2)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创新 试列举两个,并说明其创新之
处。(8分)
高一历史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CQSQogCoABJAABgCQQV4CgOQkBCCACoOBFAMsAIAQQFABAA=}#}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在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即 19 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
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
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894 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
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
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
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
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力的对此总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
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
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
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正是
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
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
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6 分)
高一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CQSQogCoABJAABgCQQV4CgOQkBCCACoOBFAMsAIAQQFABAA=}#}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集体练习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ADCDA 6-10:BABCA; 11-15:BCCAB; 16:D
17、【答案】(1)秦:法家思想。(1分)汉: 儒家思想。(1分)
措施:政治,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郡级官员监察;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思想;独尊儒术;军事:大败匈奴巩固边防(任答3点6分)
(2)西晋(2分);因素: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条件(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长期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差距缩小。(任答2点4分)
18、【答案】(1)郡县制度:秦朝将郡县推广至全国,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儒建议,统一思想;使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隋朝确立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时期采取盐铁专卖和均输平准制度,禁止私人冶铁铸币;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每项制度简析2分,选了制度,没有简析0分)
(2)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有利决策和提升效率;既加强皇权,又相权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察举制度:两汉实行的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利于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增加政权开放与社会流动。其它如:九品中正制、刺史制度、行省制度等。(每项制度各2分,解释各2分)
19、示例1:
论题: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大变局(2分)
阐述:经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突,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司法、关税、领土等大量主权;经济上,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使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冲击,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思想文化上,西方宗教与文化在坚船利炮掩护下涌入中国,中西文化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9分,言之成理即可)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引发了19世纪中期中国的大变局。(1分)
示例2:
论题:19世纪中期中国人面临两大历史新课题(2分)
阐述: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与中国均发生巨大变化: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在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逐渐走上近代工业化道路,近代化成为世界潮流;经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国门,丧失了大量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位丧失。由此,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追随世界近代化潮流成为这个时代的新课题,非常紧迫地摆在中国人面前。(9分,言之成理即可)
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争取国家独立自主和发展近代化成为中国人的两大历史新课题。(1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0、 (1)原因:缺乏对日作战准备;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加速士大夫变法与守旧的分化;激发了士大夫变法图强的决心;促使士大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增强了土大夫的民族意识和自觉意识。(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