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学月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学月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9 11:14:52

文档简介

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学月考试
历史科·参考答案
选项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A A D C D
选项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A B C A C
1、解答
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
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 C。
2、解答:A,以和为贵是其指导思想,不是目的,故A项排除;
B ,郡国制度的问题指的是地方上同时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封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材料并没有涉及,故B项排除;
C,是措施的特点,且材料除了西南的夜郎,还说到西夷,故C排除。
D,汉武帝在西南和西夷采取的这些措施,从朝廷、统治者角度出发,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其统治,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
3、解答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联合办公之处,更多宰相的进入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B项正确;
“宰相逐渐增多”使得相权被削弱,加强了君权,不是平衡,排除A项;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分工本来就明确,排除C项;
唐朝是封建专制社会,材料所述发展趋势加强了君权,不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排除 D项。
故选: B。
4、解答
由材料可知,宋代各阶层从上到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料,体现了香的社会需求量之大;结合所学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知识可知,巨大的社会需求所带来的利益刺激,推动了丝路香料贸易的兴盛,故选A项;
材料不仅涉及民众,也提到上层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不仅描述了社会生活的特点,也涉及海上贸易的繁荣,故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宋人爱香与宋代文人倡导专修自身、崇尚道德有关,但材料并未涉及宋人爱香的原因,故D项错误;
仅从广州市舶司的乳香交易量不能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结论,故C项错误。故选:A
5、[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A项,男性也能从事纺织,女性也能从事耕作,体现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
B项,资本主义萌芽是指手工工场的商品生产中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仍是小农经济状态,并未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
C项,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江南农家有的男性做织布等工作比女性还好,而有的女性反而与男性一同耕作。这并未体现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
D项,材料说的是家庭手工业。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6、解答
A.材料强调学校的作用,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排除;
B.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排除;
C.学校不是监察制度,排除
D.根据“推选名儒担任老师”、“师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误提出批评”、“地方官员如果倚势欺凌老儒,学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驱逐之”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学校和名儒对政治的监督作用,带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民族工艺短暂的春天
C.由材料中的"民营企业"及图中信息可知,保晋矿务总公司是一家民族工业企业,其在1916年、1930年盈利极大是因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给其创造了发展机会,其亏是因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对华加紧经济侵略,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故C项正确;
B.近代中国工业发展速度不仅仅由国内政局决定,还有经济,思想观念以及外来侵华势力等因素的影响,B项表述片面,故B项错误;
A.材料中虽提及"利用小机器",但仅凭一家企业难以判断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广情况,故A项错误;
D.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故D项错误。
8、解答
A.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1919年五四运动。毛泽东和周恩来领导中国革命之前,工人阶级就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并不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从材料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对中国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道路并不完全的赞同。因为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
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的斗争表现,而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外交方针。故选: C。
9、解答
材料没有体现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且消弭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
根据材料“片中男主人公是日本人,女主人公是中国人,男人是主导者,女人是奉献者,全片以日语对白为主,国语对白很少”可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拍摄的电影,宣扬的是日本人的优越性,这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表现,是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是故D项正确;
选项中的“国统区”表述错误,“满洲映画协会”,是在日本控制下的沦陷区成立的,电影也是在沦陷区播放的,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突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由材料可知,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不但积极参与联合国的会议,还从中吸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并相应调整了政府部门设置,适应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故选C项;材料只体现了新中国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并未体现新中国自行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排除A项;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和国际秩序的变革并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故排除B.D两项。
11.【答案】C【解析】由材料“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遵守既定条款”可知当实践与法规发生冲突时,罗马法不拘泥于法律条文,根据实际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理性务实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具体的法律条款,也并未提及法律条款的改变,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经过立法委员会多年的考察与磋商才最后确定发表”可知罗马法是经过慎重考察和磋商后才确定的,并不是随意解读,排除B项;“会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遵守既定条款”可知罗马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体现出罗马法体系的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英国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50%”“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结合纲要下册第10课所学工业革命的背景可知,十七八世纪英国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农业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故选A项;“工业革命”不合时空,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排除B项;“土地所有权的变化”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英国“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相悖,排除C项;“英国尊重传统”不合题意,与材料“改良粮种和土壤”“农业革命”相悖,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颁布义务初等教育法”“把公民教育设置为学校优先开展”“保障全体适龄儿童入读初等学校”“为初等学校编写教科书”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政府重视义务初等教育,从制度上和经济上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初等教育,这些做法有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顺应了法国政治民主化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儿童的义务初等教育,工业革命更多需要的是成年人(技术人才、产业工人等),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初等教育”,没有体现其他层次教育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启蒙思想与法国初等教育的关系,也没有涉及启蒙思想的发展,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00—1900年英国人均收入整体上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故选C项;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分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而普通民众遭受了资本家残酷的剥削,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极大的提升,排除A项;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状况,排除B项;福利国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可知,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这有利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促进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640年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至尊法案》建立起英王的专制统治,没有冲击欧洲封建王权的统治,排除C项;掀起西欧宗教改革浪潮的是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苏俄(联)成立后,一直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封锁,而材料反映了苏俄(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逐步改善,这体现了苏俄(联)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故选C项;苏俄(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 并不意味着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排除A项;一战后西方国家极力排斥苏俄(联),拒绝苏俄参加巴黎和会,苏俄(联)不可能维护凡尔赛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灵活调整与西方的外交关系,而不是团结欧洲与美国争霸,何况美苏争霸是到了二战后的50年代,排除D项。
17(1)原因: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农业的丰收;
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客观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打击和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内容:实行合同制;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结合起来;
调整和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减少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
改革经营方式,采取多渠道经营;
改革流通体制,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2)评价:打破了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商品的流通);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适应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但是,自于缺少健全的市场和法律规范,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
18.【答案】(12分)
(1)特点:管控限制逐渐被打破(从宵禁到逐渐放开);规模不断扩大(场所数量增多);大众化、世俗化、多样化;商业色彩日益浓厚;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1点1分,任意4点4分)
背景:观念的变化(或对黑夜认识的转变);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2分)
(2)原因:工人阶级的斗争(或工人运动的推动);企业主充分利用夜晚时间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或生产资本对夜晚时间的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集中和扩张的需要。(1点2分,任意2点4分)
(3)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扩张与发展带来的夜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资本的扩张性又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宵禁......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得出管控限制逐渐被打破(从宵禁到逐渐放开);据材料一“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得出规模不断扩大(场所数量增多);据材料一“普通市民......势不可挡......社交生活”得出大众化、世俗化、多样化;据材料一“剧院......主要场所”得出商业色彩日益浓厚;据材料一“不再......关闭城门......社交生活”得出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一“从近代开始......有了新认识”得出观念的变化(或对黑夜认识的转变);据材料一“19世纪......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得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2)据材料二“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得出工人阶级的斗争(或工人运动的推动);据材料二“夜班工作制......资本增殖”得出企业主充分利用夜晚时间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或生产资本对夜晚时间的充分利用);据材料二“1919年......夜班工作制”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新变化,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集中和扩张的需要。
(3)据材料三“对于资本主义......开发、利用的资源”可知,资本即资本主义经济,据材料一“从近代开始......享受夜晚生活”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扩张与发展带来的夜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即“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据材料二“通宵达旦......换班工作”得出资本的扩张性又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即“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19.【答案】(14分)
(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4分,任答两点即可)
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4分,任答两点即可)
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得出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据材料一“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为非法的私下行为”得出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据材料一“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得出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据材料一“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得出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第二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一清政府“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得出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据材料一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据材料一“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得出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得出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据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多为自耕农”得出以农民为主体;据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得出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据材料二“如果没有华人……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得出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据材料二华工“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得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第二小问认识,据选必三第7课所学—华工出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文化—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结合材料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对华工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得出经济—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华工(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
20.【答案】
示例:
论题: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
论述:众所周知,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消除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旧制度、旧文化,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制度、新文化。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奴隶制严重阻碍秦国社会发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巨大勇气排除阻力,坚决取消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建立有利于富国强兵的封建制度,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县制”“二十等爵制”等。这些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日后崛起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8分)
结论:总之,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
【解析】
首先,概括论题,据材料“改革......革命......运动过程”得出论题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论述观点,从改革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明改革的含义,即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消除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旧制度、旧文化,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制度、新文化;结合历史上的改革的史实论证,从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角度分析,可知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处在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奴隶制严重阻碍秦国社会发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巨大勇气排除阻力,坚决取消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建立有利于富国强兵的封建制度,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县制”“二十等爵制"等,这些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日后崛起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最后,概括总结,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学月考试
历史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2.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其主要目的是
A.践行以和为贵思想 B.缓解了郡国制度的问题
C.怀柔西南少数民族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3.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们的临时开会场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长官出席;后来,唐代的宰相逐渐增多,开会时政事堂人满为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发展趋势
A.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B.有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
C.表明了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4.宋代,上至皇室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673斤。这说明宋代
A.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 B.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
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
5.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6.黄宗羲认为,全国各级学校都应该通过“公议”的方式推选名儒担任老师,在特定的日子,天子和各级官员还要亲临学校,就弟子之列听讲,师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误提出批评。地方官员如果倚势欺凌老儒,学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驱逐之。该观点
A.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揭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
C.顺应了强化监察制度的趋势 D.蕴含着一些朴素的民主色彩
7.山西煤藏丰富,1907年成立的山西近代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保晋矿务总公司,利用小机器开采煤矿。如图是其部分年份的账面盈亏情况(单位:元)。图中所示可用于说明
A.新式生产方式的推广极其缓慢 B.国内政局决定了中国工业发展速度
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 D.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8.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满洲映画协会”在1937年8月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国策电影,如1939年拍摄的爱情片《白兰之歌》:片中男主人公是日本人,女主人公是中国人,男人是主导者,女人是奉献者,全片以日语对白为主,国语对白很少。这类国策电影
A.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 B.消弭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C.对国统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 D.直接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
10.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A.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D.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11.与其他文明不同,罗马法的诞生是以世俗的名义发表《十二铜表法》为标志,而且这部法律经过立法“委员会”多年的考察与磋商才最后确定发表。当其实践与法规发生冲突的时候,罗马人总是会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而非遵守既定条款。上述内容集中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
A.条款多变 B.解读随意 C.理性务实 D.体系缺失
12.17世纪,英国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50%,但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改良粮种和土壤、采用轮作制、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到18世纪上半期,农业革命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化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 B.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大
C.圈地运动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D.英国尊重传统的社会风气浓厚
13.法国政府先后于1880年和1882年颁布义务初等教育法,把公民教育设置为学校优先开展的科目,并从制度上和经济上保障全体适龄儿童入读初等学校。同时,不少共和派政界和学界知名人士纷纷执笔为初等学校编写教科书。这些做法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人才保障 B.顺应了法国政治民主化发展
C.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反映出启蒙思想的持续高涨
14.下图数据反映当时英国(  )
A.民众生活质量极大提升 B.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提升
C.工业革命增加社会财富 D.福利国家制度使人民受惠
15.1534年,英国国王享利八世授意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并将英格兰教立为国教,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英国的这一规定(  )
A.有利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B.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冲击了欧洲封建王权的统治 D.掀起了欧洲宗教改革的浪潮
16.下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外交活动的重大事件,这说明苏俄(联)(  )
时间 事件
1922年 与德国恢复外交关系,开展经贸往来
1924年 英、法承认苏联,苏联与英法恢复外交关系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担任国联行政院常设理事
A.逐步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B.坚持维护战后凡尔赛体系
C.灵活调整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D.力图团结欧洲与美国争霸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户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8分)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一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华工出国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尽管改革形式多样,效果各异,但所有的改革无疑都充满着艰巨性,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改革者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他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这些直面困难、敢于斗争的改革家的精神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一一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所学知识,请提炼一个论题。例如从:“改革与发展”“前进与曲折”等角度,围绕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