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度朝阳市高一年级12月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解析】由材料可知,比邻星b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南门二系统中的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其所在的天体系
统中,天体运行轨道相互独立,D正确:无法判断比邻星b公转方向,A错误:太阳为太阳系中的天体提供光热资源,不能为比
邻星b提供光热资源,B错误:行星都是围绕恒星做运动,不是行星之间相互吸引绕转,C错误。故选D。
2.A【解析】由材料可知,比邻星b位于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说明其与红矮星距离适中,A正确:材料没有表明表层由岩石
组成、自转周期适中、有较厚的大气层的相关信息,B、C、D错误。故选A。
3.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极放大”是指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以上,因此极地地区高压
减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高纬度环流势力减弱,极地高空气压升高。故选A。
4.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说明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反射率降低,但同时蒸发量增加,B正
确,A错误:云量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下垫面加热作用也会随之减弱,C错误: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并
不能反映日照时间变化,D错误。故选B。
5.B【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水汽增多,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大气辐射增强,使北极近地
面升温明显,C错误:水汽增多会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不会出现增温明显,B正确,A错误:降水量增
加不能使北极增温,D错误。故选B。
6.D【解析】7时至17时的热岛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即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先减小后增大,气压差先减小后增大,故风速先减小后
增大,A错误:城区的温度始终高于郊区,故城区的气压始终低于郊区,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全天的风向均由郊区吹向城区,B、C错误:
由图可知,7时的热岛强度大于17时,即城区与郊区的温差7时大于17时,温差与气压差呈正相关,故7时城区与郊区的气压差大于
17时,风速较大,D正确。故选D。
7.A【解析】降雪后温度降低,取暖需求增大,城区人口比郊区更密集,取暖产生的废热更多,①正确:郊区积雪比城区融化的
慢,积雪反射率较高,②错误;降雪后天气转晴,城区与郊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差异不大,③错误:郊区温度低于城区,积雪留存时间长,
城区温度回升时,郊区的温度依然较低,增大了城区与郊区的温差,④正确。故选A。
8.D【解析】硬化路面,会使下渗量减少,影响水循环环节中的下渗,D正确:对大气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基本没有影响,A、B、C
错误。故选D。
9.A【解析】路牙石上拱形缺口,便于路面积水排泄,A正确:花坛更换花卉,与路牙石上拱形缺口无关,B错误:行道树灌溉是
人工直接灌溉或采用喷灌,与路牙石上拱形缺口无关,C错误:对改善道路外观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10.A【解析】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有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A正确:城市建设减少地下排水管道口径,会增加
城市内涝,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B错误: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下渗减少,影响地下水平衡,C错误:建设数量众多的
摩天大楼,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出现内涝,D错误。故选A。
11.D【解析】我国东海、南海也有大量河流注人,其河流径流量更大,渤海湾相比于其他三个海域,相对较封闭,与大洋交换较
少,加之陆地河流注入,淡水在相对封闭的海域存留,使得渤海表层海水盐度低,A错误,D正确:虽然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海冰
对盐度有影响,但此处海水盐度最低主要是受大陆水系的影响.B错误:海水盐度与陆地盐碱地的改良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12.A【解析】由材料,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图中辽东湾地区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相比.偏离
程度较大,莱州湾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间的距离较近,是由于莱州湾与辽东湾相比,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海水不易结冰,A正确:
都在大陆架附近,两处海湾海水深度差异不大,B错误:莱州湾靠近黄河入海口,径流汇入并不少,C错误:人类活动差异并不大,D错
误。故选A。
13.C【解析】a处位于山谷地区,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c处位于河流人海口处,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口三
角洲:d处位于出山口,流速减慢,流水携带碎屑物堆积形成冲积扇,、c、d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侵蚀、堆积、堆积。故选C。
14.D【解析】b处位于河流凸岸,泥沙堆积形成泥滩平原: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故选D。
15.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属于岩石圈。故选B。
16.C【解析】侏罗纪为中生代时期,是裸子植物时代,是重要的造煤期,C正确:铁矿的重要形成时期在前寒武纪,A错误:无脊
椎动物空前繁盛发生在古生代时期,B错误:喜马拉雅的造山时期发生在新生代时期,D错误。故选C。
17.【答案】(1)⑤>①=②=③>④(2分)A(1分)白天(1分)西北风(1分)
(2)(2分,每个箭头0.5分)
肠
地理答案第1页(共2页)2023—2024学年度朝阳市高一年级 12月考试
地 理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 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比邻星b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南门二系统中的红矮星比邻星宜居带内。比邻星b是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系外行星,也是已知距离最近的位于宜居带内的系外行星。据此完成1~2题。
1.比邻星 b及其所在天体系统
A.与地球公转方向不同 B.太阳为其提供光热资源
C.各行星相互吸引绕转 D.天体运行轨道相互独立
2.比邻星b最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A.与红矮星距离适中 B.表层由土壤组成
C.公转的周期较适中 D.有较厚的大气层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下图为“北极放大”大气驱动机制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推测“北极放大”过程中,大气环流的变化趋势是
A.极地高压减弱 B.极地东风风力增强
C.高纬环流增强 D.极地高空气压降低
4.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A.反射率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云量增多 D.日照时间变长
5.①的含义最可能为
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减弱
C.大气辐射减弱 D.降水量增加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城市热岛强度越大。下图示意我国某滨海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
A.7时至17时的风速持续减小
B.7时的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C.17时的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D.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
7.与多年平均热岛强度相比,冬季强降雪后的热岛强度加大,原因是
①城区家庭取暖耗能多 ②郊区积雪反射率低
③城区的太阳辐射更弱 ④郊区积雪留存时间长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某学校附近马路封闭改造施工,开通后同学们发现该路段路牙石上增加了许多拱形缺口,大雨时马路路面也不再经常积水。下图为改造后的公路景观图。据此完成8~10题。
8.大雨时马路路面容易积水,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硬化路面影响
A.大气降水 B.地表蒸发
C.水汽输送 D.地面下渗
9.路牙石上拱形缺口的主要作用是便于
A.路面积水排泄 B.花坛更换花卉
C.行道树的灌溉 D.改善道路外观
10.下列措施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是
A.路面硬化中推广渗水砖 B.缩小地下排水管道口径
C.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 D.建设数量众多摩天大楼
渤海的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为28‰~31‰,是我国四大海域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海域。海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析出盐分,所以海冰的含盐量接近淡水。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下图为某年1月15日渤海湾海冰预警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与其他三大海域相比,渤海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A.注入渤海的河流较多,径流丰富
B.纬度偏高,冬季结冰期长
C.盐碱地得到改良,地下水盐分减少
D.海域封闭,受大陆水系影响大
12.与辽东湾相比,莱州湾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间的距离较近,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B.海水深度浅
C.径流汇入少 D.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读下图。 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河流 a、c、d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堆积、侵蚀、搬运
C.侵蚀、堆积、堆积 D.堆积、搬运、侵蚀
14.图中 b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分别是
A.瀑布、河漫滩平原
B.冲积扇、三角洲
C.三角洲、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2023年1月,某科研团队在湖北西部首次发现侏罗纪恐龙的足迹化石,对研究中国侏罗纪中期恐龙的活动范围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恐龙足迹图。据此完成15~16题。
>
15.该足迹化石保存于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16.该地质时期是
A.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B.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C.裸子植物重要造煤期 D.喜马拉雅的造山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甲为“某地高空的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乙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图甲中点①②③④⑤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若图甲的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 ,若图甲中的A 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填白天或夜晚),若图甲中表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A 在B的正东方向,则A 与B之间的风向为 。(5分)
(2)结合材料及图乙,请在下图中画出夜晚时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2分)
(3)与图乙“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单项选择题)。(1分)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4)试分析白天晴天时“穿堂风”风力比阴天大的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地表覆盖一层厚6-15 厘米的粗砂砾石或卵石,形成一片特殊的田地,被称为砂田。这是为适应当地干旱少雨多大风的气候条件,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耕作方式。 图甲为当地砂田景观图,砂田出产的西瓜较普通裸地个大、多汁、甜度更高。 图乙示意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1)写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2分)
(2)结合区域气候条件分析该地砂田出产的西瓜较普通裸地个大、多汁、甜度高的原因。(6分)
(3)比较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砂田耕作方式的好处。(10分)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原因。(8分)
(2)分析该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6分)
(3)说明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