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8 08: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
——毛泽东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经济之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战况之变——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一、经济之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是指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特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地区。
土地改革: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夏天晒着个光脊梁 ,冬天穿不上棉衣裳。
打了粮食交地主 ,自己吃的个柴火糠 , 柴火糠。
这样的年头没法办 ,居家老小哭连天。
求求地主借碗米 ,地主他说饿死俺 , 饿死俺。
......
共产党来解放军 ,艰苦奋斗为人 民。
咱们都有吃和穿 ,咱们穷人翻了身 , 翻了身 。
(解放战争时期流传于苏鲁豫皖结合地区一带的民歌,歌名不详。)
思考:共产党如何使“穷人翻了身”?
封建土地所有制
任务:思考人民通过歌谣控诉什么?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之变—经济
民谣3
经济、政治解放
最大特点:耕者有其田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解放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经过
结果:历时一年多完成,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农民分到牲畜
土地改革——意义
没收或征收的土地、财产全部分给了贫雇农和部分下中农,使农民所得到的土地占到总面积的95%,基本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经过土改运动,到1948年秋,在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反蒋保田保家乡

“参军人人有责”
1.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2.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北平学生 “反饥饿,反独裁
大游行”通过天安门
等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国民党=刮民党
民国万岁=民国万税!
法币100元购买力的变化
1937年可买两头牛
1945年可买两个鸡蛋
1946年可买六分之一块肥皂
1947年可买一只煤球
1948年可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
1949年可五十亿分之一两大米
材料一: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任务:阅读史料,思考国民党统治后期财政出现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任务:结合课本,国民党的应对政策是什么?造成什么后果?
“白粳犹如脱缰之马,直至三万元以上。”
——《经济周报》
物价飞涨 ,民不聊生
恶性通货膨胀
国统之困—经济
失业难民如海潮,
托儿带女四出逃,
要问这事其中故,
蒋家暴政一手造。
——陕西·选自《解放战争时期歌谣》
民谣4
养个儿子是老蒋的,
打下粮食是保长的。
当乡长楼瓦雪片,
当保长置庄买田,
当甲长不缺油盐。
——解放战争豫西民谣
国民党“抓壮丁”式征兵
民谣
国统之困—军事
强迫参军,百姓不满
二、战况之变——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
决战:三大战役
决胜:渡江战役
任务:梳理人民解放战争各战役的时间、空间、意义,完成表格。
战役 时间 地点 意义
跃进大别山 1947.6 揭开反攻序幕
辽沈战役 1948.9
淮海战役 1948.11 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解放
平津战役 1948.11
渡江战役 1949.4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东北全境解放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A
B
C
D
E
E
A
C
B
D


武汉
南京
大别山
思考:为什么把大别山作为目标?
邓小平
刘伯承
毛泽东说:蒋介石伸出了两个拳头,我们就给他心脏插上一刀!
战略进攻
战略防御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1946.6——1947.6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三大战役示意图
中国战场这么大,战略决战首先从哪里突破,解放军必须能首战告捷?
华北?华东?西北?
东北?
东北!
辽沈战役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
首先,东北战场最早呈现出明显的我强敌弱的态势,敌我军55万:70万。
其次,国民党对东北是撤是守犹豫不决,为共产党战略决战提供了绝好的时机。
第三,解放东北可以使解放战争有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特别是东北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关门打狗
将 领 战后军队数量
国民党军 败军之将: 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范汉杰。 国民党伤亡:47万。
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
东北解放军 胜利之师: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东北解放军伤亡:6.9万。
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
黄百韬兵团
黄维兵团
杜聿明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500只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傅作义和平改编
故宫
圆明园
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瓮中捉鳖
三 大 战 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848年9月 —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江阴
湖口
南京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届二中全会
①工作中心调整:由乡村转向城市,恢复发展生产
②重新明确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①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时间
地点
目的
内容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耕者有其田
为什么中共能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天(刘西林)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伊咳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伊咳呀嗨。
踊跃参军
支援前线
得民心者得天下!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
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西柏坡拥军小唱》
民谣7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讨论:思考两首民谣对“亲人参军”
态度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养个儿子是老蒋的,
打下粮食是保长的。
当乡长楼瓦雪片,
当保长置庄买田,
当甲长不缺油盐。
——解放战争豫西民谣
民谣5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
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1924年
1927年
1937年
1945年
回忆国共“交往”历史
<合作>
国民大革命时期
<内战>
十年内战时期
<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
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内战>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946年6月 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解放战争
1945年《双十协定》、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内战爆发
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本课小结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1949年4月23,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解放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土地革命(1927-1937)
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