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8 09: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周



西

东晋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 朝
南 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前秦
东晋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对峙
8万精兵
60万步兵
27万骑兵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淝水之战形势图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1、背景
2、时间
3、交战双方
4、结果
5、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南方相对稳定。
一、淝水之战
问题思考: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民族交融不充分(民族矛盾);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人民厌战
东晋:军民团结一致,坚决抵抗,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
无意愿
无斗志(无拼尽全力的意志)
无认同感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典故
关于淝水之战有哪些历史典故?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平 城
439年
建立
时间:
民 族:
都 城:
时间:
影响:
统一
巩固北方
继续征战
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公元439年,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孝文帝改革
1、494年,迁都洛阳
1.目的:
2.改革内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
接受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内容:1、迁都洛阳
原因
影响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地处中原,交通________;农业_______;文化________,_________控制中原。
便利
发达
繁荣
有利于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材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说汉语
比一比:阅读课本P95及材料,看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胡服俑
汉服俑
穿汉服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改汉姓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材料三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材料: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自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联汉姻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材料五: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习汉礼
材料六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选自张金龙: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用汉制
用汉制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学汉礼
民族交融高潮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姻
公元494年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改革影响:
人物 目的 措施
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阅读教材P95,填充表格内容
迁都
推行汉化
孝文帝改革的概况
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说孝文帝是鲜卑族消亡的千古罪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让我们一起
来分享你精彩的见解。
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我来谈谈: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民族交融
表现
1、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民族交融
表现
1、经济习俗方面
2、政治方面
3、文化方面
4、民族心理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汉族人民喜爱。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胡床
椅子
方凳
相互学习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汉人胡食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
北朝乐府《木兰诗》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思想文化
(1)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北魏统一北方
本课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1、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双方是( )
A、西晋与前秦 B、东晋与前秦
C、北魏与东晋 D、北齐与西晋
2、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之上,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其内容属于(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B
C
3、下列图片反应的历史现象是( )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
C
4、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高潮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东汉、魏晋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D
课堂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
东晋
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影响
目的
措施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淝水之战
前秦土崩瓦解
北魏建立统一
课堂练习
1.(2022·广西河池·3)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增强了军事力量 D.削弱了北魏实力
B
2.(2022·黑龙江大庆·3)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  )A.实现了全国统一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激化了民族矛盾
3.(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