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知道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推广;
2.了解苏联的改革变化;
3.了解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
学习目标
任务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根据地图,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2.苏联模式的推广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军事
经济
1947,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1949年
“北约成立”
1955年
华约建立
1949年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控制东欧各国,
要求其社会制度、
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帮东欧国家克服经济困难,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实际上处在
苏联控制之下
经互会旗帜
实质: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表现。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学习苏联,实行“一五计划”
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3.中苏关系:(阅读教材P.84)
任务二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1.斯大林模式(回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乱了
把苏联改僵了
把苏联改垮了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跛脚的巨人
2.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材料一: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
材料二: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全盘否定,
引发思想混乱
不符合苏联国情
阅读教材P84,结合材料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
改革重点:农业
改革失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自主学习】
3.勃列日涅夫改革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阅读教材P84-85,结合材料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
改革重点:重工业
跛脚的巨人
【自主学习】
4.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阅读教材P85,结合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
改革重点:前期-经济
后期-政治体制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小组合作】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措施
结果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失败
失败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社会主义苏联的三次改革
1985年
失败
②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回顾:面对相同的情况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至今结束了吗?
从苏联和中国的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改革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4.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应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5.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思考:依据材料和课文内容,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从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一.东欧剧变
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任务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照搬斯大林模式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影响
1.内部原因:
2.外部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返回
时 间
表现 经济
政治
实 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东欧剧变的表现:
根据课文,了解东欧剧变的相关史实。
小组讨论:(教材p.85倒数第二段)
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①波兰②民主德国③罗马尼亚④匈牙利⑤捷克斯洛伐克⑥保加利亚⑦阿尔巴尼亚⑧南斯拉夫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2.东欧剧变的表现: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实际上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首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权力移交叶利钦,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催化剂):
2.戈尔巴乔夫辞职:
3.解体标志: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根本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材料2: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材料3:“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外部
直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材料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使苏联工业总产值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农业停滞不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4.苏联解体原因:
客观原因:八一九事件
答:我不同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能说是社会主义遭到失败,只能说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中国如今依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思考:(1)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讨论: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从苏联的解体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 B.计划与市场结合 C.自由放任 D.多种所有制并存
3.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
A.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成都中考)“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反法西斯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与该材料描述的历史进程相符合的国家是( )
A.苏俄 B.苏联 C.独联体 D.俄罗斯
达标检测
1.苏联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力量,同时为了与美国对抗。采取了下列哪些具体措施( )
①建立经互会 ②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
③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接受马歇尔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A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