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末复习学情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末复习学情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8 07:0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末复习学情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风吹灭蜡烛,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消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C.烧杯上盖铜片是防止氧气进入水中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4、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 B.元素种类 C.原子种类 D.分子种类
5、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
A. 甲是单质,乙、丙均为氧化物
B. 丁的化学式为H2O
C.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D. 该反应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个数均不变
6、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A处红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需要太阳光
C.需要可燃物 D.需要与氧气接触
7、如图所示,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 不要轻易开窗
8、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书馆资料着火时,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也一定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而灭火
D.烧锅炉用的煤加工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9、现有a g A物质和b g B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 g C物质和n gD物质。对此,下列说法或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化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D.在该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如下关系:ag+bg=mg+ng
10、将200g含CaCO3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含钙),高温灼烧一段时间后, 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1%,则生成CaO的质量约为( )
A. 28.0g B. 44.8g C. 56.0g D. 78.0g
11、某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进行如图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对比,证明可燃物在有水的条件下不能燃烧
B.②③对比,证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更高 
C.缺少“水中红磷不燃烧”的对比实验 
D.实验过程中试管塞可能会被冲开
12、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生成的氧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B. 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溶液中水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的二氧化锰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D.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生成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4、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1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
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7
1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二、填空题。
17、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是全社会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
(1)在炉灶中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可燃物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2)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
(3)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两步:①SO2在空气中被粉尘催化,发生氧化反应后得到SO3;②SO3 与水化合形成硫酸。其中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低碳生活”是倡导减少___________的排放。
(5)氢气能作为燃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8、从中药八角茴香中提取的草莽酸(C7H10O5)具有抗炎、镇痛作用,是抗癌药物中间体。现有17.4g草莽酸与一定量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7.6g的二氧化碳、9g的水和     g的化合物M,该反应生成水和M的粒子个数比为    。
19、4NH3+5O24X+6H2O反应中,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20、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甲同学验证燃烧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   ,白磷仍然没有燃烧,再从a管通入   ,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21、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天然气等,是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居民生活中常用的气体燃料主要是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有时燃气灶的火焰会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天然气主要成分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2)为解决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问题,目前,中科院研制出一种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的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请从原理或产品的角度分析该成果的意义是_______ (答一点即可)。
三、实验题。
22、用如图装置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使装置内充满氮气,发现B处红磷、C处白磷都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
②按压注射器活塞注入H2O2溶液,则A处发生的现象是 ,B处红磷不燃烧,C处白磷在水中燃烧。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处红磷不燃烧原因是 。
③ (填操作方法),观察到B处红磷燃烧。
④待B处红磷燃烧结束时关闭k,关闭k的目的是 。
23、某同学把4g硫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质量(g) 3 4 6
生成SO2 的质量(g) 6 8 8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   g;
(3)第三次实验中消耗掉硫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g、   g;
(4)这三次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
四、计算题。
24、工业上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试计算:电解7.2t的水,能制得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期末复习学情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风吹灭蜡烛,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消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2、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D 
3、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C.烧杯上盖铜片是防止氧气进入水中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A,D
4、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 B.元素种类 C.原子种类 D.分子种类
【答案】D
5、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
A. 甲是单质,乙、丙均为氧化物
B. 丁的化学式为H2O
C.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D. 该反应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个数均不变
【答案】B
6、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A处红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需要太阳光
C.需要可燃物 D.需要与氧气接触
【答案】A
7、如图所示,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 不要轻易开窗
【答案】B
8、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书馆资料着火时,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也一定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而灭火
D.烧锅炉用的煤加工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答案】B
9、现有a g A物质和b g B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 g C物质和n gD物质。对此,下列说法或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化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D.在该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如下关系:ag+bg=mg+ng
【答案】C
10、将200g含CaCO3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含钙),高温灼烧一段时间后, 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1%,则生成CaO的质量约为( )
A. 28.0g B. 44.8g C. 56.0g D. 78.0g
【答案】C
11、某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进行如图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对比,证明可燃物在有水的条件下不能燃烧
B.②③对比,证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更高 
C.缺少“水中红磷不燃烧”的对比实验 
D.实验过程中试管塞可能会被冲开
【答案】D
12、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答案】A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生成的氧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B. 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溶液中水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的二氧化锰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D.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生成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答案】A,B
14、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1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
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7
【答案】C
1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答案】D
二、填空题。
17、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是全社会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
(1)在炉灶中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可燃物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2)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
(3)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两步:①SO2在空气中被粉尘催化,发生氧化反应后得到SO3;②SO3 与水化合形成硫酸。其中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低碳生活”是倡导减少___________的排放。
(5)氢气能作为燃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光合作用 O2+2SO22SO3
二氧化碳 2H2+O22H2O
18、从中药八角茴香中提取的草莽酸(C7H10O5)具有抗炎、镇痛作用,是抗癌药物中间体。现有17.4g草莽酸与一定量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7.6g的二氧化碳、9g的水和     g的化合物M,该反应生成水和M的粒子个数比为    。
【答案】8.4;5:3。
19、4NH3+5O24X+6H2O反应中,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答案】NO
20、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甲同学验证燃烧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   ,白磷仍然没有燃烧,再从a管通入   ,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答案】热水;氧气。
21、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天然气等,是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居民生活中常用的气体燃料主要是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有时燃气灶的火焰会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天然气主要成分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2)为解决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问题,目前,中科院研制出一种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的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请从原理或产品的角度分析该成果的意义是_______ (答一点即可)。
【答案】(1)石油 不可再生 调大 CH4+2O2点燃CO2+2H2O
(2)缓解温室效应加剧(或减缓能源危机)
三、实验题。
22、用如图装置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使装置内充满氮气,发现B处红磷、C处白磷都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
②按压注射器活塞注入H2O2溶液,则A处发生的现象是 ,B处红磷不燃烧,C处白磷在水中燃烧。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处红磷不燃烧原因是 。
③ (填操作方法),观察到B处红磷燃烧。
④待B处红磷燃烧结束时关闭k,关闭k的目的是 。
【答案】①没有和氧气接触;
②有大量气泡生成;H2O2H2O+O2;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③加热B处;
④防止瓶中的水倒吸入玻璃管中,使玻璃管炸裂。
23、某同学把4g硫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质量(g) 3 4 6
生成SO2 的质量(g) 6 8 8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   g;
(3)第三次实验中消耗掉硫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g、   g;
(4)这三次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
【答案】(1)二; (2)一;1; (3)4;4; (4)没有。
四、计算题。
24、工业上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试计算:电解7.2t的水,能制得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设制的氢气的质量为x t
2H2O2H2↑+O2↑
36 4
7.2t X
36:4=7.2t:X
X=0.8t
答:制的氢气的质量为0.8t。
时间
原子个数
时间
原子种类
时间
物质总质量
元素种类
时间
时间
原子个数
时间
原子种类
时间
物质总质量
元素种类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