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口算号521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剩几只小鸡?6-3-35+1+2( ) ( ) (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连减计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一般都到哪儿去玩儿了?
师:这不,这个星期天,我们的朋友小明和妈妈去乡下的奶奶家玩。星期天一大早,小明的妈妈就带着他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师:不一会儿,他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准备去喂鸡呢!小明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A)探究连加
1、说图意。演示小鸡图。
师:看,有几只小鸡吃米?又来了几只?瞧,这只小淘气贪玩,来迟了吧? 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师:哪位小朋友会根据这个图意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提出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
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随生答板书:(1)5+2=7 7+1=8(2)5+2+1=8或5+1+2=8
3、读算式。
4、比较不同。
师: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他们起名字吗?
5、说算理:
师: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先讨论,再汇报。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B)探究连减
1、说图意
师:小鸡吃得可开心了,不过,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指名说图意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出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
2、列式说意思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会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
这个算式怎么读?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还有一个2呢?为什么在这里要用减法,要-2又再-2?
3、比不同
师:你也会给它取个名字吗?
4、读算式。
5、说算法
师:请同学们开支脑筋想一想,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之间相互说。
(C)初步小结:
帮完了奶奶喂鸡,小朋友也认识了今天的两个新朋友,它们是-------?都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喂完了小鸡,小明来到了奶奶家后面的小河边,看到小河边有一棵高高的树,一群小鸟正在上面快乐地飞翔呢!(多媒体出示动态的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看了这幅图,小朋友能自己列出一道连加算式吗?
2、师:小河边有高高的树,清澈的小河边,还有着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游玩呢!(出示图片)
谁知道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啊?你会列出一个连减算式吗?
3、给小鸭子找家
师:小鸭子们在河里游玩了一会都上岸了,可是,它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他们找一找吗?出示图片。
学生上来给小鸭子找家,个别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师:你们真棒!咦?这里还有一只小鸭子,它为什么这么伤心啊?那怎么办呢?谁愿意给它造房子?(学生给得数是4的小鸭子造房子,指名反馈,教师将相应的连加或连减算式板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计算连加和连减呢?指出:在以后的计算中,小朋友们要慢慢学着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脑中,不写出来,直接写最后一步的得数。
连加连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连减计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一般都到哪儿去玩儿了?(生自由发言)
师:这不,这个星期天,我们的朋友小明和妈妈去乡下的奶奶家玩。星期天一大早,小明的妈妈就带着他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学生口算练习)
师:不一会儿,他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准备去喂鸡呢!小明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
引出例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朋友去乡下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相机进行口算练习,既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A)探究连加
1、说图意。演示小鸡图。
师:看,有几只小鸡吃米?(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几只?(演示来了2只)瞧,这只小淘气贪玩,来迟了吧?(演示又来了一只)
师: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学生说)
尽量引导学生用“原来……先……又……”来说。
如:我看到了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粮食,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其他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随着学生的说,分别出示“5、2、1”
师:哪位小朋友会根据这个图意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提出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
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
随生答板书:(1)5+2=7 7+1=8
(2)5+2+1=8或5+1+2=8
指名学生说说第一种方法两个算式的意思。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还列出了5+2+1=8和5+1+2=8这两个算式,老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老师?
(生回答)就把5只小鸡、2只小鸡和1只小鸡合起来。
(师恍然大悟状)哦,老师明白了,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3、读算式。
(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4、比较不同。
师: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看——有三个数,两个加数。
师:你能给他们起名字吗?
教师指出:像这样三个数或三个以上的数加在一起叫做连加(板书:连加)生齐读。
5、说算理:
师: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先讨论,再汇报)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或是先算5+2=7再算7+1=8……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师: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师指板书:5+2=7),算出得数7(将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5+2等于7,7加1等于8)
(B)探究连减
1、说图意
师:小鸡吃得可开心了,不过,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演示。(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说图意,用“原来……先……又……”来说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出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
(学生同桌先讨论,再交流)
2、列式并说意思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会列式吗?
学生列式。板书:8-2-2
这个算式怎么读?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还有一个2呢?
为什么在这里要用减法,要-2又再-2?
3、比不同
师:你也会给它取个名字吗?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连减”。(板书:连减)生齐读
4、读算式。你会读这道连减算式吗?(指名学生读)
5、说算法
师:请同学们开支脑筋想一想,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之间相互说。
(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只做适度的引导)
指出: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C)初步小结:
帮完了奶奶喂鸡,小朋友也认识了今天的两个新朋友,它们是-------?都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在计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创设情境是现实生活与计算教学沟通的桥梁。在新授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小明帮奶奶喂鸡的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情景,既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又让学生直观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更让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其间,采用由扶到放、小组或同桌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喂完了小鸡,小明来到了奶奶家后面的小河边,看到小河边有一棵高高的树,一群小鸟正在上面快乐地飞翔呢!(多媒体出示动态的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看了这幅图,小朋友能自己列出一道连加算式吗?(板演齐练)
指名问:4+3+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
2、师:小河边有高高的树,清澈的小河边,还有着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游玩呢!(出示图片)
谁知道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啊?你会列出一个连减算式吗?
9-2-4表示什么意思?得数3表示?为什么从9里面去掉呢?
3、给小鸭子找家
师:小鸭子们在河里游玩了一会都上岸了,可是,它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他们找一找吗?
(出示图,小鸭子身上写着得数,小房子上写着相应的算式)
学生上来给小鸭子找家,个别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师:你们真棒!咦?这里还有一只小鸭子,它为什么这么伤心啊?
那怎么办呢?谁愿意给它造房子?
(学生给得数是4的小鸭子造房子,指名反馈,教师将相应的连加或连减算式板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计算连加和连减呢?指出:在以后的计算中,小朋友们要慢慢学着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脑中,不写出来,直接写最后一步的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