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逐渐定居下来。下列作为原始人类定居有力证据的是
A.鄂西鲢鱼山一洞穴遗址发现了距今年代为9万-12万年的用火遗迹
B.西安早期遗址出土磨制的石斧、石镰、蚌镰及陶罐中的粟与菜籽
C.《庄子·盗趾篇》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D.考古发现一墓葬中有50条铜链、200个铜珠、5个吊坠和1个铜冠等铜器
2.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三角形犁形器、破土器、耘田器、长方形双孔石刀、石镰等。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体扁薄,有学者认为这是安装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铧。这一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手工制造技术较为先进 B.农业生产得到初步发展
C.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D.小农经济模式基本确立
3.西周时期,每当国家发生灾情后,统治者就下令:“国凶札(五谷歉收,疾疫流行),则无关门之征(征税)”“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铸造钱币)”以及“凡天患,禁贵卖者,
使有恒贾(价格稳定)”。这反映出当时的统治者
A.意识到商品流通对赈济灾荒的重要性B.规范市场管理以防止商品流通无序化
C.加强财物积蓄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D.重视商品经济以促进正常的资源流动
4.春秋初年,齐国国相管仲率先将国君所立的“法”作为一种新的行为规范从“礼”中分离出来,树立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统治模式。管仲此举意在
A.践行依法治国 B.完善分封宗法体制
C.维护统治秩序 D.强调执政为民理念
5.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完成了改制更化,“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等,都随着秦军的东出而扩散弥漫。至秦完成统一、国家政治实现了“周秦之变”。据此可知,“周秦之变”的主线是
A.国家治理由人治到法治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地方官员由世袭到任免 D.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
6.西汉时,每个编户农民在役龄期内,必须承担两年兵役,一年参加地方部队,称为“正卒”;一年到京师宿卫或边地戍守,称为“卫士”或“戍卒”。到了东汉,正卒之役和卫士之役兵员缩减,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属少数民族兵所取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大索貌阅”的实施 B.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统治者贯彻轻徭薄赋理念
7.下表是《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西汉诸侯国中“相”主要职能变化的相关记载。遮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转变
C.君相矛盾的缓和 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变动
8.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
蒲陶(葡萄)为……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富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9.考古发现,汉魏时期的坞堡侧重于建造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设施;东晋南朝的坞堡则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很少发现有军事性的防御建筑。坞堡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
A.军事防御意识淡化 B.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C.庄园经济趋于封闭 D.建筑规模不断缩小
10.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l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
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11.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这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12.宋代涌现出一批驰名商标,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开封也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如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史家瓠羹等等。两宋时期,这种以名字命名的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
这反映了宋代商业
A.经营方式多元化 B.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竞争意识的增强 D.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某学者概述了宋代村市(以墟市为中心)的状况,如下表所示。材料所示状况反映了宋代
A.雇佣关系的产生 B.抑商政策的废止
C.社会阶层的融合 D.商业贸易的繁荣
14.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
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1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律令儒家化 D.户籍制度
16.下表是玉米在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玉米传入
A.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衣经济 B.首先在北方平原地区得到推广
C.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D.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
17.《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清廷政治权力式徼
18. 1932年12月至1934年1月,湘赣省苏维埃政府顺利发行了三期革命战争公债券。下表为三期公债券相关内容。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已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政府已建立完善的财政体系
C.党的工作中心出现了转移D.工农武装割据在探索中前行
19.如下为1956~1958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
C.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
20.读下表。造成两个年份相关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978和1985年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局部,编摘自《中国统计摘要2009》播种面积:万公顷,总产量:万吨)
A.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B.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21. 2019年,中国与其他75个世贸组织成员国发表了《关于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确认在
世贸组织现有协定和框架基础上,启动与贸易相关的电子商务议题谈判,鼓励所有成员参加谈判,以便使电子商务为企业、消费者和全球经济带来更大利益。这表明
A.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B.金融全球化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D.新兴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增强
22.如表所示为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相关社会立法。这些立法表明古代两河流域国家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债务奴隶制盛行
C.注重维护公平正义 D.私有财产受保护
23. 16世纪末,在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而走向独立的荷兰,不少商人组织了一系列特许公司,
取得了组建军队、宣战媾和、开发资源、任命殖民地官员等特权。他们沿着葡萄牙殖民者的足迹前进,并逐渐取代了葡萄牙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的霸权地位。这些做法
A.加剧了英荷两国的殖民争夺战争 B.提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
C.导致了西班牙丧失殖民霸主地位 D.促进了荷兰商业资本的全球扩张
24.印度西海岸城市果阿为深水良港,也是印度西海岸的贸易中心和北上麦加朝圣的出发点。
后来罗马教廷在果阿成立主教区,其辖区从好望角一直延伸到日本的广大地区。耶稣会也在果阿建立了传教中心。当时的果阿被称“东方的罗马”。果阿的变迁折射出
A.印度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 B.大帆船贸易航线的开辟
C.天主教在印度的全面流行 D.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
25.下图为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据图可知,
这一时期
A.黑奴贸易遍布世界各地 B.美洲白银严重匮乏
C.亚洲传统经济仍具优势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6. 1760-1830年,英国人由原来分散于3点至9点的睡醒的时间逐渐变化到5点至7点起床,“神圣星期一”假日也最终消失,变成了工作日。这些变化主要是基于
A.人们时间观念的加强 B.钟表等计时器的普及
C.工厂制度的普遍推行 D.宗教活动时间的改变
27.如图为某校世界近代史讲义中呈现的《18世纪英国纺织机械创新“亲缘关系”示意图》。据
图可知,这一系列的创新
A.推动了经营方式的转变 B.实现了生产动力的飞跃
C.得益于实验科学的发展 D.被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
28. 1870年,英国格拉斯顿内阁发布有关文官改革的枢密院命令,规定文官考试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
经济、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上述规定
A.奠定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B.体现出政府重视选拔通才
C.推动文官选拔方式的变革 D.有利于提高政务官的素质
29.下面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国内各行业人口所占比例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单位:%)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A.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劳资关系的改善
C.农业经济对工业文明抵制的无效性 D.生产力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历程
30.下图是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
正确的是
A.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破坏两国工业
B.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
C.两国工业均遭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
D.苏联曾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都司卫所是明代的地方军事机构。羁縻都司卫所则是明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
置的军事机构,由兵部直接统领。各级长官都由当地的酋长、族首领担任,明代中央政府发给敕书、印信,让他们各统其众,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治理。这种情况与唐代所设立的羁縻府州十分相似。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羁縻都司卫所主要设置在东北、西北和四川西部、青海、西藏地区,与西南的土司、土府州县同为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政权机构。各卫所之间一般不互相辖属。
——摘编自李晓杰《疆域与政区》
材料二伴随着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广泛推行、商品经济的规模扩大、人口流动的逐步常
态化,会馆应运而生。作为易籍同乡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会馆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对内实行有效整合的同时,又不断谋求与外部世界的整合。作为一种民间社会组织,最初存在于封建行政体系的视野之外,但因为儒而兼商和商人儒士化而造就的庞大士绅队伍程度不同地干预了会馆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使会馆自发地演化为一种官方机构之外的补充机构,其“公约”功能,即会馆对成员的组织约束,能够有效地维护集体利益与社会安定。会馆之所以得到政府的支持,正是因为它已成为一种对流动人员行之有效的社会整合工具。
——摘编自王曰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
(l)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会馆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作用。 (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
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
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一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
出5项颇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美洲食用作物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时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得能栽种粮食了。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自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
食品企业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广成倍增长,纽约曾是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兴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6分)
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BBACB 6—10BABBC 11—15DCDCB 16—20 CBDAD 21—25CCDDC 26—30CABAB
31.(1)特点:以军事控制为主;因俗而治;多种管理方式并用;借鉴和吸收前朝的民族政策;各卫所相对独立;军事制度与行政管理融于一体;控制与怀柔并重。(任答4点得4分)影响: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定和开发;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任答两点得4分)
(2)原因:科举制的实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频繁。(3分)作用: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有效管理;促进了儒商融合。 (任答两点得4分)
32.(1)特点:管控限制逐渐被打破(从宵禁到逐渐放开);规模不断扩大(场所数量增多);大众化、世俗化、多样化;商业色彩日益浓厚;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任答4点得4分)
背景:观念的变化(或对黑夜认识的转变);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3分)
(2)原因:工人阶级的斗争(或工人运动的推动);企业主充分利用夜晚时间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或生产资本对夜晚时间的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集中和扩张的需要 (6分)
33.(1)意义: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推动了世界各地荒地的开发;推动了耕作方式(耕作制度)的改进;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旧大陆居民的饮食习惯(丰富了食品选择);衍生出新的饮食文化(带动了文化交流)。(任答3点得6分)
(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人口的迁徙(欧洲技术移民涌入美国);战争和探险对食物保鲜的要求提升;城市化的发展;行业协会的成立(产业集聚现象和行业垄断组织的形成)。(任答3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