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B.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载体蛋白、氧气和葡萄糖等成分利于内环境的稳定
C.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离子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组织液含量比例最大反映出绝大多数细胞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为组织液
2.神经元的结构如图所示,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分别表示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
B.神经元的突起有利于与其他细胞进行信息交流
C.① 将信息直接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D.图中除了神经元还有神经胶质细胞
3.现象I: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射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I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完整 不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不需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多 少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多 少
A.A B.B C.C D.D
4.人神经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环状通路,信息在环路中循环传递会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处表示突触结构,图中共有3个突触
B.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可能是①→②→③→②
C.M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的
D.若刺激Y处,则M、N、X处均会发生电位变化
5.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W区
C.大脑皮层具有学习、语言、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
D.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一定都是倒置的
6.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下表: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依次是( )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D.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7.下图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液调节过程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释放相关激素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B.若腺体A是性腺,激素③分泌减少会正反馈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C.下丘脑既可以接受某些激素的调节,又受到神经递质的影响
D.下丘脑能分泌各种促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在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中发挥作用
8.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9.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0.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
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
D.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11.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
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C.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
12.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疾病
B.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
C.艾滋病(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D.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所产生的反应
13.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
B.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
C.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其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D.植株生长与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均有关
15.下图是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三种激素对细胞纵向伸长的影响。已知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茎秆伸长的作用,生长素合成过程中会有 ACC 合成酶产生,这种酶是合成乙烯必要的。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植物体内具有与 IAA 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 PAA、IBA 等,它们都属于生长素
B.据图分析赤霉素促进植物茎秆伸长的作用可能既有促进也有抑制
C.已知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种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D.低浓度的生长素通过抑制乙烯的合成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16.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17.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处于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18.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19.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20.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少选扣2分,错选不得分,共20分)
21.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
22.“春寒料嵴,冻杀年少”。早春时节气温变化大,人体免疫力下降,感冒病毒容易乘虚而入,使人患上感冒,甚至“发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下丘脑可以产生冷觉,提醒人多添衣物
B.感冒“发烧”持续38.5℃不退的原因是产热量高于散热量
C.“退烧”时,机体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舒张、出汗增多来增加散热
D.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人体从感冒发烧恢复到身体健康
23.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B.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可吞噬和呈递抗原
C.B细胞和T细胞分别只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D.通常一个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24.下图为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模型,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浓度的①可能抑制果实的发育
B.②③分别代表脱落酸、赤霉素
C.植物体内含有少量的2,4-D,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
D.②③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互为拮抗关系
25.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40分)
26.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_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的 ;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 ;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2)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 层磷脂分子层,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内。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值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 ]内存在着 物质。
(4)目前普遍认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7.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 。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 。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28.下图为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⑤表示 。
(2)利用方法⑦调查某草原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3)该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 和 如果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后,此草原慢慢发生了一系列演替,该演替类型属于 。
(4)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型,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 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
29.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可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和食物摄入。回答下列问题:
(1)完整的突触结构包括 (用图1中数字符号表示)。
(2)瘦素通过 运输到达下丘脑神经细胞,作为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据图1分析,瘦素抑制机体进食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内关键神经元群的活动,即 ,进而抑制大脑皮层产生食欲,减少摄食行为。
(3)为验证“瘦素通过激活支配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促进脂肪分解”,利用小鼠进行实验操作步骤I和步骤Ⅱ后,检测小鼠体内脂肪组织体积的变化量。请补充表中相关实验步骤。(可选试剂包括:生理盐水、瘦素、抑制交感神经的药物)
组别 步骤Ⅰ Ⅱ
A组 注射生理盐水 注射生理盐水
B组 注射生理盐水 ①
C组 ② 注射瘦素
③预期实验结果为 。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1-5.DCBDC
6-10.DCBBB
11-15.DDDCD
16-20.DBBAC
21.AD
22.C
23.BD
24.ABD
25.AB
26.(1) 1/3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2) 12 g
(3) d 缓冲
(4)神经-体液-免疫
27.(1) 胸腺 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记忆细胞先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同种疫苗
28.(1) 出生率或迁入率(写1个即可) 年龄结构
(2)偏大
(3)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4) S a/2 减小
29.(1)④/①②③
(2) 体液/血液 饱食中枢兴奋增强、摄食中枢减弱
(3) ①注射瘦素 ②注射抑制交感神经的药物 A组和C组小鼠体内脂肪组织体积的减少(或分解)量均明显低于B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