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居然”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 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作者对花生品格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阅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 培养学生谦虚、朴实的价值观,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的道理。
-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句话的含义。
-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一个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 教师出示一颗落花生,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落花生。”)
2. 教师接着问:“你们喜欢吃落花生吗?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好吃,营养丰富,可以榨油。”)
3. 教师继续引导:“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落花生有什么作用吗?它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补充蛋白质,提供能量。”)
4. 教师总结:“落花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落花生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如何描述落花生的吧!”
通过这个导入,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落花生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思考落花生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更加投入。
二、生字词学习
亩:量词,指土地面积单位。
播:撒种。
浇:浇水灌溉。
吩:口头指派或命令。
咐:吩咐,嘱咐。
亭:亭子,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
榨:压出物体里的汁液。
慕:羡慕,仰慕。
矮:身材短小。
谈:说话或讨论。
三、作者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他于 1893 年出生于台湾台南,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他曾在 1921 年与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创办了《小说月报》。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本段描述了作者家里后园空地被开垦种植花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和家人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以及对种植花生的热情。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母亲提出利用后园的空地种植花生,得到了全家人的积极响应。他们买来种子,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每个环节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最终,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他们收获了满满的花生。
这段文字展示了家人间的团结合作以及对土地的尊重和珍惜。通过共同劳动,他们不仅收获了美味的花生,还收获了家庭和睦、团结的喜悦。这段文字也鼓励我们要珍惜土地资源,积极投入农业生产,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第2自然段讲解】
本段描述了母亲提出举办一个收获节,邀请父亲一起品尝他们种植的花生,并安排在 后园的茅草亭庆祝。
在这段文字中,母亲建议全家人一起庆祝收获节,并邀请父亲一起品尝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为了准备这个节日,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各种美食,让全家人可以尽情享受。此外,母亲还安排在 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这段文字展示了家人间的亲情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通过一起庆祝收获节,他们可以共享劳动的成果,增进家人间的感情。同时,这段文字也表达了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3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尽管晚上天色不佳,但父亲仍然来到了收获节的现场,表现出了父亲对家庭的关爱和对这次活动的重视。
在这句话中,作者强调了父亲在晚上的恶劣天气中仍然出席收获节,表达了对父亲出现的惊喜和感激。这显示了父亲对家庭的关心,以及愿意为了家庭而付出时间和精力。
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父亲平时可能因为工作忙碌,无法常常陪伴家人。因此,这次他在不好的天气条件下仍然参加收获节,就显得格外难得和珍贵。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和关爱家人。
【第4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父亲在收获节上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表达了父亲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关心。
在这句话中,父亲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吃花生,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照顾。他想知道孩子们是否喜欢这个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是否享受这个收获节。
此外,这句话也暗示了父亲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孩子们的关爱。他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庆祝收获节,愿意了解孩子们的喜好,愿意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愉快的节日氛围。
总的来说,这句话展示了父亲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孩子们的照顾,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第5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孩子们对父亲提问的积极响应,表达了孩子们对花生的喜爱以及对父亲的尊敬。
在这句话中,孩子们争相回答父亲的问题,表示他们非常喜欢吃花生。这种热情的回答展示了孩子们对花生的喜爱,也体现了他们对父亲提问的尊重和关注。
同时,这句话也展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和活泼热情。他们争着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充满了生活的活力和乐趣。
总的来说,这句话描绘了孩子们对花生的喜爱,对父亲的尊敬,以及孩子们的活泼热情和天真可爱。
【第6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父亲在收获节上对孩子们提出的挑战,他想让孩子们思考并表达出花生的好处。
在这句话中,父亲引导孩子们思考花生的优点,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这个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的价值。这不仅是对孩子们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对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挑战。
此外,这句话也展示了父亲对孩子们的引导和教育。他希望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和珍惜食物,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
总的来说,这句话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引导和教育,以及孩子们对花生的喜爱和对父亲的尊敬。
【第7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姐姐对父亲提问的回答,表达了姐姐对花生美味的口感和味道的喜爱。
在这句话中,姐姐说出了她认为花生的好处,即花生的味道很美。这个回答展示了姐姐对花生口感的喜爱,也体现了她对父亲提问的认真思考。
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姐姐对食物的敏感和品味。她能够欣赏和享受到花生的美味,表达出了她对食物的热爱和珍惜。
总的来说,这句话描绘了姐姐对花生美味的喜爱,展示了她对食物的敏感和品味。这也是对收获节的庆祝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的表达。
【第8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哥哥对父亲提问的回答,表达了哥哥对花生实用价值的认识。
在这句话中,哥哥指出花生可以榨油,这是他对花生的一种实用价值的认识。他了解到花生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通过榨油的方式,提供更多的用途。
此外,哥哥的回答也显示了他对生活常识的了解。他知道花生可以榨油,这表明他在日常生活中有关注和学习到这样的知识。
总的来说,这句话展示了哥哥对花生实用价值的认识,以及他对生活常识的了解。这也是对收获节的庆祝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的表达。
【第9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孩子自己对父亲提问的回答,表达了他对花生经济实惠和普及性的认识。
在这句话中,孩子提到花生的价钱便宜,这意味着花生作为一种食物,其价格适中,大多数人都能承担得起。因此,它是一种普及性很高的食物,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可以买来吃。
此外,孩子还提到大家都喜欢吃花生,这进一步强调了花生的普及性和受欢迎程度。这也是对花生口感和味道的一种肯定。
总的来说,这句话展示了孩子对花生经济实惠和普及性的认识,以及他对花生口感和味道的喜爱。这也是对收获节的庆祝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的表达。
【第10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孩子自己对父亲提问的回答,表达了他对花生经济实惠和普及性的认识。
在这句话中,孩子提到花生的价钱便宜,这意味着花生作为一种食物,其价格适中,大多数人都能承担得起。因此,它是一种普及性很高的食物,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可以买来吃。
此外,孩子还提到大家都喜欢吃花生,这进一步强调了花生的普及性和受欢迎程度。这也是对花生口感和味道的一种肯定。
总的来说,这句话展示了孩子对花生经济实惠和普及性的认识,以及他对花生口感和味道的喜爱。这也是对收获节的庆祝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的表达。
【第11自然段讲解】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第12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孩子自己对父亲提问的回答,表达了他对花生经济实惠和普及性的认识。
在这句话中,孩子提到花生的价钱便宜,这意味着花生作为一种食物,其价格适中,大多数人都能承担得起。因此,它是一种普及性很高的食物,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可以买来吃。
此外,孩子还提到大家都喜欢吃花生,这进一步强调了花生的普及性和受欢迎程度。这也是对花生口感和味道的一种肯定。
总的来说,这句话展示了孩子对花生经济实惠和普及性的认识,以及他对花生口感和味道的喜爱。这也是对收获节的庆祝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的表达。
【第13自然段讲解】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第1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是父亲对孩子们关于花生好处的进一步解释,他引导孩子们理解花生的谦逊和内在价值。
在这段话中,父亲首先肯定了花生的好处很多,然后他指出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张扬,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里,父亲在比喻花生的谦逊,它的果实不像其他水果那样鲜艳诱人,却同样有着丰富的营养。
接着,父亲说:“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句话说明了花生的内在价值,它的果实并不轻易示人,需要人们去挖掘、去发现。
总的来说,这段话是父亲对孩子们进行的一次生活教育,他希望孩子们能理解花生的谦逊和内在价值,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第15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在收获节那天,全家人聚在一起谈论花生的好处,直到深夜才结束。尽管花生做的食品都被吃完了,但父亲所说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内心。
在这句话中,作者表达了对家庭聚会的珍惜和对父亲教诲的铭记。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花生的好处,这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庆祝,也是对家庭感情的增进。
此外,作者提到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心上,这表明父亲的话语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父亲的话语不仅让他更加了解花生的好处,也让他懂得了生活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
总的来说,这句话描绘了收获节那天深夜的家庭聚会,表达了作者对家庭聚会的珍惜和对父亲教诲的铭记。这也是对收获节的庆祝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