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一)语文高二上学期统编版(江苏地区专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注意卷面整洁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时间的延伸,也是空间的拓展,标注的是世界范围、世界影响、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破解“中国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与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
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这就依然需要我们向恩格斯请教,像他那样时刻关注这个世界,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以科学的回答。同时,若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优势,就必须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引领中国发展的强大威力,不断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和坦诚的大国担当,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全新主张,为破解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提供了有效思路,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方向。
(摘编自何亭《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材料二: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
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厘清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机制,更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及其“抽象--具体”体系。这是最为艰难的思想创造,也正因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以毕生无私的付出,资助马克思的生活,配合和协助马克思的工作,晚年又以近乎双目失明的代价整理亡友的手稿。诚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他与马克思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总体与局部之间、长远与短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犬牙交错,充满了矛盾,致使革命之路极不平坦。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
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分配方式上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怎么看待这些“积极”的变化与恩格斯所进行的资本批判之间的关系呢?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假如没有他对资本历史发展轨迹或运行逻辑的揭示、对资本社会化扩大的趋势的预见,人类的发展就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和手段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而20世纪后期以来“消费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的来临,不过是资本所带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的最新体现。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而在实践层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和波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展示了勃勃生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困和落后的问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显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摘编自聂锦芳《恩格斯诞辰200年:致敬不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在变化的时代中塑造优势,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B.当面临全球化的困境和难题时,我们可以从革命导师恩格斯那里寻找答案。
C.无产阶级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革命策略来应对人类解放这场社会运动。
D.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诸多变化,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与动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衰落的直接原因。
B.《资本论》对资本逻辑与体系结构的揭示和完整呈现,是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见证,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C.变革资本社会并非易事,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
D.人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实现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证明了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B.“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
C.“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D.“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4.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荷花淀(节选)
孙犁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文集》自序(节选)
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纪录。
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我认为中国的新文学,应该一直沿着“五四”时期鲁迅和他的同志们开辟和指明的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应该大量介绍外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给文学青年做精神粮食。
1981年8月5日写讫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章法得当,注重详略安排。虽是战争题材,却选择了略写战斗过程,详述夫妻话别、清理战场等场景。
B.本文主要以对话来推进情节,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文中妇女或质朴憨厚,或稳重谨慎,或性急冒失。
C.本文有独特的女性视角,透过女性的眼睛写抗日战争,带着特有的细腻温情,隐去血腥残酷又不失家国情怀。
D.《荷花淀》的地域特色鲜明,女人们善编席子,精通水性,埋伏也设在荷花淀中,处处都体现着水乡本色。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犁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体小说”。
B.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有着深远影响、各有地方特色的两个流派。
C.文本一开头用清风、荷香等意象把读者带进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女子的闲适。
D.文本二中孙犁指出中国新文学的前路是鲁迅先生等人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应引进相关作品来蕴养青年。
8.《荷花淀》善用多种手法展现人物情感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本二中,孙犁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认知,请结合文本一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徒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徒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死。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改)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②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监护军队的将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
D.汉之飞将军: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因此立功扬名。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认为李广的英名能流传后世,有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②病来,病愈之后。③黄华,菊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16.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的“ , ”两句借曹植设宴豪饮的场面,含蓄表明了自己对于诗酒人生的态度。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 , ”。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丹县侯山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静静地看着山外的世界,常年积雪的祁连山、巍峨耸立的焉支山都在它的仰视下轮廓清晰、一览无遗。历史的车轮 ① ,侯山在新时代新征途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只身一人行走在侯山人民的“生命河”红岩坝渠上,过去修渠的情景 ② 。站在山包上,看着这条长蛇般的水渠泪泪奔涌,试想,她是以怎样的情怀,护佑着侯山儿女历经风雨一路走来?也仿佛看到了身强力壮、头戴毡笠的护渠人扛着铁锹来来回回在堤坝上不停穿梭,严防死守着一个个堤坝闸口的安全。
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随着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纵深推进,这个小山村又焕发了 ③ 。从沟沟坎坎,坡坡梁梁,到山峰岑石,野草、灌木、绿植就这样一路繁茂着,用一种青青柔柔的温暖,轻拂着侯山的每一寸土地。尤其在夏天,那满山坳里毛糊糊的青瓜蛋子也增添到了云蒸霞蔚般的盛景当中,田野里、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清香和葱茏的味道。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材料从修辞和句式角度简要概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风暴眼”武汉,大量患者涌向医院,惶恐与焦虑中,不少家庭永失至爱亲朋……(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鲁迅《拿来主义》)
C.“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D.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尤其是四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夏衍《包身工》)
七、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引用《吕氏春秋》的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提示我们,水流和门轴在不停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腐蚀,保持活力;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爱因斯坦曾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骑自行车必须不停地向前蹬,一旦停下来,就容易摔倒。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4.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的继承和发展。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国和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 5.①首先交代写作对象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②进而论述了恩格斯对资本批判的理论构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探索。③最后论述了恩格斯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革命策略来应对”强加关系。原文说的是“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可知应是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革命策略来解决革命之路中的问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资本论》对资本逻辑与体系结构的揭示和完整呈现”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
C.“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
D.“人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实现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证明了……”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而20世纪后期以来‘消费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的来临……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今日同样具备时代价值,同时我们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A.说明的是理论的不完全性,不符合材料一观点。
C.强调理论应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在今日同样具备时代价值”的观点相反。
D.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与材料一无关。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的继承和发展。
根据原文材料一原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破解‘中国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与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可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国和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
根据材料一原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全新主张……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方向”可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材料二中,作者首先由“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引出话题,同时引出写作对象恩格斯,并对其历史地位加以强调:“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
此后,在材料二原文第二—三段,作者通过“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等,进而论述了恩格斯对资本批判的理论构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探索。
材料二原文第四—五段,则是作者对恩格斯历史地位的介绍。通过“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显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等,论述了恩格斯对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6.A 7.C 8.(1)动作描写。如听到丈夫要去部队,女人的手指震动,然后吮了一下。可见她震惊、担忧却不想让丈夫发现的复杂内心。(2)语言描写。如“你总是很积极的”,表现了水生嫂既为丈夫的积极踊跃抗日而自豪又有一丝他只顾大家而忘小家的不满嗔怪。(3)神态描写。知道男人离开了,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反映了没见到人的失望和对上门找人这个行为的羞愧的心理。(4)环境烘托。开头段水生嫂在美好宁静的环境中编着席等着丈夫回家,烘托她此时内心的安宁。 9.(1)作品应是时代和个人的完美结合。《荷花淀》故事发生在抗战时代大背景下,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女子的成长过程。(2)作品是对时代与故乡人民的赞歌。孙犁将抗战故事浓缩于故乡白洋淀,展现出的生活与战斗场景都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3)选择乐观的女性,描写欢乐的东西。小说刻画了一群女子面对残酷的战争却无畏乐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 “详述……清理战场等场景”错,本文中“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这一清理战场找捞战利品也是略写。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 “文本一开头……用……拟人的手法”错,开头段“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月光下的苇席比作“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并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去打仗后内心的震动,表现了水生嫂对水生的关心和担忧。
“怎么了,你?”“你总是很积极的”“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等语言描写,写出了水生嫂内心对丈夫的关心、埋怨,又不想拖后腿的矛盾心理。
“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神态描写,水生嫂在水生去别家后,依然呆呆地坐着,是对听说水生去打仗的担心;“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写出了几个女人没有找到丈夫后的羞愧,也是对自己思想落后感到惭愧。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是一段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水生嫂在还没有打仗时生活的安适和内心的安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纪录”“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从文本一“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中可以看出,文本一结合抗日战争这一历史背景,对时代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同时也塑造了水生嫂等一批白洋淀妇女的美好形象,在抗战背景下,她们乐观坚强,深明大义又能像男子一样保家卫国,小说做到了时代与个人形象的完美结合。
“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通过文中“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刚当上兵……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些语言可以看出水生嫂为代表的的女人们在抗战中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从文本一中“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文章把故事集中在荷花淀中,表现了子弟兵和家乡的女人们保卫家乡的牺牲精神,这是对故乡人民和时代的赞歌。
10.A 11.D 12.D 13.(1)李广的才能气概,天下没有第二个,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
(2)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在附近设有伏兵,想趁夜偷袭他们,于是匈奴人就领兵撤离了。 14.李广英勇善战,忠厚诚信,爱护士卒,正直廉洁而遭遇不公,以致自杀身亡,令天下同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乏绝”,食用缺乏、断绝,多指暂时供应不继,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不尽饮”的主语应该是“士卒”,排除C项。“以此爱乐为用”的主语应该是“士”,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
句意: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乐于为他所用。
故选A。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错误。《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是边塞诗。
故选D。
1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分析,“得到他人帮助”误解“赎”含义;“普通人”不准确。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故选D。
1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关键点:
(1)“才气”,才能气概;“负”,倚仗、依靠、凭借;“数”,屡次;“亡”,失去。
(2)“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状语后置);“以为”,认为;“夜”,在夜里,趁夜晚(名词作状语);“去”,撤离、撤退。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答此题,应明白李广能英名流传的原因,其实就是李广的突出本领和他所做的杰出贡献,这需要在文中筛选有关信息。
由“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可知,李广英勇善战;
由“宽缓不苛士”可知,李广“忠厚诚信”;
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可知,李广“正直廉洁”;
由“饮食与士共之”“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可知,李广“爱护士卒”;
他的“遭遇不公”也是人们为之叹惋而使他英名流传的原因。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武帝即位,在这个时候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
后来,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15.C 16.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②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③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
B项,“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错误,“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与‘快哉’一词相合”错,没有和“快哉”相合。
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病后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贺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万里秋风吹鬓发 百年世事叹头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恣、谑、霜、潦。
18.①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②历历在目 ③勃勃生机 19.①运用比喻写出了红岩坝渠水奔流的动态之美。②运用拟人表现了红岩坝渠对侯山人的贡献之大。③问句的使用能提示读者注意和思考,强化表达效果。 20.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空后面“侯山在新时代新征途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处修饰的是历史的车轮,故可填“滚滚向前(势不可挡)”。“滚滚向前”,表示势不可挡向前走的意思。“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第②处,此处强调的是过去修渠的情景如在眼前,故可填“历历在目”。“历历在目”,形容非常清楚地呈现在眼前。
第③处,结合空后面内容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如今这个小山村又焕发了生机,充满了发展的活力,故可填“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在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水渠”比作了“长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岩坝渠水奔流的动态之美。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水渠”人格化,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红岩坝渠对侯山人的贡献之大。
在句式的运用上,运用“试想,她是以怎样的情怀,护佑着侯山儿女历经风雨一路走来?”这一问句,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强调了侯山人民的“生命河”红岩坝渠护佑着侯山儿女历经风雨一路走来,强化了表达效果。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生命河”的引号,表突出强调。
A.表突出强调。
B.反语,讽刺意味。
C.表直接引用。
D.用于某种特定的名称、简称、节日、纪念日等。
故选A。
2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毛泽东援引《吕氏春秋》的名言和爱因斯坦给儿子的信中的一段话作为导引材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指常流的水不会发臭,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这句话强调保持运动的重要性。物质和人体的良好状态,要靠“流动”、“活动”、“运动”、“劳动”。“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这说明除了保持运动的姿态之外,还要注意运动的方向。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插在门臼中”比喻找对、找准位置,运动才能生效。爱因斯坦的话也是强调运动对人的重要意义,运动才能保持平衡,保持不断前进。如果生活失去了运动,只能止步不前,甚至遭遇滑铁卢。
综上,材料强调“运动”的重大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不仅仅指的是物理层面的多动手、多实践、多锻炼,也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多思考,接受新的观念,运用新的方法,葆有一种敢想敢作、自我革新的精神。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可以并列式展开,论述“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纵向深挖,立足古今探讨为什么要保持“运动”,接着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讨论如何保持“运动”的姿态(比如终身学习、敢于接受他人批评、学会自省等等),让自己成为高速发展的“飞轮”。
立意:
1.更新求变,与时俱进。
2.生命在于运动,人生贵在向前。
3.流水不腐,保持运动是一种人生智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