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2B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性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书写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如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面微型生态圈”主要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圈
B.太阳风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会进入地球大气层,干扰地面与嫦娥四号通信
C.由于月球表面无大气,“月面微型生态圈”只涉及了生物圈、岩石圈
D.月球上和地球上,生态圈运行的能量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下图为某河流同一处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岩层断面,①②③曲线分别表示三类相邻沉积岩岩层顶部的海拔随时间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2.①②③岩层( )
A.①地层形成时间最早 B.②岩层的厚度比①大
C.③岩层矿物粒径最大 D.右侧拱起成背斜构造
3.图中河流水位变化一直较小,说明( )
A.河流上游汇集的径流量稳定 B.流域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小
C.河谷呈“V”型 D.河谷呈“U”型
云贵高原多石灰岩洞穴,洞内外温差影响着洞内沉积作用和溶蚀作用。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箭头示意空气流动的方向和范围,能反映4月晴天洞内外空气交换状况的是( )
A. B.
C. D.
5.自然状态下,洞穴内沉积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伴随石灰岩洞穴的发育,云贵高原( )
A.居住空间变大 B.地表径流增多
C.沉积作用增强 D.地表塌陷增多
平潭岛地处闽中沿海,发育有走向平行于海岸线的海岸横向沙丘。沙丘的形态特征是丰富的海滩沙源、强劲的常态向岸风、沙丘原形态及植被盖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台风过境会造成沙丘体积和高度的暂时改变。图示意平潭岛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7.沙丘海拔高度的信息获取主要依靠( )
A.RS B.GIS C.GPS D.VR
8.营造沙丘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 B.迎风坡堆积、背风坡堆积
C.迎风坡堆积、背风坡侵蚀 D.迎风坡侵蚀、背风坡侵蚀
9.沙丘在台风过境后一年内( )
A.体积增加、高度降低 B.体积减少、高度降低
C.体积减少、高度增大 D.体积增加、高度增大
某日北京时间4:12,北半球沿海某城市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64.5°,完成下面小题。
10.某城市位于重庆(29°N,106°E)的( )
A.西北方 B.东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11.该日“某城市”城建筑物影子朝向的变化是( )
A.西北→正北→东北 B.东北→正南→西北
C.西南→正北→东南 D.东南→正南→西南
12.关于某城市所在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冬寒夏热 B.地震灾害多发
C.易受飓风侵袭 D.地形平坦开阔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升温速率是全球温度变化的3倍左右,拉昂错是藏南水系中面积较大的湖泊。下图表示拉昂错6月、8月和10月湖表温度和空气温度观测期间平均日变化,湖表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空气温度的变化幅度,完成下面小题。
13.表示拉昂错8月空气温度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14.关于拉昂错湖表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8月空气温度始终高于水温 B.10月月平均水温高于气温
C.湖表温度的日变化更大 D.空气温度的季节变化更小
下图示意某时刻地球局部光照,最外圈为赤道,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第Ⅱ卷(综合题 共52分)
二、综合题(共3道题,共52分。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地区,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有大量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具特色。区域南部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其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下图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和该区域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以及乌斯怀亚民居景观图”。
(1)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析巴塔哥尼亚地区南部西海岸海岸线曲折的原因。(8分)
(2)阐述该区域45°S附近东部植被演变的过程及原因。(6分)
(3)从气候和板块运动角度,分析乌斯怀亚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8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和冰川周围架设了5台相同型号的自动气象站S1—S5。其中,S1位于距离1号冰川东支末端约500m的冰碛垅上,S2位于距离1号冰川东支末端50m的冰碛上,S3和S4安装在同一个支架上,位于1号冰川表面海拔3881m处,S5位于冰川表面海拔3980m处。下图为“自动气象站位置示意图”,表中为2017年7月18日至8月18日自动气象传感器所在地基本情况和温度统计。
2017年7月18日至8月18日自动气象站基本情况和温度统计
自动气象站编号 S1 S2 S3 S4 S5
海拔/m 3737 3740 3881 3980
下垫面性质 高山草甸 岩石和砂土 裸露的冰面 积雪
传感器距地面高度/m 1.5 1.5 1.5 0.5 1.5
观测期间平均温度/℃ 5.81 5.62 3.69 3.02 3.13
观测期间昼夜温差/℃ 2.81 2.88 2.25 2.32 1.52
(1)根据图表信息,推测冰川表面及冰川周围的气温(距地面1.5m处)的相关变化特征。(6分)
(2)观测表明,监测期内近冰面易出现逆温现象,试分析其原因。(6分)
位于非冰川表面的S1和S2相对高差仅有7m,但温差却较为明显,气温平均垂直递减率高达-2.69℃/100m。研究表明,S2在监测期内明显受到来自冰川方向冷空气影响。
(3)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冷空气的成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各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分别为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澳大利亚大陆气候分布图和珀斯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二 2021年3月,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气旋尼兰发展旺盛,3月4日18时,尼兰风力为14级,达到了强台风等级。
材料三 珀斯每年1-2月常有山火发生并蔓延迅速,被称为“山火季”,这与当地气候有着密切关系。
(1)描述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说明甲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原因。(4分)
(2)请在下图中的7个空白短线上标识出热带气旋尼兰的气流运动方向,并指出其达到强台风等级时可能带来的灾害。(4分)
(3)指出珀斯每年“山火季”的气候特征,并简述其形成原因。(6分)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C B C C D D C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B C B C B D C
1.C
【解析】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圈,“月面微型生态圈”通过植物种子、昆虫等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A说法正确;太阳风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会干扰嫦娥四号与地面的通信联系,干扰其运行,B说法正确;在生态圈中有氧气、水源、生物的参与,“月面微型生态圈”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C说法错误;月球上和地球上,生态圈运行主要受生产者光合作用来把能量转化,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入生态圈,所以生态圈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D说法正确。故选C。
2.B 3.C
【解析】2.由图可知,①岩层形成时间最晚,A错;①处到②处即为①岩层的厚度,②到③为②岩层的厚度,②岩层比①岩层厚,故B正确;①②③岩层沉积的年代不同,无法判断矿物粒径大小,C错误;图中反映的是岩层高度的时间变化,并非空间变化,判断不出地质构造, D错。故选B。
3.由图可以看出该断面海拔面持续上升,但河流水位变化一直较小,说明该地以流水下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形, C对,D错误;图文信息无法判断河流上游汇集的径流量稳定情况和流域降水季节、年际变化情况,AB错误,故选C。
【点睛】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4.C 5.D 6.D
【解析】4.4月,洞外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而洞穴相对封闭,增温降温均慢;白天,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气流下沉,洞外气流上升,由于洞口较小,洞外气流上升,所以难以在洞内外之间形成大范围的热力环流,只能在洞口附近形成小范围逆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AB错;夜间,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气流上升,洞外气流下沉,此时洞内热空气可大量逸出洞外,洞外冷空气可大量进入洞内,形成大范围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C正确,D错。故选C。
5.读材料可知,洞穴内冬暖夏凉,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淀积,自然状态下,该洞穴冬季的气温高于洞外,淀积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洞外气温最低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春季、夏季、秋季气温都高于冬季,淀积作用比冬季弱,ABC错误。故选D。
6.伴随石灰岩洞穴的发育,空间扩大到一定程度,洞顶产生塌陷,云贵高原地表塌陷增多,居住空间变少,A错误、D正确;洞穴发育使得岩层裂隙增多,下渗作用增强,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变多,B错误;洞穴发育沉积作用减弱,碳酸钙难以形成,沉积作用较弱,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信息“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同时,注意洞外的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强,气温的昼夜变化较大,而洞内的气温昼夜变化相对较小。白天,洞外气温高于洞内,夜晚,洞内气温高于洞外。
7.C 8.A 9.D
7.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定经度、纬度和高程,因此沙丘海拔高度可用GPS技术获取,C正确。遥感(RS)主要用于获取影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管理、查询、更新、分析和表达。VR一般指虚拟现实。故选C。
8.沙丘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从微观来看,表现于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A正确。故选A。
9.根据材料,台风过境会造成沙丘体积和高度的暂时改变,台风过境的强风暴雨对沙丘会造成无差异侵蚀,使其体积和高度降低,因此台风过境后一段时间内,沙丘应处于恢复期,表现为体积增大,高度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遥感(RS)主要用于获取影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管理、查询、更新、分析和表达。
10.B 11.C 12.B
【解析】10.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在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64.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可计算出重庆的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87.5°,所以该城市位于重庆的北方;北京时间4点12分时,当地时间为12时,则当地的经度为123°W,位于重庆的东方。综上所述,该地位于重庆东北,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1.结合上题分析,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该地日出东北,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南,日落西北。所以影子朝向变化为:西南→正北→东南,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2.该地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64.5°,可求出该地的纬度为49°N,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该地经度为123°W,所以其位于北美洲西岸、太平洋东岸。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A错误;地处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B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高,飓风活动较少,C错误;地处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有高大海岸山分布,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某日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离该纬线越近,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13.C 14.B
【解析】13.湖表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空气温度的变化幅度,则①②④表示湖表温度的平均日变化,③⑤⑥表示空气温度的平均日变化;在6月、8月和10月三个月中,8月的湖表温度和空气温度最高,10月的湖表温度和空气温度最低,因此表示8月空气温度变化曲线的是③,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4.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④依次表示8月、6月和10月湖表温度的平均日变化,③⑤⑥依次表示8月、6月和10月空气温度的平均日变化;8月份空气温度和湖表温度的昼夜差异不同,A错误;10月份,曲线④全部位于曲线⑥上方,说明10月月平均水温高于气温,B正确;根据图中各月的气温变化可知,湖表温度的日变化更小,空气温度的季节变化更大,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气温日变化指一天内气温高低的周期性变化。大陆上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地方时14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在日出前后。
15.D 16.C
【解析】15.通过标注的经度,可以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所以该地为南半球俯视图,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该日为夏至日,两经线经度相差45°经度,Y所在的经线为15°W,也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X处在昏线上,正午到日落时间为3小时,根据对称性可知,X点日出的地方时为12-3=9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根据上题分析,该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A错误;上海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B错误;太阳视运动方向为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河南晚霞出现于西北方,C正确;Y位于南回归线上,Y点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D错误。故选C。
【点睛】经度差采用“同减异加”原则——两地同为东经或两地同为西经,经度差为两地经度相减,一地为东经另一地为西经则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和。
17.(1)内力: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2分)
外力:纬度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西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6分)
(2)过程:森林演变为草原和荒漠。(2分)
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导致地壳抬升,山地隆起;东部地处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量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演变为草原和荒漠。(4分)
(3)位于西风带,常年多大风,房屋低矮,抗风性强;纬度高,气温低,房屋低矮利于保温;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降水量大,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森林茂密,可就地取材;板块交界处,多地震,低矮木屋利于防震。(两个角度,共答4点,得8分)
【分析】本题以巴塔哥尼亚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乌斯怀亚民居景观为背景材料,共设置3个小问,主要考察内外力作用、植被演化过程以及民居景观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详解】(1)南美洲南部西海岸地处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断裂发育,多破碎;该地所在纬度较高,且多为高海拔的山地,山顶多冰川分布,受冰川侵蚀作用强;该地地处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强;地处西风带,风大浪高使得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2)结合“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可知,南美洲45°S附近东部植被演变过程的原因是山地的隆起,山地隆起的原因是由于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地壳抬升。山地隆起后阻挡了盛行西风,西部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保持原有的森林。而东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植被退化,森林逐渐演变为草原和荒漠。
(3)读图可知,乌斯怀亚地位于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常年风力大,纬度高,全年气温较低,房屋低矮有利于抵御强劲的风和保温;该地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了丰沛的水汽,降水量大,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和排雪,防止压塌房屋;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低矮木屋有利于防震。
18.(1)气温变化特征:从冰川谷地到冰川上部平均温度逐渐降低(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2分)
昼夜温差变化特征:大致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海拔大致相同的高山草甸处昼夜温差略小于岩石和砂土处。(4分)
(2)冰面反射率较高,温度低,近冰面气温低;此时为夏季,融冰蒸发吸热,靠近冰面处温度低;冰川表面温差小,气压差小,风速较小,逆温不容易消失。(6分)
(3)由于冰川的致冷作用,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至近冰面;密度较大的冷空气沿近冰面向下流动,使S1和S2高差不大但温差较为明显。(4分)
【分析】本题以自动气象传感器所在地基本情况和温度统计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温度的特征、逆温的原因、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表格信息可知,从S1-S2-S3-S5,海拔不断升高,平均温度从5.81°C逐渐降低到3.13°C,可知气温变化特征为从冰川谷地到冰川上部逐渐降低(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从S1-S2-S3-S5,昼夜温差从2.84°C降至1.52°C,可知昼夜温差变化特征为大致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海拔大致相同的高山草甸处昼夜温差(2.84°C)小于岩石和砂土(2.98°C)处。
(2)冰面比较光滑,反射率较高,接受(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冰面温度低,使近冰面气温低;此时为夏季,融冰或冰面蒸发吸收热量,使得越靠近冰面温度越低;冰川表面温差小,气压差小,风速较小,大气比较稳定,逆温不容易消失。
(3)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可以,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遇冷会收缩下沉。由于冰川的致冷作用,近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下沉高压;密度较大的冷空气沿冰川表面向下流动。
19.(1)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甲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晴天多。(4分)
(2) (2分)
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等。(2分)
(3)特征:炎热干燥,多大风。(2分)
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沿海,多大风。(4分)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澳大利亚大陆气候分布图和珀斯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甲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原因、南半球热带气旋的运动方向、珀斯每年“山火季”的气候特征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中部和西部较长;由图中可知,甲处形成高值中心,甲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2)热带气旋由低压中心形成,在空气受热抬升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该地为南半球,所以该热带气旋中部空气抬升,周围空气顺时针向中心辐合,可作图如下所示:
台风中心气压低且空气强烈辐合抬升,会导致大风天气且带来强降水,引起暴雨、狂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3)由图可知,珀斯位于30°S左右,纬度低气温高;3月-9月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该地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而9月-次年3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空气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所以每年1-2月表现为高温、干燥,且位于沿海地区多大风天气,有助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