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13 09:31:57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影院
郑和(1371—1435)
文莱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沿岸地区。
目的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出发地点:
次 数:
活动范围
刘家港
先后七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起止时间:
1405——1433年
目的
经过
派遣人
明成祖
明成祖
的大力支持
先进的
技术与设备
强大的
国家实力
优秀的
合作团队
文莱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今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科泽科德
今越南
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木骨都束
占城
天方
南京
郑和与西方航海家比较
航海家 时间 次数 首航人数 到达范围
郑和 1405-1433 7 27000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哥伦布 1492 4 90 美洲大陆
达伽马 1497 3 160 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根据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
材料二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
沿途的百姓纷纷用香料、珊瑚去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郑和到过而聚居了更多的华人、华侨,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意义二:
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意义一: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印尼三宝庙
马六甲三宝庙三宝井
马六甲华人朝拜郑和庙
南京各界人士祭奠郑和
新加坡纪念郑和宣传画
郑和航海油画
600周年纪念邮票
苏禄王墓
2012.9.21
中国海军“郑和”舰
完成环球航行,所
到之处受到热烈欢

倭寇
戚继光抗倭
温馨提示:快速阅读96页楷体部分有关戚继光的简介,完成人物档案。
1.明朝中期,海波为何不平?
2.海波平息了吗?是如何实现的?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高贵品质?
快速阅读课文98页的正文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戚家军在台(tāi)州九战九捷,随后东南沿海倭患平息。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扰民
倭寇
戚继光抗倭
1553攫取澳门居住权
澳门地图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印尼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个
地方叫“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
一事件有关:
A.靖难之役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土木之变
2.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
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C
B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4.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占城
A
A
台州
福建
广州
1、正义的抗倭战争得到人民支持
2、有英勇善战的队伍
3、有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
4、有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