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2024学年12月高考语文模拟预测卷(1)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其《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金科玉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诉我们,“情”与“辞”要具有内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
“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是正确的。
“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
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刘勰还说,风骨需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
(改编自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
材料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观群怨”的《诗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骚》,还是“慷慨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
《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炼,“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避免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改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情”与“辞”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构成要素,而“风清骨峻”则是对“情”与“辞”内质美的具体要求。
B.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文采又对风骨起润饰作用,好的作品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C.在当代中国,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
D.传承并创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有助于我们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具有内质美,真正达到了“风清骨峻”的美学要求。
B.文学作品要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除了注重辞藻、语言流畅,还要做到精约峻拔,气势刚健有力。
C.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需要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到其文学作品中。
D.“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风骨”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南朝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B.唐代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C.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辛词:“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
D.清代陈廷焯评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风清骨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王剑冰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同名散文)
6.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B.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C.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D.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在闻一多的《红烛》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生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消耗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品格。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8.在第④自然段中,“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遣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飨之,曰:“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辞曰非所愿也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
蔡声子还见楚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孰贤?”对曰:“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曰:“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谮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曰:‘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
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子木曰:“不来,则若之何?”对曰:“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曰:“不可。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鸣召其父而复之。
(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辞 A 曰 B 非 C 所 D 愿 E 也 F 若 G 得 H 归 I 骨 J 于 K 楚 L 死 M 且 N 不 O 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
B. 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C. 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思不同。
D. 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椒举心愿后,说自己会使其回到楚国。
B. 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更贤明。
C. 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濮大战胜利一事说明楚材晋用的现象。
D. 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逃;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
(2)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
14. 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山行
宋·罗与之
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①伴我立晴晖。
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
【注】①筇:竹杖。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
B.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
C.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
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16.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屈原在人生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却能“ , ”(司马迁《屈原列传》),自动远离污浊泥水,摆脱污秽环境;陆游在怀才不遇、时不我待之际,却仍旧以诸葛亮来激励自己,“ , ”(陆游《书愤》),以典明志,追慕先贤;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时,用“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诫人们只要尽了全力,即使无法达到目的,也无怨无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 ① 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 ② ,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 ③ 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9.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的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现在很多人都爱上了无糖饮料,甚至有人把它当作“减肥救星”。
那什么是“无糖”呢?只有糖量低于国家标准——每一百毫升饮料中碳水化合物不高于0.5克,才可以在产品包装写上“0碳水化合物”或者“0糖”。相对过去的含糖饮料,零糖饮料口感好,能量低。既然无糖饮料这么好,① ?
临床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一样的情况下,喝零糖饮料比喝含糖饮料更容易胖,糖尿病发生率更大。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② 。零糖饮料虽然摒弃了传统的蔗糖或葡萄糖,但使用了如木糖醇、麦芽糖醇或者赤藓糖醇等代糖或甜味剂。代糖确实比传统糖的能量低很多,但是研究证实,大量摄入代糖,同样会增加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代糖可以与人体的甜味品尝受体相结合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降低机体血糖,进而引发食欲,体重也随之增加。
其次,热量低并不代表可以放开喝。尽管厂家已经把每瓶水中的热量降低了,但是大量饮用同样会造成能量超标。甜甜的口感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③ ,刺激食欲;从心理上,大家认为零糖饮料非常安全,就会放松心理防线,以为多喝几瓶也没事,结果比含糖饮料喝得更多。
其实,最好的饮料还是白开水、淡茶水和矿泉水。
21. 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 请从健康角度给无糖饮料爱好者拟写两则含劝诫性质的广告词。每则不超过2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想要走得更快,请独行;要想走得更远,请结伴而行。
——非洲古谚
这个非洲古谚语,寓意深刻,一定引发你很多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山东省2023-2024学年12月高考语文模拟预测卷(1)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其《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金科玉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诉我们,“情”与“辞”要具有内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
“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是正确的。
“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
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刘勰还说,风骨需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
(改编自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
材料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观群怨”的《诗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骚》,还是“慷慨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
《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炼,“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避免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改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情”与“辞”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构成要素,而“风清骨峻”则是对“情”与“辞”内质美的具体要求。
B.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文采又对风骨起润饰作用,好的作品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C.在当代中国,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
D.传承并创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有助于我们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具有内质美,真正达到了“风清骨峻”的美学要求。
B.文学作品要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除了注重辞藻、语言流畅,还要做到精约峻拔,气势刚健有力。
C.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需要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到其文学作品中。
D.“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风骨”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南朝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B.唐代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C.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辛词:“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
D.清代陈廷焯评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风清骨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C 2.A 3.B
4.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二为分总式,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并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最后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
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论证有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鲜明生动。
5.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风清骨峻”说的内涵特点,并指出好的作品应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或:内质美与外形美的和谐统一);
6.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风清骨峻”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强调我们要把“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错,根据材料二“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是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错,不是刘勰认为,原文是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评价的是苏轼、辛弃疾的“至情至性”的品性和作品“潇洒卓荦”的特点,不能体现作品“风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二为分总式,“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还是……抑或是……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还是……还是……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分析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最后““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
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为引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为例证,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充实有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鲜明生动。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多用长句,表达严谨准确,语言形象生动。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可知,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风清骨峻”说的内涵特点,“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指出好的作品应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或:内质美与外形美的和谐统一)。
结合“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分析“风清骨峻”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强调我们要把“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王剑冰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同名散文)
6.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B.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C.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D.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在闻一多的《红烛》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生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消耗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品格。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8.在第④自然段中,“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6分)
【答案】6.C 7.D
8.①“颐”的意思是保养,体现的是当地居民颐养天年的愿望;
②“听风”即“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指的是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之中;
③由“颐”改成“听风”,表达了西南联大师生在读书的同时更侧重社会运动。
9.①《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设问、首尾呼应等手法抒发感情;
②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
③诗歌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错误。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见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再联系时代背景,是逃离北平避难于此,国难当头阶段。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首先确定句子中的关键词,即“颐楼”“听风楼”。
然后结合词语本身的含义以及语境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进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颐”本是保养之意,“颐楼”这一名称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宁静怡人,体现的是当地居民颐养天年的愿望;
“听风楼”源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对联;
结合上文西南联大学生在这地方的活动来看,“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战争年代在这个地方宁静专心的读书学习,“听风楼”就是展现这样的生活状态;
结合“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可知,“听风楼”展现西南联大学生对国事的关心,他们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之中。
由“颐”改成“听风”,重在展现西南联大学生在这个地方读书学习的状态,展现的是他们投身社会运动的行为,那么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则是说明西南联大师生在读书的同时更侧重社会运动。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首先分析其中使用的手法。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语句多次出现,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
“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引发读者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使用整句,则表达对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
结构上首尾间隔反复“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这一设问,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感情表达可谓淋漓尽致,抒情令人泪涌。
最后分析效果。作者借助《南湖短歌》是为了表达对南湖自然风光的讴歌,和对特殊年代给西南联大提供栖居环境的南湖的感激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遣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飨之,曰:“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辞曰非所愿也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
蔡声子还见楚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孰贤?”对曰:“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曰:“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谮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曰:‘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
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子木曰:“不来,则若之何?”对曰:“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曰:“不可。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鸣召其父而复之。
(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辞 A 曰 B 非 C 所 D 愿 E 也 F 若 G 得 H 归 I 骨 J 于 K 楚 L 死 M 且 N 不 O 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
B. 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C. 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思不同。
D. 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椒举心愿后,说自己会使其回到楚国。
B. 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更贤明。
C. 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濮大战胜利一事说明楚材晋用的现象。
D. 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逃;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
(2)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
14. 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3分)
【答案】10. BFL 11. A 12. D
13. (1)椒举恐惧而逃奔郑国,他远远地伸长脖子南向望楚,说:“大概(或希望)楚国会赦免我的罪过吧。”
(2)我身为楚卿,却收买强盗到晋国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义的事情。
14. ①楚国的人心不齐,兵马不多。这次战争,只有子玉一个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来的兵马不多。
②追随楚国的诸侯,叛离者过半,楚军必败。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椒举推辞说:“这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死后能够回到楚国,那么我虽死而不朽。”
“辞曰”省略了主语“椒举”,“曰”字有领起下文的意思,独立成句,应在B处断开;
“非所愿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应在F处断开;
“于楚”作地点状语,与前文构成完整句子,应在L处断开。
故选BFL。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遣去慎莫留”的“遣”是夫家休弃妻子的意思。“遣”字意思不相同。句意:楚康王以为是椒举放走了子牟/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
B. 正确。“不遗余力”中的“遗”是保留、留下的意思。句意:都是楚国赠送晋国的/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C.正确。“吾与点也”中的“与”是赞成的意思。句意:王孙启参与晋国军事谋划/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D.正确。句意:子木容色改变地说/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不准确。原文为“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意思是如果他谋害楚国,一定会让楚国大败啊。这句话里面存在假设关系,选项中的“必有大败”不准确。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奔”,逃奔;“引领”,伸长脖子;“南望”,南向张望;“庶几”,大概。
(2)“为”,作为;“贼”,暗杀;“以贼一夫于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晋以贼一夫”。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可知,楚国的人心不齐,兵马不多。这次战争,只有子玉一个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来的兵马不多。
由原文“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可知,追随楚国的诸侯,叛离者过半,楚军必败。
参考译文:
楚国大夫椒举娶申公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以为是椒举放走了子牟,椒举逃奔郑国,准备再逃奔晋国。蔡声子将到晋国聘问,在郑国遇见了椒举,设宴款待椒举,说:“您好好吃饭,努力事奉晋君作为诸侯盟主。”椒举推辞说:“这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死后能够回到楚国,那么我虽死而不朽。”蔡声子说:“您好好吃饭,我会想法让您回归楚国。”椒举下台阶三次拜谢蔡声子,送给蔡声子四匹马,蔡声子接受了。
蔡声子出使回来,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与他交谈,说:“您与晋国虽然是兄弟关系,然而蔡君与楚王是甥舅,您认为晋楚两国(卿大夫)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却更贤明,他们的大夫都是为卿之材。如同杞树、梓树、皮革一样,都是楚国赠送晋国的,楚国虽然有人才,但自己不能任用。”子木说:“晋君有自己的公族子孙和甥舅,为什么还要楚国送他们人才呢?”蔡声子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令尹子元之难,有人向楚成王进王孙启的谗言,王孙启因此逃奔晋国,晋人重用王孙启。到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本来打算逃遁,王孙启参与晋国军事谋划,他对晋君主仲先轸说:‘楚国这次出兵,只有子玉一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楚国只有东宫卫队和西广军参战,诸侯们随从楚国的,叛离者过半,若敖氏已经叛离,楚军必败,为什么要撤兵呢!’先轸听从了王孙启的建议,大败楚军,这是楚人王孙启之所为啊。如今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得罪逃亡,康王对椒举说:‘实际是你放走了子牟。’椒举恐惧而返奔郑国,伸长胖子南向望楚,说:‘大概楚国会赦免我的罪过吧’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他就会逃奔晋国,晋人又要任用他了。如果他谋害楚国,一定会让楚国大败啊。”
子木容色改变,说:“您看如何是好呢,如果召他,他会回来吗?”蔡声子回答说:“逃亡之人已经获得生路,他为何不回来呢?”子木说:“如果他不回来,怎么办?”蔡声子说:“如果收买东阳强盗,让强盗杀掉椒举,可行吗?”子木说:“不可以这样做。我身为楚卿,居然收买强盗到晋国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义的事。您替我召回他,我会封他加倍财产。”子木于是派椒鸣召回其父椒举,恢复他的大夫职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山行
宋·罗与之
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①伴我立晴晖。
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
【注】①筇:竹杖。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
B.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
C.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
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16.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6分)
【答案】15.D
16.①杜诗使用叠词“潇潇”“落落”,分别将“短发”与“暮雨”、“长襟”与“秋风”关联,人景相融,形成双关,表现出诗人虽鬓发稀疏、独立风雨却沉迷美景、泰然处之的超然气质。(或“表现出诗人虽沉迷美景却遭遇风雨的凄冷感受与落寞心境”。)
②罗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将凋落的枫叶看作漫山飞舞、充满生机的蝴蝶,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洒脱乐观的浪漫情怀。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移步换景”错。“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两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都是固定视角来描写。杜诗的“碧水桥东”和罗诗的“晴晖之处”。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杜诗“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可知,三四句对仗万分工整,短发对长襟,潇潇对落落,暮雨对秋风,人景相融,形成双关。这两句诗写出诗人山行时突然遭遇暮雨秋风,稀疏的短发裸露在夜晚的小雨中,身上的长衫被秋风吹得随风飘摇,表现出诗人虽鬓发稀疏、独立风雨却沉迷美景、泰然处之的超然气质。
由罗诗“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两句可知,罗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将凋落的枫叶看作漫山飞舞、充满生机的蝴蝶,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诗用“老”称凋谢辞树的枫叶,用“虽”作转折,言其老而还能表现出新的姿态来:化为野蝶漫山翻飞。由枫联想到蝶,诗人呼应不同经验,虚实相融,加大了形象密度,突出了主体物象。“丹枫虽老”,实言“我”年虽老;丹枫“多态”,实言“我”有豪情;野蝶翻飞之象,其实叠合着“我”游兴方浓,正欲纵览四山,领略泉石云林秀色!也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洒脱乐观的浪漫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屈原在人生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却能“ , ”(司马迁《屈原列传》),自动远离污浊泥水,摆脱污秽环境;陆游在怀才不遇、时不我待之际,却仍旧以诸葛亮来激励自己,“ , ”(陆游《书愤》),以典明志,追慕先贤;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时,用“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诫人们只要尽了全力,即使无法达到目的,也无怨无悔。
【答案】自疏浊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形:浊淖 蝉蜕 浊秽 堪 名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 ① 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 ② ,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 ③ 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答案】①前所未有 ②意味深长 ③走马观花
【解析】本题考查在语境中选用词语的能力。
第①处需要一个形容词性的词语修饰阅读进阶形式的“程度”,故可以选用“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第②处前面的语境是“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要表达的是阅读之后的思考与回味,要么掩卷沉思留白处的哲理内蕴,要么把握、品味“声画落幕后”余音缭绕,耐人寻味的细节、情思等等,故可以填“意味深长”。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第③处“正是……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与前面的“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形成对比。很显然,需要一个形容词来修饰快餐式阅读最大的特点,于是我们可以填写“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多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
19.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的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难道还不是突破了内容上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吗?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句子改写的能力。题干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改写句子,要求保持原意。画横线的句子围绕“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意义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内容上突破了有限和无限的界限;第二,阅读的意义在于启发思考。在保持句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设问”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反问的特点,表示肯定,加强语气。故可以写成: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难道还不是突破了内容上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这几句话重在阐发书本带给读者的独特馈赠。首先运用比喻,贴切形象地写出了书本包罗古今、细大不捐的特点。后面的三句话形式上构成的排比句,依次列举美丽意象,宏大场景,深沉思考三个方面,有代表性地论述了“书本”包含的辽阔的精神世界,富有气势。引用诗句贴切,不仅增加了文采,而且带给了读者生动形象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把握其表达 效果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该句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作答时,具体指出语句是怎样比喻的,即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才是回答其表达效果。其他“排比”“引用”的答法一样。首先,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将“书本”比作“时空容器”,其中本体是“书本”,喻体是“容器”,用此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书本包罗古今、内容丰富的特点。其次是用“……的美丽意象”“……的宏大场景”“……的深沉思考”,三个整齐划一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书本是非常辽阔的精神世界,给我们以无尽的精神食粮。“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一句,显然是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古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神采,又给读者具象化的体悟,让人思考与回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现在很多人都爱上了无糖饮料,甚至有人把它当作“减肥救星”。
那什么是“无糖”呢?只有糖量低于国家标准——每一百毫升饮料中碳水化合物不高于0.5克,才可以在产品包装写上“0碳水化合物”或者“0糖”。相对过去的含糖饮料,零糖饮料口感好,能量低。既然无糖饮料这么好,① ?
临床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一样的情况下,喝零糖饮料比喝含糖饮料更容易胖,糖尿病发生率更大。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② 。零糖饮料虽然摒弃了传统的蔗糖或葡萄糖,但使用了如木糖醇、麦芽糖醇或者赤藓糖醇等代糖或甜味剂。代糖确实比传统糖的能量低很多,但是研究证实,大量摄入代糖,同样会增加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代糖可以与人体的甜味品尝受体相结合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降低机体血糖,进而引发食欲,体重也随之增加。
其次,热量低并不代表可以放开喝。尽管厂家已经把每瓶水中的热量降低了,但是大量饮用同样会造成能量超标。甜甜的口感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③ ,刺激食欲;从心理上,大家认为零糖饮料非常安全,就会放松心理防线,以为多喝几瓶也没事,结果比含糖饮料喝得更多。
其实,最好的饮料还是白开水、淡茶水和矿泉水。
21. 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①那是不是可以畅饮呢 ②零糖不代表无糖 ③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解析】第一处,前文说“无糖饮料这么好”,后文回答的是“喝零糖饮料比喝含糖饮料更容易胖,糖尿病发生率更大”,可知所填问句应该为:那是不是可以畅饮呢?
第二处,后文“零糖饮料虽然摒弃了传统的蔗糖或葡萄糖,但使用了如木糖醇、麦芽糖醇或者赤藓糖醇等代糖或甜味剂”解释了“零糖”并不代表没有糖,只是用别的糖代替了传统的糖,因此所填句概括为:零糖不代表无糖。
第三处,前文说“甜甜的口感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大脑分泌“多巴胺”的结果是让人感到“愉悦”,因此可填: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22. 请从健康角度给无糖饮料爱好者拟写两则含劝诫性质的广告词。每则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案】 (1)无糖饮料好喝,可不能贪杯哟。(2)零糖不是真无糖,健康饮料还是白开水。
【解析】劝诫性质的广告词拟写时切勿用词生硬,避免引起被告诫者的不满情绪;可以使用对偶等修辞,但避免表达过于含蓄,造成理解困难。根据“相对过去的含糖饮料,零糖饮料口感好,能量低”和“临床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一样的情况下,喝零糖饮料比喝含糖饮料更容易胖,糖尿病发生率更大”从劝诫角度可拟写为:无糖饮料好喝,可不能贪杯哟。根据“零糖不代表无糖”“最好的饮料还是白开水、淡茶水和矿泉水”从知识普及加合理化建议角度可拟写为:零糖不是真无糖,健康饮料还是白开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想要走得更快,请独行;要想走得更远,请结伴而行。
——非洲古谚
这个非洲古谚语,寓意深刻,一定引发你很多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
【思路点拨】
(1)审清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更快”“更远”,以及“独行”“结伴而行”。“更快”强调速度,“更远”强调距离;“独行”突出自己一个人的行走,心无旁骛,“结伴而行”突出与他人的相互协助。(2)理解两个并列分句间的关系,两者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因此,立意时侧重写“独行”或“结伴而行”属于切题,但最好的是关涉“独行”,也突出“结伴而行”,因为人生旅途中有时需要独行,有时需要“结伴而行”,若能加入对“独行”或“结伴而行”的辩证思考,可以酌情提高分数。
可有如下构思:①赞同第一个观点想走得快必须单独行动。比如徐霞客、乔布斯,他们的思想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理所当然地处于时代的最前列。
②赞同第二个观点想走得远必须结伴而行。比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可谓一代天才,然而在创立的道路上,最初信奉单打独斗的他却举步维艰,只因他纵然是天才程序设计者,可在商业运作方面却难担大任,后来正是他与伙伴的合作同行,才缔造了如今鼎盛的社交网络。
③辩证地看待单独行动与结伴而行的关系,既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于走别人之不敢走之路,又要重视合作的力量。
【优秀例文】
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想走得远,就结伴同行。”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徐霞客。曾有一次,他因为执意想攀登华山最险的莲花峰,与劝阻他的向导告别,一个人走完了这条最远的路,留给全世界一个孤独却骄傲的背影。他仿佛在告诉我:如果你的路的确遥远,就一个人上路吧;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想踏上最远的路的往往都是灵魂孤独的人。他们的梦想不是特立独行,就是巨大无朋,这决定了他们的征途遥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找到的绝大多数同伴;藏在这梦想背后的,是他们对世界与众不同的理解与爱。他们能感知到别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比如徐霞客,他从天涯海角的风光里感知到生命的激情,同样的风景对于向导来说可能没有意义;比如梵高,他从向日葵和麦田里看到的希望和热爱,对当时的艺术评论家而言不可理喻。
感到被人所不能感,这就是灵魂孤独的实质,也是他们踏上“最远”的逐梦之路的动因,而这些灵魂孤独的人想要走完这路,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孤独。
个人对群体有与生俱来的依赖,会下意识的认为留在群体中是安全的保障。为什么有人说“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因为群体能团结协作、公克难关,保护个体度过他们一己所不能度过的艰难险阻。
然而,群体的路不会太远,绝大多数人会在实现了他们所能感知的生命意义后停下来:得到财富,获取地位,受社会认可……就像社交网络“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爱德华,在公司价值千万时就想把它卖给大网站。他就是“点到为止”停下脚步的“大部分人”。他不能理解另一位创始人扎克伯格要改变世界的孤独梦想。
要结伴而行吗?假如你凭着这个想法一开始就融入了群体,这个时候恐怕就只能“随以止”了——因为你对群体已经产生了依赖,你无法在面对孤独,一个人闯关涉险,一个人面对人生的恐惧可以轻而易举的把你压垮。一位想借助集体的力量躲避艰险,是你从一开始就出卖了自己的孤独,从此以后,你已经失去了孤独的能力。
最远的道路属于孤独的灵魂——不仅生而孤独,更要守住孤独。何必担心失去集体的庇护?经历过几次独自挣扎,你会发现,艰险也不过如此。一个人面对道路和挫折,成功与失败其实没那么可怕。唯有这样,你才能守住孤独,与他长久相伴,在属于你灵魂和命运的遥远征途上坚持下去。
最终你会走到属于你一个人的终点,实现你独特的认知决定的独特的价值,也许你会留给世界一个背影,那是灵魂的奖赏。
独自上路吧,最远的道路属于孤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