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课文《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一个粗瓷大碗》是一篇红色经典课文。文章篇幅简短,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讲述了民族英雄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心为战士们着想的高尚品质。
作为一篇红色经典课文,怎样拉近革命文物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带着问题默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培养问题意识。可以从课题“一个粗瓷大碗”入手,引导学生提问。然后以“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为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文字,寻找令人感动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好奇——问题——感动,这就是拉近革命文物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的一条可行的学习路径。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陈、曼、联”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关键词句,寻找“感动”,体会赵一曼与战士同甘共苦、一心为战士们着想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
1.会认本课“陈、曼、联”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关键词句,寻找“感动”,体会赵一曼与战士同甘共苦、一心为战士们着想的高尚品质。
学习难点
1.会认本课“陈、曼、联”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关键词句,寻找“感动”,体会赵一曼与战士同甘共苦、一心为战士们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我国首都北京,有许多博物馆,其中有一座博物馆,叫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读好短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你看,在这座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架战斗机,一辆辆战车,一门门大炮,还陈列着一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粗瓷大碗。你一定很好奇吧,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军事博物馆里为什么要陈列这只粗瓷大碗?这只粗瓷大碗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只粗瓷大碗是谁用过的?这只粗瓷大碗有什么来历?这只粗瓷大碗有什么意义?……
2.同学们想知道的,答案都在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揭示课题:一个粗瓷大碗
二、初读课文,整体梳理
1.出示课文第一段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指导把这段话读正确,读通顺。
关于这只粗瓷大碗,通过这段话,你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这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用过的
——这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
——这只碗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2.这只碗到底有一段怎样的感人故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
赵一曼 东北抗日联军 陈列
搪瓷缸子 高粱米 吃顿饱饭 侦察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4.围绕这只粗瓷大碗,发生了哪几件感人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默读课文,想一想。
5.交流反馈,引导梳理:
(1)这只粗瓷大碗是从哪里来的?
——通讯员给赵一曼找来一只粗瓷大碗,赵一曼要他送回去。(板书:送碗)
(2)赵一曼用这只粗瓷大碗做了什么?
——通讯员用这只粗瓷大碗给赵一曼盛了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趁人不注意又倒回了锅里。(板书:用碗)
(3)这只粗瓷大碗去哪里了?
——赵一曼把这只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做菜盆。(板书:丢碗)
三、品读语句,体会“感动”
(一)体会“送碗”的感动
1.默读相关语段,圈一圈,画一画让你感动的地方。
2.交流分享寻找到的“感动”。预设:
(1)呈现语句: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你圈出了哪些让你感动的词语?(早就、一直、好不容易、连忙)
从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赵一曼关心战士、通讯员关心赵一曼)
(2)呈现对话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里还呀!”通讯员为难地说。
分角色朗读。
赵一曼为什么要通讯员把碗还回去?这说明她是个怎样的人?(遵守革命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二)体会“用碗”的感动
1.呈读语句: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通讯员关心政委;赵一曼经常吃不饱饭、日子非常艰苦)
2.从哪里可以看出日子非常艰苦呢?呈读语句:
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部队虽然还有一点点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找一找,说一说:
(1)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
(2)还有一点点粮食
(3)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注意体会一个“沾”字)
3.呈读语句:
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展开想象: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心里还会怎么想?
如:我怎么能吃下这碗高粱米饭呢?不行,我得把这碗高粱米饭留给伤病员吃!
4.于是,赵一曼——呈读语句: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说一说令人感动的地方,相机引导思考:
赵一曼为什么要“轻轻”地“趁人不注意”把高粱米饭倒进锅里呢?
5.看到这个情景,噙着泪花的炊事员老李心里想说什么?
(三)体会“丢碗”的感动
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思考,交流:赵一曼真的把碗弄“丢”了吗?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四、总结感受,提升感悟
1.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感受到了赵一曼是一个怎样的政委?
相机板书:关心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军事博物馆里要陈列这只粗瓷大碗了吗?
2.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来到军师博物馆,他们在这只粗瓷大碗前面驻足、思考,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只粗瓷大碗吗?
3.补充赵一曼烈士的简介。
4.拓展性作业:学了这篇课文,你能为这只粗瓷大碗整理一份文物档案吗?
【文物的名称】一个粗瓷大碗
【文物的来历】这是东北抗日联军赵一曼烈士用过的碗,她只用了一次,就弄“丢”了。
【文物的价值】这只粗瓷大碗,体现了赵一曼烈士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革命品质。